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探索小学数学新课改教学_学习
如何探索 小学 数学新课改教学
如何探索小学数学新课改教学?小学数学新课程改革是一个动态的持续发展过程,教师应该转变教学观念,发展教育新思路,选择可行的教学方法,让我们的学生以积极主动的心态去学习,去探索数学的奇趣和奥妙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数学有效的教学方法。
生活化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和生机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数学源自于生活,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又蕴涵着无穷的数学知识。教师要挖掘教材中的生活资源,并指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让生活走进课堂,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能力和对新知识掌握接受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10”的组成时,可以勾勒出生活的画面:爸爸买了10个苹果,要你和弟弟分着吃,你准备怎么分呢?既让学生对10的组成有清晰明确的认识,又渗透了“人文”精神,让学生懂得了友爱和尊重。另外,还可以开展多方位的数学实践活动,把日常生活课堂化,课堂教学生活化,让学生主动从生活当中寻求数学问题,如:调查一个学生一个月需要用几本作业本,一共需要多少钱?每天买零食需要多少钱,一周共需多少?家里每星期买菜需要多少钱?对班里学生测验成绩进行统计等等,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教师要将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尽可能创设一些贴近生活、生动有趣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充满了对生活智慧的挑战和好奇心,更积极主动的去感受数学,学好数学,用好数学。
师生互动,营造良好课堂氛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观念,注重和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互动合作,让学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的环节,做学习的主人,营造出师生之间融洽、和谐、宽松、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为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与创造性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有效的师生互动,要结合所学知识的特点,及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认知和需求来组织,由于学生间存在着客观的个体差异或知识点难易程度不同,思维过程难以把握。此时,教师要意识地参与到学生的讨论和探索中来,适时引导,伺机点拨,帮助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深入的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如学习“分米、厘米、毫米的认识”一节时,我让学生先测量身边的粉笔、书本、铅笔盒等自己比较感兴趣的物品的长度,测完后我问“你们测量的长度是多少?”学生纷纷发表意见,我接着一个学生,你是怎么测量的?学生说,把书的一头对准0,另一头对在哪里就是多长?我继续问,那你是怎么看出精确的长度的?学生答:一个大格是1厘米,小格是1毫米,这里总共有14个大格3个小格,其它学生都表示同意。接着又问第二个,第三个……我继续引导,现在大家对厘米,毫米已经认识了,那你们能不能找出他们之间的关系呢?学生又积极讨论,不但对厘米与毫米的关系有了明确的认识,也探究了1厘米=10毫米的关联,获取新知。师生互动,让学生的思维处在最佳状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参与数学课堂教学
把教师教的过程设计成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探究、解决的过程
教师应向学生提供许多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学习内容,这些内容取材于学生的生活经验,符合学 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成为学生主动从事观察、猜测、实验、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的主要素材。这些内容的呈现方式丰富多彩,构成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运用与拓展”的基本教学模式。因此,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这就意味着教学要体现探究式学习的教学理念,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先操作示范,学生再模仿练习的做法。例如,教学“分母有理化”时,教师先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计算近似值。有的学生通过查表得出答案,这时学生已感到了多位数除数带来的麻烦。教师乘机启发学生能否避免这种麻烦?学生的探究欲望被这个开放性问题唤醒,纷纷进行尝试。
此时教师再引导学生观察、操作、交流和概括。学生讨论后知道,要避免麻烦的计算,应设法使分母不带根号,如何去根号呢?学生有的想到平方,但此时分式的值变了;有的想到利用分式的性质,把分子和分母都乘以相同的根式,则可使分配中的根号转移到分子上;有的则先优化分母,再计算,也作了类似的讨论。这时教师要进一步强化学生积极的学习体验,引导学生自我构建,即找规律,找模式,形成表达式,使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在获得了简便计算后,教师要启发学生找这类问题的共性,即这时引入分母有理化和有理化因式这两个概念就水到渠成了。进一步启发则可让学生再探究如何计算。这样通过不断的探究,学生逐步建立了分母有理化的模型,思维得到了深化。最后,教师还要让学生交流总结,在小组或全班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和成果,增进合作意识,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数学学习过程的情况和成长的历程,使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从不同材料的实际出发构建探究性学习的基本教学模式
学生的学习是接受与建构并存的,在实践中,我们感到学生学习既不是单纯累积的,也不是纯粹建构的,而是接受与建构并存的。它是一个在教师启发引导下的主动建构的过程。知识的真正理解与有效应用不仅需要学生观念上的认同和理解,而且需要经过一定强度的训练,使之达到系统化、结构化、策略化和自动化的目的。
数学教学要体现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设计时通过恰当的问题,让学生达到“愤悱”状态,即达到“心求通而尚未通,口欲言而未能言”的状态,也就是孔子所说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对于探究性的学习而言,这个“愤悱”的过程也许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教师的作用就是通过精心设计问题,使学生进入“愤悱”状态,去尝试、去猜测、去实验、去发现。但不同的内容进入“愤悱”状态的方式也应不一样,应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这就需要教师结合具体的教学材料采用相应的教学模式。
吸引学生的数学课堂
引人入胜的导入
,
学霸君1对1-智能测评+个性化提升,学霸君严选全国好老师1对1辅导,先学习满意再付费!学霸君在线1对1,大数据精准测评+智能场景辅导!智能场景家长实时监督
■ 年级:初中/高中/小学/中考/高考
■ 科目:数学/物理/化学/英语/语文
■ 中小学在线辅导,全程陪伴式学习
,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篇文章有个精彩的开头,才能吸引人们往下读。同样,一堂课有个引人入胜的导入,才能吸引学生往下听。“开场白”是整个课堂教学的第一步,它可以直接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所以,上课伊始,利用引人入胜的故事,提出造成悬念的问题,以及愉快的游戏,欢乐的小知识竞赛等有趣的活动,都能创设愉快的环境,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例如:教“分数大小比较”时,可利用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的故事画面引出课题:有一天,天气炎热,孙悟空叫猪八戒去找个西瓜回来,悟空说:“为了公平一些,每人吃1/4吧。”八戒一听,满脸不高兴地说:“西瓜是我找回来的,应该多分一点给我,我要吃这个西瓜的1/6。”悟空听了直笑,马上切了1/6给八戒,大家高高兴兴地吃了西瓜,可贪吃的八戒却在一旁拍打着自己的脑袋说:“傻瓜,究竟1/6大,还是1/4大呢?”这时,我说:“同学们,你们能不能帮八戒个忙,比较1/4和1/6的大小呢?”一段生动形象地小故事把教学推向高潮,通过这样的教学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
动手操作,吸引学生
数学教学中的动手操作,符合儿童思维的认识过程,顺应儿童好奇喜动的特点,又可以集中儿童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使他们对抽象的数学知识愉快地获得“真正理解”。因此,动手操作获取知识,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一个重要形式。如:教学“圆锥体体积”时,用实验法推导圆锥体体积公式,将全班学生分为四个小组,每组给定准备好的实验器材:圆柱、圆锥和砂子;然后提出问题:“把圆锥里装满砂往圆柱里装,直到装满为止。你们能发现什么?”同学们边操作,边思考,边议论,兴趣甚浓。
分小组汇报时,第一,二,三组都报告了相同的结果“用圆锥装满砂往圆柱里倒,三次正好装满,说明了圆锥体的体积是圆柱体体积的1/3。”这时第四组的同学提出了反对意见,他们说:“我们用圆锥装满砂往圆柱里装,装了五次才装满,(当众进行演示),”并说:“如果圆柱还大些的话,可能八次十次……才能装满。”同学们顿生疑惑。老师因势诱导,画龙点睛地说:“请你们将圆柱与圆锥的底面积和高分别比试一下。”学生又一次动手操作,同学们发现圆锥体的体积等于圆柱体体积的1/3,有一个很重要的先决条件,那就是“等底,等高。”从而深刻理解了圆锥体的体积公式,像这样动手操作来推导圆锥体体积公式,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理解透彻,空间观念得到培养,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数学课堂训练学生思维
培养学生想象力,拓展学生思维空间
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可以包罗整个宇宙。”想象是思维探索的翅膀。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关键。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想象,往往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锻炼数学思维。因此,在数学中应根据教材潜在的因素,创设想象情境,提供想象材料,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创新思维的萌芽与培养必然伴随着想象、幻想乃至联想,课堂上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精心设计出让学生充分想象的课堂环境,使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通过想象、联想、分析、综合、发展思维,获取知识,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夯实基础。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进行猜想,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直觉思维,掌握探求知识方法的必要手段。
加强思维与发散思维训练,拓展学生思维空间
只要教师善于引导,善于启发,富有创新意识,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是能够得到提高。在数学教学中进行集中与发散思维训练,针对相同知识点或是同个问题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对于散乱的知识点进行集中总结。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从新知与旧知、本类与它类、纵向与横向等方面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弄清知识之间的联系,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拓学生的思维。例如,通过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等形式体现数学逻辑的分析、综合、归纳、推理的内容,激励学生动手、动脑,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善于发现的科学精神以及合作交流的精神和创新意识。所以,训练学生的思维,必需要重视抽象思维的发展,并重视形象思维的发展和深化。在教学中,特别是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还需要我们不断探索、总结和研究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集中性思维和发散思维,二者相辅相成,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两者应进行有机地结合,才能发挥效用。
活跃课堂教学氛围,诱发学生创新意识
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才能促使创造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是学习氛围的一个重要方面。师生关系融洽,使学生们能够敢说、敢问、敢想,从而能够诱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平等、民主、轻松、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课堂气氛才能有利于开启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自由、轻松、积极的教学环境,才有利于学生突破常规,勇于想象。教学中教师应以活跃课堂教学、激活学生创新思维作为出发点,运用各种方式,为学生构建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活泼教学课堂,才有利于学生探索创新的学习情境。有效地组织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真正做到课堂上活跃起来。教师应激励学生勇于探究,敢于挑战问题,勇往直前的精神。
以上就是
小编为您整理如何探索小学数学新课改教学的全部内容,更多精彩请进入
栏目查看。
学霸君是专注于中小学生在线一对一辅导、人工智能、拍照搜题的学习平台。旗下学霸君1对1严选全国好老师,为学员量身定制个性化学习方案,辅导包含高中、初中、小学全科目。学习新场景+智能大数据分析,让中小学生更方便找到适合自己的好老师,学习更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