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 数学课堂追问技巧

小学数学课堂追问技巧:问题追问技巧是在学生回答教师提出的基本问题之后,针对这个问题,教师穷追不舍地继续对学生进行深度提问的一种教学方法。 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数学教学方法。
 

追问原因
 

“追问”,也就是刨根究底地问,追问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对话的方式之一。教师通过追问,可以引导继续思考,理清思路,将所谓的灵感解答转变成清晰的理性推理,让学生牢固地掌握课程知识,并不断提升学生思维的缜密程度。在学生正确回答了问题之后,适当追问学生解答题目的详细过程是十分有益的。
 

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追问是要根据问题的属性来追问的,如果一个教师对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追问“为什么1+1=2呢” “为什么1+2 =3呢”此类的问题,尽管数学家认为1+1未必=2,有可能<2,也有可能>2,但是这种问题的追问对于小学生而言是毫无意义的。教师在追问中要避免此类毫无意义的追问,因为这种追问学生不但不知道怎么回答,而且还会认为教师的追问纯属莫名其妙,对教师产生抵触心理、反抗情绪,严重影响学习
 

但是对有些原因的追问,就可以起到启发学生思考的作用。当数学教师出了一道关于计算路程长度的题目时,有学生举手回答了路程是56km,此时,教师完全有必要追问,这个路程长度是怎么得出来的呢?学生会回答“题目中已知汽车的行驶时速是70km/h,车主一直以相同的速度行驶,又知道车主出发时是上午10点整,到达时是上午10:48,假设路程为L,那么车主行驶时间是48÷60=0.8h,而同向路程=速度×时间,因此路程L=70km/h×0.8H=56km”。教师通过这一问题的追问,不仅检查了该学生的解题脉络,还让全班同学知道解题中思路清晰的关键性意义。而正是由于教师的追问,还会启发其他学生进行逆向思维的思考,从“路程=速度×时间”开始,速度已知,只需要找出时间是多少,也就得出了路程是多少。

追问到底
 

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通过连续的追问,可以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是半知不解还是彻底了解。教师提问时这种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方式,通常来说会激起学生决战到底的决心,继而努力思考。
 

例如:老师问“能被2整除的数具备哪些特征”,学生会回答:“这些数字的个位上都是0、2、4、6、8”。老师又继续问“能被5整除的数又具备哪些特征呢”,学生继续回答:“这些数的个位要么是0要么是5”。老师再追问“可以被3整除的数又具备哪些特征”,学生继续回答:“这些数的个位要么是3,要么是6,要么是9”。然后就会有学生举手纠错,指出:“回答错了,3的倍数里并没有19、29、39等,但是却有27。”
 

正是通过这种追问的方式,学生以为找到了回答问题的规律,但是很容易就掉进问题的陷阱里。学习数学就是要训练学生缜密的思维,数学问题中需要考虑特殊情况,对每一个问题都进行全面的分析,才能得到正解。而老师的这种连续追问,将学生问到目瞪口呆,会激起学生对问题的高度重视,同时也会激起学生的愤慨,而每一个小孩子多少都有一种争强好胜的心理,他们希望自己在师长及同学眼中是出色的,因此,在教师的激将法下锐意思考。
 

数学课堂的问题追问技巧

针对独特思维进行追问
 

在教学活动中,对于教师提出的同一个问题,学生的答案虽然都一样,但对于问题的具体思路却有所不同。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对一些学生的独特思维方式进行追问,可以发现学生的简便算法和发散性思维,从而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多进行创新思维和发散性思考。如在教学二年级第七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时,教师让学生对这样一道数学题进行计算:1000-353=?大多数学生都是通过运用减法运算法则直接进行计算,从而得出答案647。其中一个学生说他不是直接运用运算法则进行计算的。
 

教师就追问说:“那请你告诉大家你是怎么计算的,好不好?”学生回答说:“我是用999减去353,然后再加上1,从而得到结果的。”当时很多学生听后认为其方法并不简便。接着,教师追问道:“你为什么要用999呢?”该学生回答道:“999减去任何一个三位数都不用再借,计算起来比较方便,有时我口算都能得到答案。计算之后,只要再加上1就行了。”这时教师和学生才恍然大悟,这确实是一个不错的方法。教师通过对学生的这些独特方法的追问,不仅可以让其他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而且有利于促使其他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多动脑,对问题进行创新思考和解答。

针对错误进行追问
 

数学教学中,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有时候学生在判断时会出现错误,对学生的错误进行追问,可以引发学生更多的思考和讨论,从而让学生在讨论和反思中掌握知识。如在讲解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代数的初步认识”的内容时,老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请问2b与b2是否相等?并举例说明。有学生认为2b和b2相等,当b=2时,2b=2×2=4,而b2=2×2=4。有的学生则认为2b和b2不相等,当b=4时,2b=2×4=8,而b2=4×4=16。
 

那么,究竟哪个才是正确答案呢?哪位学生再举例说明一下?通过进一步追问,其他学生又对此进行了发言。当更多的学生举例证明2b和b2不相等时,教师可以告诉学生2b表示的是两个b相加,而b2则表示两个b相乘,从而让学生明白其中的道理。
 

,

学霸君1对1-智能测评+个性化提升,学霸君严选全国好老师1对1辅导,先学习满意再付费!学霸君在线1对1,大数据精准测评+智能场景辅导!智能场景家长实时监督

 年级:初中/高中/小学/中考/高考

 科目:数学/物理/化学/英语/语文

 中小学在线辅导,全程陪伴式学习

 

,

小学数学课堂追问的技巧

1.有效追问,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无数的课堂教学实践证明,如果要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思维,以便达成启迪学生智慧的目的,一个很重要的教学原则,就是要善于把学生的思维导火索很好地点燃起来,并加以引导、发展,使之燃成燎原之势。教师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地思考问题,以明确概念、发现规律、发现事物的本质,使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敏锐性得到较好的训练。
 

2.有效追问,拨动学生的思维琴弦。
 

数学课堂中,学生的积极性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教学的氛围。高明的教师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的不仅是替学生铺路架桥,还要点燃他们的热情,而追问就是一个很好的点火器。
 

3.有效追问,培养学生的思考习惯。
 

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长知识,还要长智慧。古人云:“学贵有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有小进,大疑有大进”。问题既是思维的起点,又是思维的终点。例如,在教学“20以内加减法解决问题”时,出示情境图:我们一共15个人踢球,踢了8个球,已经来了6个人,还有几个人没有来?师:“从图中我们知道了什么信息?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生回答。师追问:“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要用到哪些信息?”学生思考,明白了其中“踢了8个球”这个信息是用不到的。师再追问:“那这道题怎么列算式呢?”通过教师的这几个追问,学生掌握了思考问题的步骤,学会了思维的方法。
 

小学数学课堂追问艺术

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精心设疑、设置悬念,引导学生“追问”
 

明代学者陈献章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又有言“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 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为即将学习的知识点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之间,精心设疑,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的“追问”探究。
 

案例:在教学《体积的意义》时,我从“乌鸦喝水”的故事入手。乌鸦用什么方法喝到了水?为什么瓶子里的水没有增加,丢进石子后水面却上升了?在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后,师看准时机导入“到底是为什么呢?和什么有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研究这个问题。”教师设置悬念,质疑、激思,有效地培养学生“追问”探索。
 

营造和谐的数学课堂,从思路的疑问处,引导学生“追问”
 

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因此教师在课堂中要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在课堂小结中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收获和疑问,培养他们对知识的“追问”能力。
 

案例:在教学《数学广角–排列与组合》时,教师说:同学们,恭喜你们闯关成功,把数学广角的数学问题都解决了,我们马上就要离开数学广角了,今天在数学广角里你最满意自己的什么表现?你还有什么疑问? 教师用亲切的语言,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就能够激发学生 “抢着”提出自己的疑问,从而极大地调动学生“追问”热情。
 

以上就是
小编为您整理小学数学课堂追问技巧的全部内容,更多精彩请进入
栏目查看。


学霸君是专注于中小学生在线一对一辅导、人工智能、拍照搜题的学习平台。旗下学霸君1对1严选全国好老师,为学员量身定制个性化学习方案,辅导包含高中初中小学全科目。学习新场景+智能大数据分析,让中小学生更方便找到适合自己的好老师,学习更高效。

  • 【全国好老师】严选全国好老师

    高学历高能力老师执教,各地经验教师,专业扎实,严控教学质量;

  • 学霸君1对1】中小学在线1对1辅导

    24h轻松上课,打破时间地域限制,针对性教学,孩子学习更专注;

  • 学习新场景】智能教学模式+大数据分析

    1对1个性化学习方案量身定制,课堂随时旁听,全面了解学习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