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 数学如何进行教学活动设计

小学数学如何进行教学活动设计?快乐教学作为受到广大师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教学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各学科的教学中,小学数学课堂也不例外。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数学教学方法。
 

组织教学内容
 

组织教学内容是教学设计的一项重要工作。教学内容是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解决“教什么、学什么”的问题。所以,首先要分析教材的编写特点,领会编者的意图;其次要把握教学内容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再次应分析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并通过合适的内容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一位教师是这样组织“比一比――求平均数”一课的教学内容的:
 

上课伊始,把男女生各分成3组(男生每组5人,女生每组4人)进行夹玻璃球比赛,由每组的记录员记录比赛的成绩。根据每组夹球的总个数评出男女生的冠军组。再从男女生的冠军组中选出最后的赢家。由于男女生冠军组的人数不等,根据夹球的总个数确定最后的赢家是不公平的,由此引出问题――求平均数。教师出示两组夹球情况统计图,在师生共同根据统计图合作探究出求平均数的方法并理解了平均数的意义之后,让学生解决三个实际问题――求平均气温,求五名同学的平均身高,求同学们平均每周的饮水量。
 

之所以如此组织教学内容,是因为教师首先认真地分析了教材。在前几册教材中,学生已经掌握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会用统计图和统计表来表示统计的结果,并能根据统计图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利用统计图中的信息,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为了让学生认识平均数的特征,教材结合“比一比”两个组投篮球的情况,根据统计图讨论哪个组学生的整体实力强,引出平均数的概念,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平均数的必要性,并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为了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学习平均数的必要性,教师没有让学生比较两个组投篮球的情况,而是现场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夹玻璃球比赛,以激起学生的参与热情。在根据夹球的总个数确定男女生组各自的冠军时,问题是很容易解决的,但在是否可以根据夹球的总个数确定最后的赢家时,则能引起学生的思维冲突,从而引出问题―求平均数。为了让学生自主探究求平均数的方法,教师为学生准备了男女生冠军组夹球个数的统计图。让学生通过观察探究求平均数的方法。为了更好地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教师最后又安排了三个简单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独立解决。

选择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后进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这是转变后进生学习态度的前提条件。
 

数学是一门科学性、严密性及抽象性较强的学科,其抽象性是后进生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教学时,应加强教学的直观性,使学生很好地理解数学概念、性质,使学生在大脑中建立起所学知识的数学模型。例如在讲“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时,我们可以通过几组不同长度的三条铁丝,让学生自己动手,然后问他们哪几组铁丝可以组成三角形,能组成三角形的三条铁丝之间有何关系,从而归纳出上述性质。因此,加强直观教学可以集中后进生的注意力。
 

数学教学设计一

优化教学手段
 

传统教学使用的是粉笔、黑板。有人戏言:一支粉笔走天下。这种单调的教学手段,制约了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的发展。因此,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注意教学手段的优化。合理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多媒体能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更加直观,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更是成为课堂教学改革和教育现代化进程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如果利用多媒体出示有趣味性、层次性、针对性的练习,配上轻松的音乐和画面。就可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巩固、总结新知识。
 

如:二年级在学习“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时,我们可出一组题目,“智慧老爷爷”想考考我们学的怎么样,好吗?他请我们参观“动物园”,动物园里有许多动物,大家数数看:熊猫有8只,小白兔有4只,天鹅有16只。提问:熊猫是小白兔的几倍?天鹅是熊猫的几倍?天鹅是小白兔的几倍?它以逼真、生动的画面,动听悦耳的音响来创造教学的文体化情景,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清晰化,使学生的思维活跃,兴趣盎然地参与教学活动,有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从而优化教学过程,可以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培养小组合作精神
 

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如果养成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习惯,不仅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补充,而且增强了交流及整体竞争意识,也利于激发学生自我创新精神的形成,发挥自己的创新才能。
 

例如:教学“图画应用题”时,让学生同桌合作:用自己喜欢的学具摆出一些图画,让对方编应用题,学生为了表现自己,都积极参与,摆出不同的图画和编出不同的加、减法应用题。与此同时,我还请了5位男同学和4位女同学出来,让学生思考:能编出几道应用题?通过小组讨论,学生编出了:①有9个同学做游戏,其中5个是男同学,女同学有几个?②有9个同学做游戏,其中4个是女同学,男同学有几个?③有9个同学,走了3个,还剩几个?④教室里有9个同学,走了6个,现在有多少?⑤有5个男同学,4个女同学,一共有多少个同学?……等应用题。
 

数学教学设计二

,

学霸君1对1-智能测评+个性化提升,学霸君严选全国好老师1对1辅导,先学习满意再付费!学霸君在线1对1,大数据精准测评+智能场景辅导!智能场景家长实时监督

 年级:初中/高中/小学/中考/高考

 科目:数学/物理/化学/英语/语文

 中小学在线辅导,全程陪伴式学习

 

,

学生为主体。学生为主体,就是确认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时学习的主体、认知的主题、发展的主体。也就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阅读、自求理解,自致其知,自己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从而根本改变教学中单纯由教师灌输知识、越俎代庖的教法。
 

教师为主导。教师为主导,就是确认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同时,规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的作用和活动方式主要是“导”。导,指引导、指导、辅导、因势利导,也就是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思想流程、学习心理,正确地引导学生由未知达到已知的彼岸。

教材为主源。教材为主源,就是教材应该是教学的主要信息源,教学不能超纲离本。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的主要形式,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工具,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主要材料,也是考核教学的主要依据。在戏剧界有“剧本剧本,一剧之本”的说法,类似地对于教学而言有“课本课本,教学之本”的说法,因此课堂教学设计与教学绝不允许脱离教本。
 

训练为主线。训练为主线,这是教学过程中确认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后的必然归宿。根据小学数学学科的特点,必须把训练作为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基本线索——学生的知识在训练中发展。“学生为主体”是我们考虑问题的基点,“教师为主导”是确保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条件,而“主体”和“主导”的关系有辩证地统一在一个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结构之中。
 

数学教学设计三

1.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创设教学情境,可以把原来书本上的图形、数字等抽象的符号转化为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变成小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情景,适合了小学生形象思维的特点,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感知、理解,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对于学生来说,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学生能在自己兴趣的引导下,在一种愉快的状态下,主动的探索新的知识。如,在“圆的认识”一节内容的教学时,老师问:“谁能说出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哪些是圆的?”学生们纷纷举手,“太阳、碗、皮球、车轮……”,“这些圆形的物品有什么共同点呢?为什么皮球、车轮要做成圆的不做成方的呢?”学生们开始讨论、思考,最终联系所学知识找到了问题的答案。这个过程,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探索新知识的过程带给学生快乐的体验。
 

2.运用游戏教学,实现寓教于乐
 

游戏是孩子们喜欢的事,也是最能带给孩子快乐的事。在课堂教学中,把书本上枯燥的符号、文字编排成游戏,让学生在做游戏的过程中,快乐的完成知识的学习。如在《分类》一节的教学时,“分类”是个比较抽象的词,刚入学的儿童很难理解,老师把这节课内容改编成“帮助小动物们回家、汽车开进停车场、学习用品装书包、水果放进果盘中”等孩子们平常喜欢玩的游戏,引导学生把同一类物品归在一起,让学生在快乐的游戏中,初步理解分类的含义,掌握分类的方法,达到了寓教于乐的目的。游戏教学也是小学数学课堂的快乐教学的有益尝试。
 

3.适时给予鼓励,培养学生自信
 

自信是快乐之源。学生的快乐源于老师的鼓励与表扬而建立起来的自信。如,对于一些学习成绩较差,胆小不敢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可以设置几个比较简单的问题,老师也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情况,初步判断谁能回答,多给这些学生一些机会,并且在回答正确好,及时的给予鼓励。即使回答错误,也要耐心的引导,尽量让学生自己认识到错误并自己纠正,在学生改正后更要进行表扬,这样做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建立,只有建立了自信,学习过程才不会是压抑的,而是充满乐趣的,学生才能在快乐中学习
 

以上就是
小编为您整理小学数学如何进行教学活动设计的全部内容,更多精彩请进入
栏目查看。


学霸君是专注于中小学生在线一对一辅导、人工智能、拍照搜题的学习平台。旗下学霸君1对1严选全国好老师,为学员量身定制个性化学习方案,辅导包含高中初中小学全科目。学习新场景+智能大数据分析,让中小学生更方便找到适合自己的好老师,学习更高效。

  • 【全国好老师】严选全国好老师

    高学历高能力老师执教,各地经验教师,专业扎实,严控教学质量;

  • 学霸君1对1】中小学在线1对1辅导

    24h轻松上课,打破时间地域限制,针对性教学,孩子学习更专注;

  • 学习新场景】智能教学模式+大数据分析

    1对1个性化学习方案量身定制,课堂随时旁听,全面了解学习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