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数家长觉得高三孩子压力大、脾气也不好,和孩子不好沟通。但事实并不是这样,正常情况下高三孩子的心理并不复杂,他们身上的大部分压力都来自于家长的期待。而家长考虑的问题就很复杂多了,在思想上比孩子更容易焦虑,交流起来更容易犯急躁的毛病。因此,家长和孩子交流,有这几个方面注意:

 

  1.说话的语气:平静的交流,反容易被接受

  要让孩子觉得你是在心平气和地跟他说话。很简单,家长在说任何事情时,哪怕憋着一肚子火,也要提醒自己音量不要太高,语速不要太快。要允许孩子反驳、发牢骚,听孩子把自己的意见表述完,而不中途粗暴打断。当然,伤人的话更是不能脱口而出。以平静的口气交流,同样的话语就更容易被孩子接受,反之说得再有理,孩子也会认为你是在教训他,根本就听不进去。

 

  2、说话的时机:在孩子有心理准备的时候

  很多家长一上饭桌就开始数落孩子,或者趁孩子高兴的时候赶紧跟孩子唠叨几句,觉得此时孩子心情好,什么话都能听进去,其实大多数时候结果往往相反。与孩子沟通、交换意见,最好是在孩子有心理准备的前提下进行,这样孩子不会觉得突然,对于家长的批评或建设性意见也易于接受。

 

  3、说话的方式:不必非得定期”“定时

  现在的孩子,性格中自然、随性的成分很大,所以不要以刻板的方式跟孩子谈话,否则他们会觉得,往往还没等家长说出什么,就从心底里本能地排斥。跟孩子交流不必非得定期定时,也不要一味照搬别人的经验,比如,每天把想要跟孩子说的话写成一封信,塞在孩子枕头下面……别人家里适合的方式不一定自己家也适合。

 

  4.说话的禁忌:把自己的情绪传递给孩子

  家长不要杞人忧天,把自己的恐慌带给孩子。很多高三家长一想到高考这两个字,心里就一阵发憷。有的孩子本来成绩明明很好,自己也是信心十足,但家长却总担心会出意外,时刻提醒孩子别关键时刻掉链子,弄得孩子也神经兮兮,导致心理上真的出现问题。另外,家长在给孩子提要求时别把话说绝,要给孩子留后路,不给压力,不要让孩子觉得高考是一件搞不好天就会塌下来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