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应用意识_学习
小学 数学教学如何应用意识
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应用意识?我们的数学教学必须重视数学应用的教学,将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的地位上。今天,朴新小编就说说与此相关的数学方法。
1. 创设生活情境,体会数学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并用于现实。数学知识的形成来源于实际的需要和数学内部的需要。从生活实际引入新知识有助于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为学生主动从数学的角度去分析现实问题、解决现实问题提出了示范。例如教学“100以内的加减法的估算”首先引入以下现实情境;学校将要举行运动会,需要购置一些体育器材,体育教育带100元钱来到体育用品专卖店,篮球每个38元,排球每个27元,跳绳每根8元,羽毛球每副22元。请你帮体育老师估算一下:买这四样体育器材大约要用多少钱?100元钱够用吗?这样一来学生个个跃跃欲试,激起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小学阶段中大量的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对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内容和一些抽象的内容,都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现实情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切实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了学生树立数学的应用意识的信念。
2. 搜集应用事例,加深对数学应用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的发展的领域越来越广泛。数学化的家电系列,宇航工程、临床医学、市场的调查与预测、气象学等等,无处不体现数学的广泛应用。让学生搜集这些信息,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体现数学的的价值,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勇气和信心,更可以帮助学生领悟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例如:在统计的初步认识教学中,学生搜集了自家几个月用水的情况,通过收集,描述,分析数据(人口的多少,老人和小孩等诸多因素)的过程,得出了自家用水是否合理的判断,并做出今后用水情况的决策。既渗透了环保的教育,又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应用。又如:组织学生去一个经常交通堵塞的路口进行现场勘察。
3. 亲自动手实践,寻找数学有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培养教学意识的最有效的办法是让学生有机会亲自动手实践。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创造条件和机会,鼓励学生自己主动在现实生活中寻找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机会,并努力去实践,培养应用意识。比如学了行程问题之后,让学生测量一下自己的速度,测一下从家到学校所用的时间,再计算出从家到学校的距离。学了纳税之后,布置学生回家了解一下爸爸妈妈一个月或者一年要纳纳多少税款。学了利息的计算之后,布置学生把自己的零用钱存起来,看一年或几年之后能得到多少利息。学生经常吃的食品、饮料就是由厂商按一定的比例配制的。学生学了“比的应用”之后,可让学生自己动手按不同比例配制饮料。再尝尝不同的味道,觉得自己喜欢按哪一种比例配制出的味道。这样当生活中的情景再现时,学生应付再现所学知识时的情景来解决数学问题。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在动力
情感激励
由于初中学生自控能力较差,又较贪玩,他们还认识不到知识及自学的重要性,因此,他们的数学学习过程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但通过与学生的接触,我发现,对他们的数学学习影响最大的还是数学教师。从一些调查材料来看,学生喜欢数学的重要原因,往往是由于老师课上得好,师生感情融洽,受到老师的关注与重视,从而被数学所吸引,产生兴趣而获得了数学学习的好成绩。另外,教师对学生的爱以及期望也是学生数学学习动力的源泉,学生在教师的关心、爱护、尊重下,有一种心理安全感,有一种快乐感,因此他们就会有好的学习状态,学习效果就好。
教师对学生有期望,会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对他的关注,学生在老师的关注下有好的情绪体验,他们就会想尽一切办法把功课学好。 “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教师应加强与学生感情的交流,增进与学生的友谊,关心他们、爱护他们,热情地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使学生对老师有较强的信任感、友好感、亲近感,那么学生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喜爱你所教的数学学科上了。真正达到“尊其师,信其道”的效果。作为真诚的教育,我们应想法用心灵去赢得心灵,当我们的细心与关爱流入到学生的心田,我们的教育之舟便会驶入成功的港湾。
成功激励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力量,请你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实践中我们也发现:当成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便会明显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尽量多的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一次专门为程度不太好的学生设计的演板,在他们写对之后,用红色的粉笔打上大大的对号和100分;一份专门为细心认真而思维不甚敏捷的学生设置的答卷,让他们品尝到九十多分甚至100分的成就感;几道专门为程度好的学生出的有难度的习题,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尝尽为求解而奋斗的喜怒哀乐,让他们享受到那种通过自己的不懈思考而成功的巨大快乐;
课堂上,精心为不同的学生设置的问题,让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思考解决问题,让他们的思维“跳一跳,够得到”。只要我们细心,我们会发现:有不少学生并不是一开始就学不好数学的,而是他多次尝到失败的滋味,于是便对数学学习失去了信心,也有不少学生并不是一开始就能把数学学好,而是他多次尝到成功的滋味,于是便对数学学习越来越有信心,学习劲头也越来越大,自然就越学越好了。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我们已经意识到我们的数学不是20%学生的数学,而是大众的数学,因此,我们要为不同的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让他们充实而快乐的成长。
数学思维的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一条规定是很正确的。下面试从两方面进行一些分析。首先从数学的特点看。数学本身是由许多判断组成的确定的体系,这些判断是用数学术语和逻辑术语以及相应的符号所表示的数学语句来表达的。再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来看。他们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这里所说的抽象逻辑思维,主要是指形式逻辑思维。因此可以说,在小学特别是中、高年级,正是发展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有利时期。由此可以看出,《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把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一项数学教学目的,既符合数学的学科特点,又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
《大纲》中强调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只是表明以它为主,并不意味着排斥其他思维能力的发展。学生虽然在小学阶段正在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是形象思维并不因此而消失。巧妙地提问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必须符合小学生思维的形式与规律。设计出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问题之间有着严密的逻辑性,然后一环紧扣一环地设问,从而使学生的认识逐步深化。如“同学们植树。五年级植树162棵,比四年级多植树31棵。四年级植树多少棵?”对此题有的学生一下子分辨不出五年级植的树多还是四年级植的树多,这就要抓住“比四年级多植树31棵”这个关键句,联系前后内容把这个简短的句子一步一步地补充完整,使之明朗化,即“比四年级多植树31棵”,就是“五年级比四年级多植树31棵”,也就是“162棵比四年级植的多31棵”,这样不难判断出五年级植的树多,四年级植的树少,问题便迎刃而解了。又如,在小学高年级,有些数学内容如合数、质数等概念的教学,通过实际操作或教具演示,学生更易于理解和掌握:与此同时学生的形象思维也会继续得到发展。
,
学霸君1对1-智能测评+个性化提升,学霸君严选全国好老师1对1辅导,先学习满意再付费!学霸君在线1对1,大数据精准测评+智能场景辅导!智能场景家长实时监督
■ 年级:初中/高中/小学/中考/高考
■ 科目:数学/物理/化学/英语/语文
■ 中小学在线辅导,全程陪伴式学习
,
引导促使学生思维转折
学生的思维有时会出现“卡壳”的现象,这就是思维的障碍点,此时教学应适时地加以疏导、点拨,促使学生思维转折,并以此为契机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例如:甲乙两人共同加工一批零件,计划甲加工的零件个数是乙加工的2/5。实际甲比计划多加工了34个,正好是乙加工零件个数的7/9。这批零件共有多少个?学生在思考这道题时,虽然能够准确地判断出2/5和7/9这两个分率都是以乙加工的零件个数为标准量的,但是,这两个标准量的数值并不相等,这样,学生的思维会出现障碍。
教师应及时抓住这个机会,引导学生开拓思路:“甲加工的零件个数是乙的2/5”,这说明甲、乙计划加工零件的个数是几比几?“正好是乙加工零件个数的7/9”又说明甲、乙实际加工零件个数是几比几?这样,就将以乙标准量的分率关系转化为以总个数为标准量的分率关系,直至解答出这道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由分数联想到比的过程,实际就是学生思维发生转折的过程。抓住这个转折点,有利于克服学生的思维障碍,有利于发散思维的培养。
小学数学兴趣教学
1.构建教学情境的方法
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时,教师可通过构建一个适宜的教学情境来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的思维深度融入学习中。在设计情境时,小学数学教师可紧紧围绕教材,将一些趣味化、生活化、娱乐化的因素巧妙地融入教学中,构建一个有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
如,在“时、分、秒”这一教学过程中,我就利用多媒体工具播放学生一天生活的画面并在画面中插入了时钟的画面,包括从早晨起床、吃饭、上学到放学回家到入睡的整个过程。我引导学生想一想自己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情,如果没有家长的帮助,你能准确把握自己的作息时间吗?通过这个生活情境将学生的学习欲望调动起来,从而实现了有效教学。
2.采用启发探究式教学方法
小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精力很容易被其他事物吸引,出现走神现象,影响了学习的效率。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到小学生的这一特点,就可在教学中巧妙设计,始终将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比如,在教学中教师可注意教学的节奏变化,当学生精力涣散时,就及时转换教学方法,重新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教师可通过启发式和探究式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探究中不断质疑,从而保证学习效率。
还以“时、分、秒”这一课为例,教师在学生精力产生偏移时,适时向学生提出问题:如果你和爸爸妈妈去旅行,10:30分的火车却通知晚点45分钟,你能帮家长算出火车几点到达吗?过一会儿,教师又提出问题,从家到火车站要20分钟,提前10分钟到站检票,几点出发就不会晚?通过引起学生的探究始终将学生的思维集中在学习上,保证教学的效果。
3.小组合作教学方法
新课程强调对学生协作能力的培养,教师可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协作学习能力,同时也能提升教学的效果。教师通过给学生分组,引导他们在组内互帮互助和小组间竞争的气氛下开展学习,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如,“测量”这一教学内容,我就将学生分成了若干个小组,让他们用各种测量工具合作完成对测量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为了保证他们的协作性,我给他们测量的事物有些是比较大的,如学校的花池,学生拿卷尺一个人是完成不了任务的。
以上就是
小编为您整理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应用意识的全部内容,更多精彩请进入
栏目查看。
学霸君是专注于中小学生在线一对一辅导、人工智能、拍照搜题的学习平台。旗下学霸君1对1严选全国好老师,为学员量身定制个性化学习方案,辅导包含高中、初中、小学全科目。学习新场景+智能大数据分析,让中小学生更方便找到适合自己的好老师,学习更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