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如何有效确定教学目标_学习
小学 数学如何有效确定教学目标
小学数学如何有效确定教学目标?课堂教学是一个包括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如何使各因素之间达到最优化组合,以实现整体的功能,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数学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需体现“三维目标”的有机融合
教学目标由“二维结构”发展为“三维目标”,体现了教学目标在不断发展与逐步细化。“三维目标”更加凸显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要作用,这一目标某种程度上也是从以往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两种目标衍生而来的。建立三维目标的知识体系充分体现了教学目标的有效性,同样它也是优化教学目标的前提。
例如,正、反比例应用题的教学,不能只局限在“使学生掌握正、反比例应用题的结构,并能正确灵活地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这种认知目标上,还应设计如“对应”、“化归”等数学思想的教学,渗透“变中蕴含不变,不变中蕴含着变”的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克服困难的毅力”等目标。把这些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各项目标组成一个整体,做到在教学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能力,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思想情感等方面的素质都得到发展。 当然,并不是每节课的目标都是三维目标面面俱到的结合,每节课的内容不同,目标的侧重点也会不同,但只要我们每位教师都能始终心怀三维目标,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不是生搬硬套,有机整合三维目标,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目标需层级递进,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
课时教学目标层级递进可以有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是就知识技能的习得是有层级的。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阐述知识技能目标分为了解、理解、掌握、灵活运用等4个层次。数学课时教学目标的设计要体现这种从低到高逐层递进的不同认知水平,反映出由知识转化为能力,并逐步内化的要求。另一层含义是学生间存在着个性差异。新课程标准的一条核心理念是“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这是“因材施教”教学原则的发展。由于每位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及学生自身思维方式、思维水平的不同,决定了学生差异的客观存在。这也就决定了在制订教学目标时,不能搞一刀切,既要体现统一要求又要区别对待。如果让不同学习状况的学生在同一时间就同一内容达成同一目标,是不科学的。因此,教师设计教学目标应准确把握学生课前目标的达成度,而后分层提出要求,以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样,倡导算法、解题策略的多样化,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或开放性问题等,其都是体现了教学目标的差异性,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都有收益。
提高数学课堂效率
丰富情感体验,形成积极态度
在课堂学习中,如果缺乏情感参与,就感觉不到情感魅力。品尝不到情感体验的学习,是不完整的学习,是缺乏灵魂与活力的学习。华裔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崔琦先生说过:“喜欢和好奇心比什么都重要。”如果数学教学使学生饱受挫折而与成功的喜悦无缘,学生也就不会喜欢,更谈不上“终身学习的愿望”了。所以数学教学活动应该成为喜欢和好奇心的源泉。数学教学中每一个数学概念的学习,公式、法则、数量关系的分析,只有学生自觉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学生才有可能在体验成功的愉悦时,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从而形成积极的态度。
数学课堂中要使学生学会按自己的意愿形成适宜的情绪状态,用数学逻辑的精确性、数学概念和结论的确定性以及推理的规则等,使他们自觉地遵循思维规律、规范思想形式,调控自己情绪、情感发生的强度,保护健康适宜的情绪状态投入数学课堂活动中。数学知识需要通过一定量的训练来掌握,数学思维品质、数学能力也需要通过一定量的训练来培养,只是教师要特别注意准确把握好训练的时机和训练形式,要讲究科学性、层次性、艺术性。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不仅关系到数学的教学质量,而且关系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人才素质。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把学生培养成为不仅具有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更具创新、探索意识的新世纪人才,就成为我们数学教育工作者值得深思的问题。第一、树立创新意识,着眼创新培养。课堂教学作为教师施教、学生求学的主阵地,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渠道。而在以往的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都忽略了知识、技能以外的各种品质的培养,特别是学生的创新、探索意识、创造精神,造成学生“高分低能”、只是学习的机器,不能实际运用的不良后果。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光要注意落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应挖掘教材的智力因素和学生素质能力,着眼于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让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结果是不是的、能否找出新的方法和手段,能否有更简便、快捷、方便的途径。
第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启发创新能现代教育论的思想主张“以学生发展为主”在数学教学中要真正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的教就应转移到学生的学上面去,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中。只有学生主动地学习了,才能使教学落到实处,创新思维才能得以发展。第三、鼓励质疑,培养创新思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课课堂教学必须着眼于学生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培养学生能发现问题、大胆质疑,独立思考和发表创造性见解的能力。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激发他们主动创新的能力。
数学教学方法
进行合理有效的拓展
,
学霸君1对1-智能测评+个性化提升,学霸君严选全国好老师1对1辅导,先学习满意再付费!学霸君在线1对1,大数据精准测评+智能场景辅导!智能场景家长实时监督
■ 年级:初中/高中/小学/中考/高考
■ 科目:数学/物理/化学/英语/语文
■ 中小学在线辅导,全程陪伴式学习
,
小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是感性的、具体的,需要教师加强引导,让学生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并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梳理和归纳,形成知识框架。数学是一门理性学科,十分讲求科学和逻辑,要想让学生充分地理解和灵活地运用这些知识,教师就要注意把握这些知识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在联系间自觉地推导出知识。在学习“有趣的图形”这一课时,为了突出图形学习的趣味性,教师可以注意让学生把握图形之间的联系,利用图形性质间的联系来展开对知识的讲解,一方面能够让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另一方面又能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能力,让学生感受到知识间的联系,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例如,在学完了长方体的体积的求法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设下问题,“同学们,既然你们知道了长方体的体积的求法,那么你们知道正方体的求法吗?学生经过思考,就会得出:正方体也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自然其体积的求法就会和长方体一致,也就是“长乘宽乘高”。由于正方体的各个边长相等,所以其体积的求法就是“边长的立方”这是一个非常自然的思索过程。这些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思维,也锻炼了学生的推理能力,感受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
做到因材施教的教学
每个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理解水平不同,兴趣爱好和思维习惯不同,导致了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也不尽相同,这就要求教师尊重差异,做到因材施教,不断挖掘学生的不同潜能。对于学困生,教师要以爱心和耐心实施科学的教学方法,提高对他们的关注度,多为他们提供回答问题的机会,利用课后时间额外辅导等,对特困生则应进行心理上的疏导与启发,让他们在思想领域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其他同学一样,全身心投入到学习当中。
此外,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可以利用分组合作学习的模式展开教学,将学生分成小组,并在组内选出出色的学生作为组长,各个小组间通过竞争与合作的方式展开学习,不同小组间学习的积极努力程度决定了整个小组的分数,这样每个小组内部成员都会以集体荣誉感为重,充分发挥自身潜能,努力学习,学生之间你追我赶,相互竞争,形成争先恐后的局面。
数学思维培养
在自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自学,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为了获取新知识而独立开展的学习活动。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我们可以在学生的自学中进行。开始时,教师可提出自学要求或编拟自学提纲,让学生在教师正式授课之前按自学要求或对照自学提纲在课前或课内自学课本。自学时可以讨论,看不懂的地方可以做上记号,然后问问老师或同学。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之后,可以逐步从依赖自学提纲过渡到不依赖自学提纲,最后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学。
通过这个途径,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知识和掌握技能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在学习八年级数学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时,教师就可以提出这样的自学要求和思考问题:①自学课本第123页至124页,边看边思考;②思考:一元一次方程与一次函数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③例1中采用了哪两种方法?可以互相讨论。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看书、思考,辅以议论、质疑、操作,达到了掌握知识、发展思维、培养自学能力的目的。
建起师生间的民主关系,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建立平等、友好、民主的师生关系”是教学中的一条重要原则。课堂教学中应重视师生之间的接触、碰撞和沟通。在师生信息传递、情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本身的情感对整个教学工作的情感活动起重要的能动作用。教师要热爱、尊重、理解和信任学生,和学生建立起和谐、朋友式的师生关系,让每个学生都有一种积极向上的状态,都有一种轻松感,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赞扬和鼓励。这样能使学生焕发出自尊、自强、自我实现的需要,有利于学生自主地去探求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在讲长、正方形面积计算时,可先出示两个图表,让学生想办法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
有的同学用割补法把两个图形重合起来比较,还有的同学用一平方分米的单位进行测量。我在肯定了同学们积极想办法,开动脑筋的同时,又提出新问题:”要想知道天安门广场的面积、中国土地的面积还能用这样的方法吗?”得到老师欣赏和赞扬的同学们又产生疑问,引起思考。
以上就是
小编为您整理小学数学如何有效确定教学目标的全部内容,更多精彩请进入
栏目查看。
学霸君是专注于中小学生在线一对一辅导、人工智能、拍照搜题的学习平台。旗下学霸君1对1严选全国好老师,为学员量身定制个性化学习方案,辅导包含高中、初中、小学全科目。学习新场景+智能大数据分析,让中小学生更方便找到适合自己的好老师,学习更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