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统计的知识如何教学_学习
小学 数学统计的知识如何教学
小学数学统计的知识如何教学?统计知识是小学数学课程当中的重要内容,知识只有与积极的活动联系起来,学习才能成为学生精神生活的一部分。我们在教学中要注重创设丰富的统计情境,让学生在真正经历“数学化”的过程中主动地完成对数学的“再创造”。 今天,朴新小编就说说与此相关的数学方法。
(1)提供现实性的学习背景,激发学习兴趣。“统计与概率”的教学内容大多是以儿童喜闻乐见的、贴近儿童现实生活的情境来呈现的。教师要注意创设情境,挖掘学生生活中的素材,为他们的统计活动提供思维材料和活动空间,引导学生经历数据收集、整理、分析的过程。
如在教学“平均数”时,教师课前安排学生搜集、整理与他们相关的有趣数据(年龄、身高、喜爱的电视节目、家庭人数等),上课时就用这些数据来理解、解决平均数的实际统计含义。采用这样的策略,从学生的自身的生活题材中挖掘的材料真实而且可亲历亲为,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积极性高涨,更能有效地丰富统计过程和概念意义的体验。
(2)唤醒自主意识,结构化教学策略。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利用教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为学生提供恰当的时间和空间,创造机会让学生自主发现数学问题、生成数学问题,并对问题进行分析,促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例如,小学人教版三年级数学统计知识主要内容为通过条形统计图来计算平均数。教师在教学这一部分统计知识的过程当中,要关注学生统计表达方式的多元化,让学生自主选择统计方式。如在统计小学三年级学生身高时,可以引导学生做出矩形统计图或扇形统计图,并引导学生回答“为什么要收集数据?”“做成统计图好还是表格好?为什么?”“如果换成别的年级,得出的结果是否相同?”等等,这些提问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处理数据的兴趣,优化思考、解决问题的方式,进而加深对统计知识的认识。
(3)关注合作探究,经历统计过程。教学时有意识地设计一些统计活动,包含统计中的“发现并提出问题―收集并整理数据―分析数据做出决策”的几个重要环节,鼓励学生积极投入统计活动中,学生加强和同伴的合作与交流,掌握统计方法,形成统计观念。 例如,在教学二年级“统计”,可设计这样的教学过程:①相互采访身边同学的生日在几月,在什么季节;②收集数据:学生分组记录本小组的情况;③提出问题:这么多的数据,我们怎样才能比较清楚地知道全班同学的生日情况呢?④分组合作整理数据,制成统计图表;⑤展示交流。
这样的设计,学生经历了交流信息、动手收集和呈现数据的过程。学生不仅体验了活动过程,还学会了与同伴合作交流,更重要的是学会了统计的方法,学会了从数学角度解决实际问题。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在动力
做好入门教学
学生是正处于对事物倍感好奇的年龄阶段。教师可以抓住这一心理特征。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做好入门教学。教学中不能生搬硬套用教材,应尽可能从学生熟悉的事物或生活实际出发,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工具,教学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使学生懂得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这样容易使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给学生帮助引导
美国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学习的最后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只有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他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这方面的知识。而教师的引导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起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要及时的给予引导和帮助,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及时肯定他们的进步,耐心分析失误的原因。
提供成功的机会
兴趣依赖于成功带来的愉快,持久的兴趣又反过来促进学生的学习活动,从而使其获得更大的成功。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在充分发挥教师作用的前提下,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为学生提供较多的成功机会,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会到成功的愉快,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形成学习动力的目的。
巧用多媒体,激发兴趣
多媒体辅导教学能集文字、图像、影像、声音以及动画等多种信息功能于一体。为学生的学习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数学知识是抽象的,我们可以用信息技术创设情景。让学生主动参与,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抽象、枯燥的数学概念变得直观,形象,使学生学的轻松、愉快。从害怕、厌恶数学变得喜爱数学,并乐于学习数学,从而形成学习动力。
,
学霸君1对1-智能测评+个性化提升,学霸君严选全国好老师1对1辅导,先学习满意再付费!学霸君在线1对1,大数据精准测评+智能场景辅导!智能场景家长实时监督
■ 年级:初中/高中/小学/中考/高考
■ 科目:数学/物理/化学/英语/语文
■ 中小学在线辅导,全程陪伴式学习
,
数学思维的培养
加强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初步学会抽象概括的思维方法。小学生的年龄特征表明,他们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为了适应这种思维方式,就需要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通过具体材料感知作为支撑,建立表象逐步达到抽象。
重视学生的“说”,引导学生初步学会有条理的思维。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正确的思维活动离不开语言的参与。并且从低年级开始就要加强语言表达训练, 在教学中经常鼓励学生积极地说、大胆地说,说时声音要响亮,培养学生爱说的习惯,虽然学生说得缺乏条理,但是要鼓励说下去,慢慢地达到完整、流 利。通过引导学生完整地表达数学含义、数学知识的算理,促进知识的内化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增加练习的思维含量,注重练习设计,引导学生学会比较、分析、综合的思维方法。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在强化练习中实现,通过综合性练习,使学生在观察、比较、分析中找出规律,启迪思维开发智力。
注重教给方法,启迪学生思维能力。素质教育提倡不仅要学生“学会”,而且要“会学”,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的学习方法,这正如人们所说的“授 人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学中注重加强思维方法的引导,使学生正确使用小学数学常用的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分析与综合等数学思维方法。
小学数学兴趣教学
1.“讲”要精练。教师是主导,“讲”是为了提示、解释、引导。“讲”必须精要,不可繁杂,关键是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解释学生不理解的问题和提供思考问题的方法。同时,“讲”的时间要掌握适当的比例,要因内容而宜,因班级而宜。“讲”的时间过少,或情景创设过多,学生对知识点只能一知半解。小学数学课“讲”的时间比例掌握在20%~30%为宜。
2.“思”要充分。一是留给学生比较充裕的时间,如结合课本的阅读,带着老师的提示进行独立自主的思考。同时做一些必要的思考记录,不必追求小组讨论的“热闹”氛围,让多余的“热闹”复归“安静”,让给学生一个“悟”的时间和空间。二是尽可能给学生提供思考的机会和平台。着眼全体学生,给好、中、差生均等的思考机会。
3.“练”要综合。“练”是学生学习效果的反馈,是教师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和掌握程度、便于有针对性地展开后续教学的有效手段。目前,课堂作业以书本后面的习题为指导,以一些基本题为主,其实这些基本题应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完成。布置的书面作业应针对所学内容,精选部分综合性的习题。这样,既能巩固当堂所学的知识,又能联系前面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4.“查”要大胆。“查”,换言之就是“测试”“考查”。这是检查教学效果的基本手段和方法。在“教育新政”出台以来,很多管理者和教师不敢测试考查了,其实这是对“教育新政”的偏颇认识,这涉及到对有效教学的评价问题。有效教学的评价涉及内容十分广泛,然而最基本的是“教”和“学”两个方面。有效地“教”定位于“优化引导”,在“精要”“精当”上下工夫。例如,文本阅读适合学生的学力;目标制订切合学生的实际;教学过程适合学生的需要;教学手段服务学生的发展。
以上就是
小编为您整理小学数学统计的知识如何教学的全部内容,更多精彩请进入
栏目查看。
学霸君是专注于中小学生在线一对一辅导、人工智能、拍照搜题的学习平台。旗下学霸君1对1严选全国好老师,为学员量身定制个性化学习方案,辅导包含高中、初中、小学全科目。学习新场景+智能大数据分析,让中小学生更方便找到适合自己的好老师,学习更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