数学教学如何联系生活

数学教学如何联系生活?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对小学生来说,他们的抽象思维尚未形成,他们学习数学,必然离不开那些感性材料的支持,所以数学教学要联系儿童的日常生活与学习情景,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数学教学方法。
 

联系生活实际,学习新知
 

学习中学生较难掌握的知识转变到实际生活中去,让学生充分去发现学习内容和日常生活之间的内在联系,化难为易,使学生更易更快地去接受知识。记得我在上一道应用题――“进修班一共需要108台电视机,学生已准备好了87台,还缺多少台?”我当时指了一名成绩较差的同学板演,结果他计算为“108×87”。我没有批评她,而是耐心地举了个例子,边问她边实际操作:“第一组一共需要8本练习本,老师现在已为他们这一组准备了6本,还缺多少本?”他脱口而出“2本”。我接着问他“你是怎么算出来的呢?”他充满信心地说:“8-6=2(本)”。
 

“好,那么同样的道理,刚才这一道题应怎样计算呢?”他很快地答出来了“用108-87”。再如在学习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时,学生初濒面积单位,很难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所以我在教学时就把1平方厘米比作指甲面积那么大,1平方分米就比作我们教室墙上的电灯开关盖面积那么大,1平方米就和我们教室墙上那张眼保健操示范纸面积那么大,这样在学生的头脑中很快就建立了这三种面积单位的表象。这些成功的教学事例告诉我们,在学习新知时,如能紧密联系学习的日常生活,创设学生所熟悉的具体生活的情景,能帮助学生弄清较难理解,容易混淆的内容。在实际问题的情境中,认识数学,理解数学,掌握数学

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有数学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抓住日常生活中学生不注意发现的问题让学生思考。例如,学完求平均数后,在学生上体育课跳远时,可选一组学生,让学生算出这一组同学平均每人跳多远。即用这一组人跳远的总数除以这一组人数。
 

再如,在广播操比赛时,先让学生站4个队,每队15人,这时可问学生如果站成6个队,每队站多少人呢?这样,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有数学,数学可应用于生活,可解决我们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激发了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热情,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数学创新教学方法

动手实践,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曾经说过:”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小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阶段,更需要通过活动、动手等方式来发展思维。新课标要求”让学生在做中学。”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尽可能地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形成数学实践能力。例如:教学《圆锥的体积》,圆锥的体积该怎样求呢?能不能也通过已学过的图形来求呢?
 

我让学生拿出自制的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各一个,让小组合作演示,通过实验,看看它们之间的体积有什么关系?先在圆锥里装满水,然后倒入圆柱。让学生注意观察,倒几次正好把圆柱装满?学生清楚地看到倒3次水正好把圆柱装满。反过来再次验证:把圆柱体装满沙子,向圆锥里面倒满,看能倒满几次。学生发现也是3次。这说明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从而推导出圆锥体积公式。平时我们常说,思维的灵动往往在学生的指尖闪现。其实这也说明了”思维产生于动作,智慧来自动作”的道理。学生在实际操作,不但掌握了知识,更重要的是亲历了知识形成的过程,获得了新思想、新方法,为创新意识提供了智力支持。
 

用活教材,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叶圣陶曾经说:”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教师善于运用。”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树立整体观念,从教材的系统性入手通读教材,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弄清每部分教材在整个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用联系、发展的观点,分析处理教材。针对学生情况和教学内容,以教材中的隐性因素进行充实、重组和处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将教材中所要达到的知识点,德育内容等教学目标,经过优化组合,以问题情竟的形式出现,以使学生对知识本身产生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动力。
 

如在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时例题是这样:”把10个扣子平均分成2份,每份几个。”我说:”谁愿意给大家展示自己的想法?”创设了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然后让学生讲如何分,在我肯定了学生的想法后,我把题又做了小小的变化,改成:”把10个扣子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几个。”再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并自由站起来发表意见。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我将书中单一问题变为灵活问题,不但渗透了事物是运动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而且使教学内容更具问题性、趣味性、开放性、差异性和实践性。
 

建立和谐的数学课堂氛围

创设生活情境。
 

,

学霸君1对1-智能测评+个性化提升,学霸君严选全国好老师1对1辅导,先学习满意再付费!学霸君在线1对1,大数据精准测评+智能场景辅导!智能场景家长实时监督

 年级:初中/高中/小学/中考/高考

 科目:数学/物理/化学/英语/语文

 中小学在线辅导,全程陪伴式学习

 

,

小学数学绝大多数内容可以联系到学生的生活实际,找准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切入点”,可让学生产生一种熟悉感、亲切感,能很快把他们的思想集中到学习中来,从而调动他们的兴趣和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11—20个数时,我创设了这样的生活情境:“买一个12元的文具盒,你怎样简便地把钱付清又不用营业员找钱?”将买东西付款的方法再现,让学生们议一议。这样创设情境将学生所学的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又从生活实践中弥补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进而喜欢数学
 

营造激情场所。
 

课堂应是一个充满生机的感情多彩的场所。教师通过语言渲染课堂气氛,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这样方能体现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气息”,这是我们一起共同努力的目标,所以每个学段都提出让学生“经历”和“体验”,突出学生自己去获得知识。如,教学“可能性”时,在三个袋子里分别放入红球、白球和黄球、红球和黄球,让学生从不同的口袋里任意摸出一个球,讨论争议“摸出的一定是红球吗”,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多次摸球比赛,从中理解“一定”“可能”“不可能”的含义,体会事件发生的必然性和可能性。
 

利用媒体教学。
 

多媒体聚“声、色、画、乐”于一体,色彩丰富的画面,生动可感的声音有利于创设特定的意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教学“小数的性质”这一内容时,先播放一段录像,就是动物王国举行数学比赛的镜头,小猪、小猴,小猫都高高兴兴地去参加了,大象爷爷出了这样一道题:比较1.5、1.500……00(80个0)1.500……00(100个0)这三个数的大小,小猪认为第三个数最大,小猫认为第一个数最大,而小猴呢认为一样大……那么,到底谁大呢?同学们想知道吗?学完今天的内容“小数的性质”后,你们一定会明白的。以这样的方式引入新课,诱发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浓厚兴趣,一股迫切要求掌握新知识的欲望油然而升。
 

优化数学思维教学

善于运用启发法和发现法,启发学生思维积极性
 

教学义务教育十一册教材中“圆的认识”一课时,教师首先要学生拿出一张圆形纸片,将圆纸片对折打开,再对折再打开,如此多次,让学生观察在圆纸片上看到了什么?学生精力陡然集中,都想看看圆纸片上有什么?一生发现:圆纸片上有折痕。另一生又发现:圆纸片上有无数条折痕。老师表扬两生观察仔细。其他学生备受鼓舞,纷纷发言:圆面上所有折痕相交于一点;折痕两旁的图形完全重合。
 

这时,老师让学生打开课本,看一看交点叫什么?折痕叫什么?学生很快找到了答案并熟记。在学习同一圆中直径和半径的关系时,老师让学生拿出尺子量一量,自己手中的圆纸片和同学手中的圆纸片的直径和半径,启发学生又发现了什么?学生很快得出结论。要画圆了,老师还是不讲画法,让学生先去画,满足他们操作圆规的好奇心,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画圆的方法和步骤。整节课,学生的思维都处于兴奋状态,人人有动手操作、用眼观察、动口说理、动脑思维的机会,学生自己观察发现问题,积极探索得出结论,教学效果好。

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对于小学生来说,既要注意培养他们不盲从、喜欢质疑,打破框框、大胆发表自己意见的品质,又要培养他们敢于求“异”,发展他们的求异思维,进而养成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
 

例如,教学“乘法意义”的运用一课时,可以出示这样一道加法题:9+9+9+5+9=?让学生用简便方法计算。于是有学生提出了9×4+5的方法,而有的学生则提出了“新方案”,建议用9×5-4的方法解。这些学生的思维有创见,在其思维活动中,“看见了”一个实际并不存在的9,假设在5的位置上是一个9,那么就可以把题目先假设为9×5,接着他的思维又参与了论证:9-4才是原题中的实际存在的5。对于这种在别人看不到的问题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创造性思维的闪现,教师要加倍珍惜和爱护。
 

以上就是
小编为您整理论数学教学如何联系生活的全部内容,更多精彩请进入
栏目查看。


学霸君是专注于中小学生在线一对一辅导、人工智能、拍照搜题的学习平台。旗下学霸君1对1严选全国好老师,为学员量身定制个性化学习方案,辅导包含高中初中小学全科目。学习新场景+智能大数据分析,让中小学生更方便找到适合自己的好老师,学习更高效。

  • 【全国好老师】严选全国好老师

    高学历高能力老师执教,各地经验教师,专业扎实,严控教学质量;

  • 学霸君1对1】中小学在线1对1辅导

    24h轻松上课,打破时间地域限制,针对性教学,孩子学习更专注;

  • 学习新场景】智能教学模式+大数据分析

    1对1个性化学习方案量身定制,课堂随时旁听,全面了解学习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