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让数学课堂充满活力

浅谈如何让数学课堂充满活力?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一种自主学习,是一种体验学习,是一种探究学习。那么,如何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得到发展呢?下面,朴新小编给打击带来数学教学的有效方法。
 

开发学生思维的主阵地
 

思维能力的培养要贯穿在小学阶段各个年级的数学教学中。要明确各年级都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从一年级一开始就要注意有意识地加以培养。例如,开始认识大小、长短、多少,就有初步培养学生比较能力的问题。开始教学10以内的数和加、减计算,就有初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问题。开始教学数的组成就有初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问题。
 

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逐步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形成10以内数的概念,理解加、减法的含义,学会1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如果不注意引导学生去思考,从一开始就有可能不自觉地把学生引向死记数的组成,机械地背诵加、减法得数的道路上去。而在一年级养成了死记硬背的习惯,以后就很难纠正。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每一节课的各个环节中。
 

不论是开始的复习,教学新知识,组织学生练习,都要注意结合具体的内容有意识地进行培养。例如复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有经验的教师给出式题以后,不仅让学生说出得数,还要说一说是怎样想的,特别是当学生出现计算错误时,说一说计算过程有助于加深理解“凑十”的计算方法,学会类推,而且有效地消灭错误。经过一段训练后,引导学生简缩思维过程,想一想怎样能很快地算出得数,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在教学新知识时,不是简单地告知结论或计算法则,而是引导学生去分析、推理,最后归纳出正确的结论或计算法则。
 

例如,教学两位数乘法,关键是通过直观引导学生把它分解为用一位数乘和用整十数乘,重点要引导学生弄清整十数乘所得的部分积写在什么位置,最后概括出用两位数乘的步骤。学生懂得算理,自己从直观的例子中抽象、概括出计算方法,不仅印象深刻,同时发展了思维能力。在教学中看到,有的老师也注意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但不是贯穿在一节课的始终,而是在一节课最后出一两道稍难的题目来作为训练思维的活动,或者专上一节思维训练课。这种把培养思维能力只局限在某一节课内或者一节课的某个环节内,这种方法是不可取的。当然,在教学全过程始终注意培养思维能力的前提下,为了掌握某一特殊内容或特殊方法进行这种特殊的思维训练是可以的,但是不能以此来代替教学全过程发展思维的任务。
 

数学教学的有效方法一

教学手段使用要“活”。
 

实物演示,真实感强。教育家夸美纽斯有句名言:“教一个活动的最好方式是演示。”运用实物进行演示,是传统的教学手段之一,它可以供学生看一看、摸一摸、听一听、闻一闻等等,从而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认知过程,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留下深刻印象。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面”、“棱”、“顶点”的概念,教师把一个大萝卜带进课堂,立即吸引了学生的注意。教师先切一刀,让一个学生上来指着剖面说这叫什么?(面)然后又切一刀,使所得的面与第一个面垂直相交,进而在学生数出有两个面的基础上
 

教师说:“谁愿意上来摸一摸这两个面相交的地方叫做什么?”(棱)再切一刀,使所切的面同时与第一、第二个面相交。类似让学生数出有几个面(3个)后,教师又启发学生说:“这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什么?”(顶点)最后教师把萝h切成了一个长方体。这样层层推进,不但把握住了三个知识点,理清了他们之间的关系,而且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实物直观的真切效果是其他教学手段所不能比拟的。
 

倡导采用多种方式去解决数学问题,以发展学生的能力
 

通过多种方式去解决问题,不仅有助于加深理解所学的数学知识,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并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例如,讲过乘法分配律,除了像课本中的练习题,给出两个数相加再乘以一个数,要求学生应用运算定律写出与它相等的式子以外,还可以给出一些等式,或者用图形代替具体的数,写成式子,如(○+△)×□=○×□+□×△。这些练习都有助于培养学生演绎推理的能力。
 

比如在学习“正方形周长的计算”这节课时。我让学生丈量正方形地砖的周长,地砖的边长是60厘米。当我让同学们思考,应该怎样计算正方形周长的时候,有同学提出了60+60+60+60来计算,接着马上又有人提出:4个60相加就是4乘60,得240。这两种都属于常规方法,在课本上都有呈现。但是接着,又有同学提出,可以用60乘2再乘2。我还没有给予评价,就有孩子举手说,乘2再乘2不就是乘4嘛!本来这个问题也就这样带过去了,可是又有同学发表了自己的想法:60加60的和再乘2。这时我索性把这几种方法都板书在黑板上,依次让同学们说说它们表示的含义,再在小组内交流。最后得出简便的方法并用公式总结出来。再这里我还顺势给同学们渗透了“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这一知识,同学们也较容易就接受了。一道习题寻求答案的方式多种多样,只要符合事物的客观规律,我们就应当给予肯定。
 

数学教学的有效方法二

克服旧模式的制约,构建新的教学新思维
 

,

学霸君1对1-智能测评+个性化提升,学霸君严选全国好老师1对1辅导,先学习满意再付费!学霸君在线1对1,大数据精准测评+智能场景辅导!智能场景家长实时监督

 年级:初中/高中/小学/中考/高考

 科目:数学/物理/化学/英语/语文

 中小学在线辅导,全程陪伴式学习

 

,

科学的教学模式应该注重学生能力的发展和培养。学生能力的发展和培养离不开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而教学方法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发展、不断更新。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就应该不断抛弃旧的、不适应当今教学和学生需求的教学观念和数学教学语言,同时不断归纳、综合所了解的国内外教学理论和教学新动向,以先进的数学教学语言代替落后的语言模式,走可持续发展的小学数学教学之路。可持续发展就要科学发展,因为数学教学是一种专业性很强的职业。专业要发展、知识要提高,离开科学发展就是一句空话。由此可见,落实素质教育必须加强观念和语言的创新。

引导和培养学生思维方式的多向性
 

多向性是指同单一、刻板的思维方式相对应的一种融流畅性、独特性、灵活性为一体的思维方式。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引导,并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这可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这种思维能力的训练,路程、速度与时间三者之间关系的实际例子是最好的训练素材。比如教学练习题“甲、乙两车同时、同地出发去同一目的地,甲车每小时行40 千米,乙车每小时行35 千米,途中甲车停了3 小时,结果甲车比乙车迟到1 小时到达目的地。问两地之间的距离是多少千米?”在指导学生解答这道题时,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要以各个条件为出发点,探求解题的多种思路。由于教师的引导和鼓励,学生们从路程、速度与时间三点出发找出了不同途径来解答此题。
 

倡导主动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合作交流是实施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生生互动是合作学习的主要特征。生生互动主要指学生间的相互合作、相互协调、相互交流、相互补充、相互学习。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精神,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会倾听、学会分享,进而发展学生的合作能力。
 

数学教学的有效方法三

数学课堂走向生活
 

实施有效教学,就要让数学课堂走向生活,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兴趣,让数学课堂焕发出无限活力。众所周知,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又服务于生活。所以,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教师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选取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生动有趣的素材,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那么,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该怎样联系生活实际呢?我认为,就是要让数学课堂生活化,让生活走进课堂,让课堂走向生活。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所以,数学课堂的生活化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建活力课堂的重要途径。
 

鼓励学生动手操作
 

数学知识一经被阐明和证实,尤其是作为教学内容写在教科书上,它就以定型化、规范化的形式固定下来,而省略了隐含在其中的有丰富内容的思维过程。它的思维和智力价值是潜在的。在教学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及推导过程时,都明明白白地写在书上,是和盘托出,还是跟着学生走,还是让学生”再创造”出来,这都是教师一念之间的事。
 

如果直接告诉学生一个公式,让学生按公式去求周长,学生也会很容易掌握,我没有按着教材上的步骤,而是大胆地尝试,刚开始就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老师把思维的空间交给了学生,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思考和寻找答案,产生尽可能多、尽可能新、尽可能独特的方法。富有创造力的思考,不仅能使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而且激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增加了学生自强自信的意识,摆脱了老师和课本所限定的思维圈子,灵活多变的思维应运而生,创新潜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猜想,为学生提供了宽广的想象空间,所以我们要重视猜想。
 

以上就是
小编为您整理浅谈如何让数学课堂充满活力的全部内容,更多精彩请进入
栏目查看。


学霸君是专注于中小学生在线一对一辅导、人工智能、拍照搜题的学习平台。旗下学霸君1对1严选全国好老师,为学员量身定制个性化学习方案,辅导包含高中初中小学全科目。学习新场景+智能大数据分析,让中小学生更方便找到适合自己的好老师,学习更高效。

  • 【全国好老师】严选全国好老师

    高学历高能力老师执教,各地经验教师,专业扎实,严控教学质量;

  • 学霸君1对1】中小学在线1对1辅导

    24h轻松上课,打破时间地域限制,针对性教学,孩子学习更专注;

  • 学习新场景】智能教学模式+大数据分析

    1对1个性化学习方案量身定制,课堂随时旁听,全面了解学习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