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教学低年级数学解决问题_学习
如何教学低年级数学解决问题
如何教学低年级数学解决问题?低年级学生解决的问题很多是通过图画和对话的情境呈现的,因此,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策略。在呈现情境图后,要指导学生明确看图的顺序,学会从具体的图画或对话中收集相应的信息。 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数学教学方法。
1.激发兴趣,引起需求
学生拿到题目的时候,教师要巧妙地吊起学生的胃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道题吗?会用一句话说说这幅图吗?这道题你能解决吗?想不想知道该怎么解决?”等之类的诱导性语言,唤起学生的阅读期待,以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读题。
2.初读感知,探究中了解题意
学生独立认真地阅读题目,读通题目,勾画出要求的问题,圈找出已知条件。注意引导学生采用“①②③读题法”,“①②”是条件,“③”是问题。无论是图画的实际问题,还是图文结合的实际问题,或者纯文字的实际问题,在学生初步读题后,都先标出“①②③”,从而提高收集信息的能力。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交流:我读懂的条件是什么?不懂的是什么?再请小组派代表说说自己的阅读收获及不懂的问题。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归纳,引导学生精读领悟。
3.精读领悟,弄清题意
从教学经验来看,低年级学生解决应用题的第一障碍是文字障碍。会读其字,不解其意。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熟读题目,勾画出重点词句说说、读读、议议并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意思,或采用转译的方法进行理解。如:50比92少多少?就可以转换成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我有50个苹果,小红有92个苹果,我比小红少多少个?把纯数学问题具体化,孩子便于理解。一只玩具熊42元,一个溜溜球65元,一辆滑滑车120元;(1)溜溜球比玩具熊贵多少钱?(2)溜溜球比滑滑车便宜多少钱?“贵、便宜”这两个词学生较难理解。因此要求学生多读几遍后,采用换词法读读后交流、比较体会。如,把“贵”换成“多”,把“便宜”换成“少”再读,小组讨论、比较题意是否改变。接着把生活中的问题数学化:65比42多多少?65比120少多少表示出来,最后用数学算式表示出来,这道题就解决了。
数学创新教学方法
动手实践,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曾经说过:”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小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阶段,更需要通过活动、动手等方式来发展思维。新课标要求”让学生在做中学。”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尽可能地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形成数学实践能力。例如:教学《圆锥的体积》,圆锥的体积该怎样求呢?能不能也通过已学过的图形来求呢?
我让学生拿出自制的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各一个,让小组合作演示,通过实验,看看它们之间的体积有什么关系?先在圆锥里装满水,然后倒入圆柱。让学生注意观察,倒几次正好把圆柱装满?学生清楚地看到倒3次水正好把圆柱装满。反过来再次验证:把圆柱体装满沙子,向圆锥里面倒满,看能倒满几次。学生发现也是3次。这说明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从而推导出圆锥体积公式。平时我们常说,思维的灵动往往在学生的指尖闪现。其实这也说明了”思维产生于动作,智慧来自动作”的道理。学生在实际操作,不但掌握了知识,更重要的是亲历了知识形成的过程,获得了新思想、新方法,为创新意识提供了智力支持。
鼓励质疑,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是古人留给我们的谆谆教诲。爱因斯坦说得好:”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疑是问之始,有疑才能提出问题,有疑才有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动力,也才有创新的可能。所以,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问题意识应该说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良好策略。
为此,教师应有意识的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点拨、启发、引导,促使学生质疑,发现并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产生求知欲望,促进问题意识的形成与发展。例如:教学《直线和射线》时,我先后让学生结合课题,自由提出问题:什么样的线是直线?什么样的线是射线?直线和射线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生活中哪些线是直线?哪些线是射线?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与学生共同拟定了本节课的自学提纲。因为学生是问题的提出者,所以就能积极地投入到解决问题的氛围中。
建立和谐的数学课堂氛围
幽默能有效地活跃课堂气氛
,
学霸君1对1-智能测评+个性化提升,学霸君严选全国好老师1对1辅导,先学习满意再付费!学霸君在线1对1,大数据精准测评+智能场景辅导!智能场景家长实时监督
■ 年级:初中/高中/小学/中考/高考
■ 科目:数学/物理/化学/英语/语文
■ 中小学在线辅导,全程陪伴式学习
,
课堂教学气氛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一种重要因素,也是构成课堂教学情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表明,只有在活跃的课堂教学气氛中,学生才能积极地参与教学中的思维创造活动,才能与教师一起把课堂教学搞得有声有色,共同创造出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而教学中的幽默恰能起到活跃课堂教学气氛之功效。例如:在教学长度单位的一节练习课上,我让学生填合适的单位,一张床的长度是2(?摇?摇),有学生说是2厘米,我没有马上肯定对错,而是开了个玩笑:“老师第一堂课就讲过,同学们的小手指甲的宽就是1厘米,今天老师布置一个任务,晚上睡觉时就睡在自己的小手指甲上,看看有谁能睡得下。”
学生们哄堂大笑,进而那个说错的同学马上说:“我知道了,不是2厘米,而是2米!”同学们都会心地笑了。又比如:在教学万以内数的认识时,少数学生由于粗心、马虎,在读写整千整万的数时,不是少写少看一个0就是多写多看一个0,在订正作业时,我强调:“小朋友们的眼睛看数字时一定要小心,不然会出笑话,假如妈妈吩咐你去买标价为1200元的电视机时,如果你不小心把1200元看成了12000元,那个卖给你电视机的人肯定悄悄的窃喜‘我发财了!我发财了!’”学生在活跃、轻松的气氛中,明白读写整千整万的数要仔细。这就是教师幽默、形象地发挥出来的教育功能。
寓教于乐,活跃课堂气氛
兴趣是学习的最佳动力,有兴趣才会入迷,入迷就会钻研,学习才会有成效。比如在给小学生讲“角的初步知识”这部分内容时,可以设计这样一个“争当优秀检验员”的游戏。在讲述和模型展示之后,收起教具,请5位同学各拿一张卡片,上面分别画有各种图形,再请一位同学当“检验员”,他手拿一面小红旗,说:“我是检验员,是角不是角,由我来判断!”拿卡片的同学依次走到他面前,问:“我可以通过吗?”
“检验员”根据自己对“角”的认识来严格把关。认为是角的,小旗一挥,说:“请通过!”认为不是角的,小旗一挡,说:“对不起,你不能通过!”最后再让全班同学为各个“检验员”打分,老师再给判断失误少的“检验员”一些小小的奖励。学生们则会跃跃欲试,争先恐后地上台“表演”,兴趣十分浓厚,课堂气氛就会变得十分活跃。这样学生们就会因为“印象深刻”而比较扎实地掌握这个知识点。
优化数学思维教学
善于运用启发法和发现法,启发学生思维积极性
教学义务教育十一册教材中“圆的认识”一课时,教师首先要学生拿出一张圆形纸片,将圆纸片对折打开,再对折再打开,如此多次,让学生观察在圆纸片上看到了什么?学生精力陡然集中,都想看看圆纸片上有什么?一生发现:圆纸片上有折痕。另一生又发现:圆纸片上有无数条折痕。老师表扬两生观察仔细。其他学生备受鼓舞,纷纷发言:圆面上所有折痕相交于一点;折痕两旁的图形完全重合。
这时,老师让学生打开课本,看一看交点叫什么?折痕叫什么?学生很快找到了答案并熟记。在学习同一圆中直径和半径的关系时,老师让学生拿出尺子量一量,自己手中的圆纸片和同学手中的圆纸片的直径和半径,启发学生又发现了什么?学生很快得出结论。要画圆了,老师还是不讲画法,让学生先去画,满足他们操作圆规的好奇心,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画圆的方法和步骤。整节课,学生的思维都处于兴奋状态,人人有动手操作、用眼观察、动口说理、动脑思维的机会,学生自己观察发现问题,积极探索得出结论,教学效果好。
运用类比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类比方法是根据两类物质之间一些相似性质从而推导出其他方面也类似的推理方法,在数学教学中运用类比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例如,在教学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后,我要求学生归纳出一个能概括各个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公式。经过讨论,学生们归纳出在小学阶段学过的面积公式都可以用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来进行概括。
因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上底+下底)×高÷2,而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上底和下底相等,即可将这公式变成:底(长、边长)×高(宽、边长)×2÷2=底(长、边长)×高(宽、边长);又因为圆的面积公式是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堆导出来的,因此,梯形的面积公式对圆也同样适用;当梯形的上底是零时,梯形成了一个三角形,这时梯形的面积公式成了:底×高÷2,即成了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这样,不仅使学生能熟练掌握已学过的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同时,也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以上就是
小编为您整理如何教学低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的全部内容,更多精彩请进入
栏目查看。
学霸君是专注于中小学生在线一对一辅导、人工智能、拍照搜题的学习平台。旗下学霸君1对1严选全国好老师,为学员量身定制个性化学习方案,辅导包含高中、初中、小学全科目。学习新场景+智能大数据分析,让中小学生更方便找到适合自己的好老师,学习更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