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使数学课堂更有效_学习
怎样使数学课堂更有效
怎样使数学课堂更有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多种教学手段,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交流等多种方式掌握数学知识,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今天,朴新比小编给大家带来与数学有关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学习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爱学、乐学、会学、善学,从而增进知识,增长才干。由此可见,课堂教学要讲究导入的艺术。一个精彩的导入,既使学生情趣盎然,又可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一开始就向学生提出一个十分简单的实际问题:“车轮是什么形状的?有正方形、三角形的车轮吗?为什么?”“那么椭圆也是没棱没角的,椭圆形的行不行?”随着这几个问题的讨论,促使学生进入深思,教师顺势引导,把学生的思维逼近圆的特征。这样的教学,学生容易理解,又能激发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充分注重对学生的思维训练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较强的学科,具有抽象性、准确性和应用的广泛性。数学教学就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一节课是否上得成功有效,关键看课堂教学中是否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学生是否有思维实质的参与。而我认为要达到以上说的效果,教师除了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之外,更重要的是教师要有更多的实践智慧,更高超的组织艺术,这样才能把不同层次的学生引入问题情境去参与思考,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得到相应的发展。
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利用转化的方法把圆转化成近似的长方形时,通过动手操作,引导得出这时长方形的面积等于圆的面积,再引导得出长方形的长等于圆周长的一半,长方形的宽等于圆的半径,从而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当课进行到这里时,我把圆和转化成的长方形呈现在屏幕上。引导学生观察:在这个转化过程中,你还发现了什么?经过思考后,有的学生发现了:转化后面积没有变,但周长发生了变化。我适时提问:怎么变化的?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终于发现周长变长了,拼成的长方形的周长比圆的周长多出了两条半径。这样在课堂上训练了学生的思维,把已学的知识都联系了起来,而不是死板地教学圆的面积,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能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预习使数学课堂教学更有效
预习――使课堂交流更充分
预习是学生个体自主学习的开始,他能将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在课前解决,在预习的过程中所有的思考过程及相关的疑问便成了课堂上进一步学习的宝贵资源。因此在课堂上进行集体交流便显得很重要,这样让学生之间相互启发、对书本的知识有更深的了解和感悟。在布置学生预习后,我总是在课前给学生小组交流的时间,让他们在小组内交流预习的情况,解决相关疑问,没能在小组内解决的问题让小组长统计出来,等到在全班交流时进行再次交流。
预习――使课堂探究更深刻
新课程提倡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实践表明,只有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有了内在的需求,才会有学习的兴趣,这样学习对学生而言才能成为一种愉快的体验,从而进行深入思考,提出有价值的问题。预习后的课堂,可以帮助学有余力的孩子将知识挖得更深。
预习――使课堂内容更充实
预习使新知识变得不那么神秘,学生通过自学能掌握简单的知识,这样就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来进行拓展训练,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全面的理解和掌握。像年、月、日这部分的知识点较多,如果是老师讲解的话,既浪费时间而且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倦的情绪。
数学课堂的师生互动
自主探究是互动的路径
,
学霸君1对1-智能测评+个性化提升,学霸君严选全国好老师1对1辅导,先学习满意再付费!学霸君在线1对1,大数据精准测评+智能场景辅导!智能场景家长实时监督
■ 年级:初中/高中/小学/中考/高考
■ 科目:数学/物理/化学/英语/语文
■ 中小学在线辅导,全程陪伴式学习
,
孩子对“一知半解”的知识更有求知的欲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找准新知的切入点,把握时机,让他们在新知与旧知上产生认知的冲突,从而使学生进行自主性的探究活动与思考。这种时机的把握能充分体现师生互动有效性的关系。
如教学《8加几》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会计算9加几的算式。大部分学生都会计算,但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对算理的理解,学生往往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于是我设计了这样的互动环节:先出示情境图,让学生根据问题列出算式,并问他们:“你知道8+7等于多少吗?”很多学生迫不及待地说:“15。”“你是怎么知道等于15的呢?愿意告诉其他的小朋友吗?”我以一种打破沙锅问到底的语气继续追问。有的学生歪着小脑袋想办法,还有的学生干脆动手操作,一会儿工夫,他们有的出示小棒操作的过程,有的说口头表达8+7的算理:把7分成2和5,8+2等于10,10+5等于15,还有的在别的学生的启发下想到把7凑成10,更有的说与计算9+几的算法是一样的,实现了知识之间的正迁移。此时,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展示了学生不同的思考方法。可以说,小棒操作的过程正是学生比较直观地理解算理的重要过程,完全可以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自然引出。这里,教师抓住低年级学生的好表现欲,设置的问题富有挑战性,让学生与教师之间提高互动的有效性,使学生理解和巩固了知识。
亲身经历是互动的方法
学习是一个以知识学习过程为载体,经历体验知识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从而提高自己适应能力的一种活动,这是现代教学观的理念。所以,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是师生有效互动的方法。
如教学《认识平行四边形》这节课,学生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后,教师让学生动手操作做一个平行四边形,有的用小棒摆,有的用钉子板围,有的用纸折,有的借助方格纸画。在学生亲身经历动手操作后,教师抛出一个问题:“你知道你做的平行四边形对边有什么特征吗?你是怎么知道的?”通过刚才的操作学生已经有了感性的认识,他们在思考这个问题时再一次的验证、思考,能使他们获得理性的认识。亲身经历的操作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对知识进行了一定的建构。本环节中,师生互动的过程在展示学生经验认知水平的同时,已经切入到了对平行四边形的认识,经历了操作性的体验活动,主动建构了平行四边形边的特征这一知识。
如何使数学课堂提问更有效
提问语言要清晰,表达要准确
清晰准确的语言是实现低年级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基础。教育心理学认为:学生的认知能力是进行学习的基础,而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还处于起步发展的阶段,教师应该能预见学生这样的能力,设计好提问用语。课堂上,教师的语言尽量少用脱离儿童语言环境的词语或字眼。提问是为了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教师要把问题交代清楚,必要时将一些问题口语化,让学生听清楚教师在问什么。提的问题只有明确具体,才能为学生指明思维的方向。如果多种提问表达方式只是让学生作出同样的思考,那么最好采用简单明了的句子,以免增加学生无谓的思考,浪费课堂有限的时间。
笔者曾在“认识人民币”一课教学时,为了引导学生认识分类的必要性,设置这样一个问题:“小朋友们真能干,认识了这么多人民币。如果老师要带钱买东西,随手一抓把钱放进口袋,你觉得好不好?为什么?”有个学生回答说:“不好,因为这样钱会少掉的!”还有的说:“会被小偷偷走的!”很显然,学生都没有说出笔者想要的答案。尽管后来有学生说到,但是花去的时间就可想而知了。其主要原因就是问题不够明确,没有从学生的角度思考这一问题,学生只能随意地说出自己想法。
提问要面向全体,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
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答问的机会。课堂提问,不能出现“遗忘的角落”,要让所有学生都感受到教师的关注、期待,培养所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和强烈竞争意识,从而营造出一个主动积极的集体思维氛围,转而推动每个学生更主观能动地进行思维活动,要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和获得成功的喜悦。
例如,对优等生提问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如理解性的、发散性的、综合性的问题,激励其钻研;对中等生则提出一般性问题,助其掌握、巩固知识,提高学趣,培养良好的思维情绪;而对后进生宜问一些浅显的,如简单判断性的、叙述性的、比较直观的。
以上就是
小编为您整理怎样使数学课堂更有效的全部内容,更多精彩请进入
栏目查看。
学霸君是专注于中小学生在线一对一辅导、人工智能、拍照搜题的学习平台。旗下学霸君1对1严选全国好老师,为学员量身定制个性化学习方案,辅导包含高中、初中、小学全科目。学习新场景+智能大数据分析,让中小学生更方便找到适合自己的好老师,学习更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