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如何提高数学教学效率_学习
信息技术如何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信息技术如何提高数学教学效率?信息技术能够给学生、教师、学校带来一个新的教学模式和新的契机,恰当的选准多媒体的运用与数学课堂的最佳组合点,适时适量的运用多媒体,探索以课程整合为基本理念,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数学有效的教学方法。
巧妙的创设学习情景,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小学生好奇心强,要想不断的启发学生的求知欲,只有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和指导着,如果教师能抓住教材中所蕴含的创造性因素,激发学生学习情感,创设富有变化、能激发新颖感的学习情境,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过程,使他们在心理上造成一种悬念,处在一种“新求通而未得”心理状态。
信息技术不仅可以提供生动的画面,还可以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为学生提供现实的生活材料。现实的生活材料,不仅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而且能够大大提高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选用合适的多媒体方式来刺激学生,吸引学生,创设新的兴奋点,激发学生思维动力,使学生保持最佳学习状态,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增加学习的实效性
现代信息技术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它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认知工具。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感知事物是通过多种感官进行的,多种感官协同活动能够有效的提高记忆成效,形成正迁移。人们获取的信息量和多种感官的刺激密切相关,如果刺激是多样的,那么,信息或知识的保持将大大优于单一的刺激。现代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具有视听合一功能,与计算机的交互功能合在一起,产生出一种声、色、形、画等图文并茂的综合效果,对于正处于初步认知阶段的小学生来说,非常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例如,教学“三角形的认识”一课时,利用电脑课件展示出不同的三角形,用不同的色彩显示出各种三角形的特征,鲜艳的画面,悦耳的声音,对学生形成了强烈的多样刺激,使学生正确认识了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并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了清晰的不同的三角形的表象。在此基础上,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初步发现了各种三角形的特征,这时利用课间就能发挥助学、验证发现的作用。同时,当让学生尝试操作时,对于激发学生本身的学习兴趣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与数学课堂教学
体验成功,让学生爱参与
在学习活动中,既要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使他们学有所长,更要为“学困生”创造机会,使他们相信自己能学习,会学习,这样,使全体师生共享成功的喜悦。如:在教学按比例分配的练习课上,我出示了一道题:一个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比是2:4:3,这个三角形中最小的一个角是( )度。一个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答道:“90°2/5=36°.”答案一出,其他同学争着举手,有几个甚至在下面暗笑。她好像意识到什么,我让她说理由,她却怎么也不开口了。看到她窘迫的神态,我说:“这个同学脑子动得快,很好。
怎样既快又正确,你再考虑一下,相信你一定会想出来的。”及时给她解围。另一个同学讲了自己的解题思路后,刚才那个同学又举起了手,她说:“我刚才是想用简便算法,昨天老师出了一道题:一个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比是l:2:3,三角形中最小的一个角是( )度。一个同学用90°l/3=30°,老师说他算得简便,所以我刚才就这样做了,现在我知道错在哪里了。l+2=3,昨天那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今天这个不是直角三角形。”我又追问了一句:“题目中哪个数字改一下,就可以用你的方法做了?”“4改成5。”她回答说。可见,这个同学对知识的掌握还是很好的,她第一次说错了,如果我不问青红皂白地训她一顿,不仅不能使学生自己主动探究错误的原因,寻找正确的答案,也严重挫伤了她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对成功的体验,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积极向上的情感,理想和信念的形成以及人格的养成,还有利于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鼓励学生以更高的热情,不懈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再去体验更大的成功。
创设“悬念”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
学生兴趣是学生有选择地、积极愉快地学习的一种心理倾向,它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推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原动力。学生只有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学习起来才会乐此不疲,正所谓“乐学之下无负担”。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老师要精心创设各种教学情境,使学生内心产生一种学习的需要,自觉地探索问题,获取新知,俗话说:“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如果说问题是探索的材料,那么悬念便是促使探索的动力与“调味剂”。老师不但要提出可供学生思考的问题,更应该在每节课的开始创设悬念情境,设置教学内容和学生内在需求的“不平衡”,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我们是这样导课的:“同学们喜欢过生日吗?”学生们都高兴地回答:“喜欢!”接着提问了几个学生:“你几岁了?过了几个生日?”学生依次回答后我说:“同学们,一般一个人有几岁,就会过几个生日,可是小强满12岁时候,只过了3个生日。这是为什么呢?你们想不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学生们听了个个情绪高涨,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油然而生。这时,我抓住学生迫切求知的心情,及时导入新课,学生的学习热情就会贯穿整节课的始终。
吸引学生的数学课堂
,
学霸君1对1-智能测评+个性化提升,学霸君严选全国好老师1对1辅导,先学习满意再付费!学霸君在线1对1,大数据精准测评+智能场景辅导!智能场景家长实时监督
■ 年级:初中/高中/小学/中考/高考
■ 科目:数学/物理/化学/英语/语文
■ 中小学在线辅导,全程陪伴式学习
,
在一个调查中讲到,幽默是一种最大的魅力,对一个老师来说,也是这样,幽默的老师往往能得到学生的喜爱,有时候老师一句幽默的话语可以让整个课堂变得轻松活跃起来。不仅幽默的语言可以吸引学生,生动的表情或者丰富的肢体语言也可以吸引学生。我在听课的时候看到过这样的一个老师,他讲完一节课的知识,喊了几个同学上黑板做题,几个同学全做对了,这时候老师把粉笔放在讲台上,然后做出转身离开的样子,他说道“看来你们是都不需要我了,我走了啊”,就这样一个简单的动作,一句简单的话语引得全班哄堂大笑,这时候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老师讲课的时候可以多采取直观教学的方式,因为数学是一门非常抽象的学科,很考察学生的想象力,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对很多学生来说是不容易接受和吸收的,但是当老师拿出实物或者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的时候,就让抽象的数学变得具体化了。比如说,在学习正方体、长方体的时候,老师可以找来正方体、长方体的盒子,对着实物告诉学生什么是它们的面、什么是它们的棱、它们有几个面、有几条棱、它们的面积怎么计算、体积怎么计算。
老师一定要多表扬学生,很多老师可能会觉得严厉地批评能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其实不然,现在的学生自尊心都比较强,学会如何表扬学生比学会如何批评学生更重要。老师表扬一个学生的时候会让他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这样的学生会比较容易爱上数学。一个老师时常批评学生,学生会对他产生畏惧心理,在他的课堂上不敢回答问题,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不容易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有一个老师,他经常鼓励学生在他的课堂上大胆发言,就算回答错了她也不会责骂,还会对学生微微一笑;回答对了,还会奖励学生一朵小红花。因此,学生都会集中精力认真思考她提出的每一个问题。
数学课堂训练学生思维
采取有利创新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第一,注重启发引导。“君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可谓善喻也。”(《学记》)这里强调了注重对学生的开导以及培养学生独立性的重要意义,这对当今培养学生创新性人才仍有借鉴意义。只有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培养学生自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使其寻找规律,有新的发现和创新。
第二,注重开放式教学。21世纪是知识经济社会,知识的迅猛膨胀,科学理论和科学技术的迅速更新,要求教育必须采用开放式教学方式和方法。课堂教学的内容不能局限于教材与教师有限的视野,应注重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应努力培养学生开放式学习的习惯和能力,使学生能自动的让自己的认识与世界新发展步伐保持同步,为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奠定基础。
为学生创新思维发展创设良好的环境
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总是与创造性活动相联系,因而为学生创设有利于创造的课堂环境十分重要。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和华东师大附中整体教改实验之所以取得成功,就在于他们着眼于优化育人环境,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愉快教学的课堂教学有声有色、生动有趣,启发和吸引学生喜欢学、乐于学,以指路子让学生走变为指导学生自己找路走,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轻松、和谐、民主的环境中自觉学习、积极思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自然而得到很快的提高。
学生在考虑问题的时候,可能有一些创造性的因素,有点求异思维的萌芽,教师要给予肯定,给以支持。这样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幼芽才能在教师的呵护下茁壮成长。宁鸿宾老师倡导“三个不迷信”,实行“三个欢迎”,正是变封闭式教学为开放式教学,正是为了在课堂教学中实行教学民主,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课堂中,学生敢于自己提出问题,敢于发表与众不同、特别是与老师、教材、专家不同的见解和主张,在这样民主、和谐、宽松的环境中,师生共同探求真理,学生的思维水平,特别是创新思维能力,才能不断达到提高。
以上就是
小编为您整理信息技术如何提高数学教学效率的全部内容,更多精彩请进入
栏目查看。
学霸君是专注于中小学生在线一对一辅导、人工智能、拍照搜题的学习平台。旗下学霸君1对1严选全国好老师,为学员量身定制个性化学习方案,辅导包含高中、初中、小学全科目。学习新场景+智能大数据分析,让中小学生更方便找到适合自己的好老师,学习更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