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 数学课堂如何克服低效教学

小学数学课堂如何克服低效教学?数学课堂上的低效做法还有许多,这不仅是教学观念造成的问题,也是教学方式方法造成的问题,需要广大数学教师认真学习新课标,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及时改进不足,提高教育教学效率。 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数学教学方法。
 

注重目标达成的有效性
 

分析教学目标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把握教学目标,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目标,使教学目标能起到指导教学的作用。为此,教师应把握以下要求。第一,教学目标尽可能用清晰明确的语言陈述,既便于教师理解,也便于具体运用,避免用含糊的语言陈述目标,以免不同的人对目标产生不同的理解;第二,教学目标要陈述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后的变化,如行为变化和情感变化,避免用 “教师行为”代替 “学生行为”,造成评价教学效果的依据不确定;第三,教学目标应尽可能反映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不要因目标的陈述而限制了教师教学的灵活性,限制了学生的发展。

增强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德国一位学者就情境做过一个精辟的比喻:如果让你咽下15克盐,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如果把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会在享用佳肴时,不知不觉中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 新教材最大的特点和优点之一就是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景中展开的,因此,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实现情境创设的有效性,应注意以下几点:情境要有明确目的;情境要有“数学味”;情境要有现实意义。
 

强化学习过程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和谐地发展。因此,数学课堂教学必须自始至终地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数学学习的全过程,做学习的主人。第一,激发兴趣,诱发参与动机;第二,适时点拨,指导参与方法;第三,创设时空,保证参与机会。
 

重视学习方式的有效性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动手实践、自主探求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实现有效学习。重视探究学习;不排斥接受学习;加强小组合作学习;注重教学的互动性,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供保证。
 

数学的教学一

减少干扰,“放大”数学信息
 

在保证情境吸引力的基础上,与数学内容无关的,不要一味追求画面的绚丽和生动。精美的东西可以吸引注意力,也可以分散注意力。
 

苏教版一年级教材画面生动绚丽,教学中我让学生观察情境图时,有的学生却悄悄地描起书上可爱的小松鼠,有的学生为那只动物到底是不是狗熊而在课堂上争吵起来,还有的学生向我问起一些与数学毫不相干的问题如:小刺猬真是这样背果实吗,它真有这么聪明吗,没有长角的是绵羊还是山羊呢。虽然我们鼓励孩子提出疑问,要保护孩子的好奇心,但这毕竟是数学课,他们这一问足以让平静的课堂热闹起来,把学生的思维牵出了数学的领域。后来我就边叙情境,边把重要的数学信息画到或摘记到黑板上,待任务完成后再看书上的情境图,学生的学习效果有了明显的改善,逐渐掌握了筛选数学信息的方法。
 

灵活运用,“变通”教学情境
 

对中高年级学生来说,如果创设的问题情境不足以引起他们的兴趣,对他们的思维没有一定的震撼力,我们教师完全可以先不创设情境,开门见山,直入问题,等问题解决之后,再让学生自己创设情境,进行知识的再运用。
 

如我在教学小数加减法时,就没有采用课本上创设的情境,而是直接让学生想一想:在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的基础上,你能计算出“17.8+1.25”和“17.8-1.25”的结果吗?在学生独立思考探究出方法之后,我又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运用小数加减法的情境,结果学生说出了很多自己的经历或虚构的情境,比我创想的和课本上的要精彩得多、丰富得多。这样,让学生在注意力最集中的时间里,解决了本节课的重点,而后面让学生自主创设情境,不仅保证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又密切联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很好地应用了知识,强化了训练。
 

数学的教学二

,

学霸君1对1-智能测评+个性化提升,学霸君严选全国好老师1对1辅导,先学习满意再付费!学霸君在线1对1,大数据精准测评+智能场景辅导!智能场景家长实时监督

 年级:初中/高中/小学/中考/高考

 科目:数学/物理/化学/英语/语文

 中小学在线辅导,全程陪伴式学习

 

,

调控有限的时间
 

一节课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如果我们教师随意挥霍,那么课堂必然无法有效。一个不能科学调控好教学时间的教师,是不能高效完成教学任务的。首先我们在课前备课时就应充分考虑教学时间的安排,比如,~节课中的复习、新授、基本练习、延伸练习以及课堂作业等环节大约分别用多少分钟,教师要心中有数,教学过程中要随时注意调控。如果遇到时间确实不够,就不必草草了事,干脆根据实际情况将一部分知识延续到下一课时进行教学。其次,我们在一堂课的教学用力不能太过均匀,必须要突出重点、难点的教学,把时间用在刀刃上。如较简单的应用题可以改为口答题,不必花费多少时间去书写;
 

板演的习题可以事先用小黑板或习题纸准备题目;可以选择有代表性的习题重点讲解,不必面面俱到;也可以让同桌相互听说检查、相互出题。同时数学教师还需要不断锤炼自己的语言,使得教学语言精练、利落,不断的重复不但不会加深学生的印象,还会造成学生的听觉疲劳,挤占学生发展思维的时间和机会。因此我们要根据各种课的类型以及学生生理、心理的特征,适时调整好教学过程,合理调控好有限的教学时间。

确保合作的价值
 

合作学习是当前数学课堂流行的一种形式。有价值的合作学习不但可以促进学生相互间的交流以及知识技能的掌握,而且还对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的培养有益处。但在我们平时的课堂中,有不少教师组织学生合作学习只是流于一种形式,收效甚微。为了确保合作学习的价值,备课时,我们首先要问自己几个问题:提出的问题,有合作的必要吗?哪些问题学生能独立思考解决。只有学生一人难以解决的、并能最大限度发挥学生之间优势互补的问题,才具有合作的价值。具体操作中我们还应注意,首先,分工要具体:要小组中的每一个成员有事可做,发材料、做实验、观察记录、发言、总结、汇报等各项任务都要分布到位,使每个学生在小组中都能发挥自己的作用,使每个成员都能意识到自己是小组中重要的一份子,让他们真正都成为小组学习的主人。
 

其次,要强化意识:教师必须有意识的让每个学生体验到自己的行为会直接影响整个小组的学习结果,要求学生要学会倾听别人的观点,尊重别人的意见,从而使小组学习出现互动、互助、互勉、互进的良好局面,强化每个学习小组成员的集体荣誉感和团体协作精神。第三,教师要适时参与:合作过程中由于学生的活动有些分散,干扰因素也会相对增多,因此教师要成为学习小组的一员,适时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并通过启迪、点拨、引导等形式,为学生的合作学习的成功提供保证,提高课堂效率。
 

数学的教学三

多一些“沟坎”的思考
 

时常见课堂上要研究一个问题,老师一步步设问,一步步引导,唯恐学生找不到“阶梯”或“桥梁”,一种数学方法和思想,被分解得支离破碎,学生感悟不到方法的来龙去脉和前后联系,无法从整体上独立分析问题、找到思路,只能是“管中窥豹,略见一斑”。 老师应该变一味的引导为“设障引导”或“跳跃式设问”,以激发学生思考的激情,使学生经历“冥思苦想→柳暗花明→幡然大悟”的过程,从中品味思考的乐趣,发展思维能力,获得数学的思想与方法。形象一点说就是“跳一跳,摘到思考的果实”。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跳跃的方法和力量。
 

如“小数乘法”的教学,教师在预设中初拟几个设问:“能否把小数乘法问题进行转化呢?”“整数部分的0还要不要和371相乘呢?”“列竖式时,又该怎样对数位呢?”在教学实践中,改变成直接出示小数乘法的例题“3.71×0.8”,让学生先进行自我思考,然后分组讨论自己探讨的方法,整堂课虽然没有那么“简约有效”,然而学生能从中体验到“转化”的思想,收获到探求“曲折之处”的体验。
 

多一些“本质“的探究
 

新课改下的数学课堂和以往的课堂相比更活泼、更精彩,学生学习的也更快乐,但是我们决不能用形式上的活跃来掩盖思维上的深度和灵性,决不能为了追求轻松快乐的学习,而忽略深刻思维的培养,否则数学就失去了它的魅力和价值。数学课就应该多一些规律的探寻,多一些原因的探究。
 

比如,“三角形三边的关系”一节的教学,提问:如何依据任意三条线段的长度,很快地判断它们能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呢?同学们都说可以把任意两条边相加看看是不是大于第三边,我说:大家的方法是可以的,但是这需要比较三次,能不能很快地就能知道结果呢?然后让他们自己举个例子试一试,学生通过试验发现:只要是两条短边之和大于长边,那么长边与一条短边之和必定大于另一条短边了,所以,很多学生探讨出,只要把长边与两条短边相加之和进行比较,就能做出判断。通过这样一番思考,培养了学生思考的深刻性,又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上就是
小编为您整理小学数学课堂如何克服低效教学的全部内容,更多精彩请进入
栏目查看。


学霸君是专注于中小学生在线一对一辅导、人工智能、拍照搜题的学习平台。旗下学霸君1对1严选全国好老师,为学员量身定制个性化学习方案,辅导包含高中初中小学全科目。学习新场景+智能大数据分析,让中小学生更方便找到适合自己的好老师,学习更高效。

  • 【全国好老师】严选全国好老师

    高学历高能力老师执教,各地经验教师,专业扎实,严控教学质量;

  • 学霸君1对1】中小学在线1对1辅导

    24h轻松上课,打破时间地域限制,针对性教学,孩子学习更专注;

  • 学习新场景】智能教学模式+大数据分析

    1对1个性化学习方案量身定制,课堂随时旁听,全面了解学习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