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数学教学如何衔接_学习
中 小学 数学教学如何衔接
中小学数学教学如何衔接?作为中小学数学教师,我们要认真分析研究有关问题,切实加强本地中小学之间的数学教研,为搞好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和提高教学质量作出一些有益的探索,今天,朴新小编就说说与此相关的数学方法。
1. 算术数与有理数
学生在小学里只学过算术数(整数、分数、小数),这些数都是从客观现实中得出来的,进入初中后,引进了新的数――负数,把数的范围扩充到有理数域,数的运算也相应地由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又引进了乘方、开方运算,实现了由局部到全局的飞跃,这次过渡,负数的引入是关键,小学六年级提前进行适当的预设和渗透,使中小学数学教材体系自然对接,学生也会很快适应.
2. 数与式
在七年级第一章“有理数”知识中,引进了代数式的概念,进而研究有理式的运算,这种由数到式,就是从特殊的数到一般的抽象的含字母的代数式的过渡,是数学上的一个大的转折点,实现了由具体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飞跃,意义十分重大.
3. 由算术法到列方程解应用题
小学里的应用题大部分是用算术法去求解,把未知量放在特殊的位置,用已知量求出未知量. 而用列方程来解应用题,把未知量用字母来表示,且和已知量放在平等的位置上,设法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求出未知量. 正因如此,一般地,列方程要比列算式考虑起来更直接、更自然,因而有更多优越性. 刚开始,学生由于习惯用算术法来求解,不重视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学习,这时教师要有意识地选择一些用列方程解比算术法简便的应用题作为范例,用两种方法对比讲解,使学生逐步体会到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优越性,对学生的作业,有些应用题也要求用两种方法去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还要重视灵活运用知识,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统计与概率
“统计与概率”在小学已渗透一些初步知识,到初中又有不同程度的扩展和提高. 如七年级上册的第四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是初中“统计与概率”的起始章,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一方面加强了与小学阶段的衔接,同时也为后面的学习打好了基础.
创新数学课堂教学
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课堂教学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抽象性、精确性和应用的极端性等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的数学教学活动,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可以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生参与意识;可以创设“操作”情境,提供参与条件;可以创设“讨论”情境,营造参与氛围,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在生动有趣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如:教学‘`0”的初步认识时,我先创设全班学生吹泡泡的情境。学生边吹边数教室里充满了五颜六色的泡泡,一会儿泡泡没有了。这时我抓住时机:谁能讲一讲你吹了几个泡泡?现在有几个泡泡?全破了、没有了。没有用什么数表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究的知识,从而揭示课题。
紧接着我再创设“小猫钓鱼”的故事情境:让学生数一数第一只、第二只、第三只、第四只小猫各钓几条鱼?当学生讲第四只猫没有钓着时用什么数表示?用“0”表示。这样把问题情境故事化,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学数学的乐趣,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也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信心。再比如:学习得数是”10”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用“分苹果”,学习得数为“0”的减法用“小猫吃鱼”,学习“5”以内的减法用“摘果子”。在讲解认识时间时我用“小明的一天”等一些有趣的课题表示,使学生学习既不陌生,又不枯燥,体现了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增加了教学的实效性。
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为创新提供优良土壤。
在实施创造性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增强师生相互尊重、理解、支持的课堂教学合作意识,做到教学相长。在创造教学的课堂合作中,师生角色应当是动态的,应根据教学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但无论在哪种形式的合作中,教师都应当好导演,让学生当好演员,要把大量的课堂时间留给学生,使他们有机会进行相互切磋,共同提高。在实施创造性教学中,强化课堂合作的一切活动都是在一种合作的氛围中展开的,这种氛围的优劣取决于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的态度和热情。
因此,教师要努力创设和谐、民主、平等的教学合作氛围,使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都能够“自由地发挥”。这就要求我们为挖掘学生潜在的智慧而创设一个课堂合作场所,这个场所以“情”和“境”为依托,以促进课堂教学合作和学生发展为前提,以培养学生创造力为关键,来达到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目的。在实际教学中,要用鼓励的语言、专注的行为不断去激发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使学生的思维越活越好,思路越宽越好,质疑越多越好,方法越奇越好,速度越快越好,争论越激烈越好,观察越细越好,从而使学生的学习热情有效地得到保持,大胆地展示自己的想法,激发创新意识。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在动力
,
学霸君1对1-智能测评+个性化提升,学霸君严选全国好老师1对1辅导,先学习满意再付费!学霸君在线1对1,大数据精准测评+智能场景辅导!智能场景家长实时监督
■ 年级:初中/高中/小学/中考/高考
■ 科目:数学/物理/化学/英语/语文
■ 中小学在线辅导,全程陪伴式学习
,
利用原始的求知欲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灵魂深处,有一个深层次的需求,那就是要成为一个探索者,发现者,这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表现得尤为强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求知欲,使其成为学习活动的动力,最重要的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制造思维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解决思维矛盾的积极性。
在教学《圆锥的体积》一课时,我让学生课前回家自主学习。课上先回顾了圆柱的体积计算方法,然后让学生汇报前一天的学习成果:“圆锥的体积等于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让其他学生进行交流,有的学生认为是对的,有的学生提出异议,有的学生很激动地到黑板上画了一个大圆锥和一个很小的圆柱,反问:这样的情况还是“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三分之一”吗?这时我介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方法,我们一起来做实验。”于是每个小组带着他们的困惑进行了实验,我观察到班级每位同学都积极投入到实验中,那种迫切想得出结论或者证明自己的学习氛围让我感动。最后学生通过实验得到了“圆锥的体积等于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这个结论,并且这个结论得来的过程让他们印象深刻。
利用分层教学
新课标指出:“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我们必须正面对待不同差异的孩子,利用分层教学,给他们不同的评价标准,保护他们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在课余时间,我喜欢研究各种辅导书的题目,然后自编练习纸给学生进行针对性练习,在练习纸上一般根据题目难易程度分为“基础训练”“综合运用”“能力提升“三个环节。每个环节可以积累不同的分值,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情况进行选择性练习。班级中的学困生往往会在完成“基础训练”时,再选择一些会做的完成。另外平时作业中,我也会把出错多的题目进行标注,便于之后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练习,学生会因战胜了之前的一些错误而高兴不已。
数学思维的培养
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维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学习计算方法、掌握解题方法一样,也必须通过练习,而且思维与解题过程是密切联系着的。培养思维能力的最有效办法是通过解题的练习来实现。因此设计好练习题就成为能否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一环。教学时要根据具体情况做一些调整或补充。
小学生的独立性较差,不善于组织自己的思维活动,往往是看到什么就想到什么。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示范、引导、指导,潜移默化地使学生获得一些思维的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问题,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思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的思维能力只有在思维的活跃状态中才能得到有效的发展。首先,设计练习题要有针对性,要根据培养目标来进行设计。其次,设计多种练习形式。通过多种练习形式,不仅有助于加深理解所学的数学知识,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并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材重点和学生实际提出深浅适度的练习题。
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多角度的创造性思维。通过分析、综合,树立了学生的自信心。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把学习数学知识转化为数学活动,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灵活,从而最大限度地挖掘了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例如:在教学“乘法意义”的运用的一课时中,我出示了这样一道加法题:9+9+9+5+9=?让学生用简便方法计算。于是一个学生提出了9×4+5的方法,而另一个学生则提出了“新方案”,建议用9×5-4的方法解。这个学生的思维有创见,这个方案是他自己发现的。在他的思维活动中,他“看见了”一个实际并不存在的9,他假设在5的位置上是一个9,那么就可以把题目先假设为9×5;接着他的思维又参与了论证:9-4才是原题中的实际存在的5。对于这种在别人看不到的问题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这种创造性思维的闪现,教师要加倍珍惜和爱护。类似这样的教学活动,有利于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形成初步的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上就是
小编为您整理中小学数学教学如何衔接的全部内容,更多精彩请进入
栏目查看。
学霸君是专注于中小学生在线一对一辅导、人工智能、拍照搜题的学习平台。旗下学霸君1对1严选全国好老师,为学员量身定制个性化学习方案,辅导包含高中、初中、小学全科目。学习新场景+智能大数据分析,让中小学生更方便找到适合自己的好老师,学习更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