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小学低段数学教学_学习
如何 小学 低段数学教学
如何小学低段数学教学?对于每一位低段孩子来说,一年级老师都是他们在正式教育中的启蒙老师,对于他们以后的学习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低段数学老师应该尽自己的努力教好孩子。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数学教学方法。
1.可以通过创设良好的情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比如说,在学习“加减法填未知加数计算”时,可用一个10支标准盒子装上6支铅笔,提问学生,“盒子里还可以装几支铅笔?”同时板书“6+( )”学生回答“4支”,然后,老师把盒子放满,提问,“盒子里一共有几支铅笔?”,学生回答后,老师板书:6+(4)=(10)。接下来在盒子里装上7支铅笔,让学生进行演示,7+( )=10,通过几次反复演示教学,巩固10以内的数的组成和加减法的计算,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更好的了解未知加数的含义,降低学习的难度。
2.给予孩子儿童化的语言。低段孩子一般年龄比较小,过于专业性、成人化、理性化的语言会使数学教学变成枯燥无味的说教,可以结合儿童认识规律,使数学语言尽量儿童化。比如说,在学习基本的1—9数字时,可通过使用“1像笔,2像鸭,3像耳,4像旗,5像钩,6像哨,7像锄,8像葫,9像蝌蚪”等有趣的语言,提高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激起孩子思考的积极性,使他们更喜欢学习数学。
3.通过运用辅助性工具,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小学生只有在实际生活中接触数学,才能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比如说,在学习“8的组成”时,教师可以提前让学生准备好8个小木棍,在课堂上让学生自己分成两堆,指导学生手、眼、脑、口并用,在动手中回答8的组成方法,最后归纳出8的组成。这样,在教学中,让学生边动手、边思考、边回答问题,加深学生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有序思维能力,使学生更加牢固的掌握知识,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提高上课的趣味性。低段孩子年龄小,自控能力不强,上课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不会太久,因此,要提高上课的趣味性,使学生积极参与,全神贯注。如果学生在上课期间总是开小差,老师就应该思考自己教学方法是否正确、有趣。低段的数学课要上的有趣,可通过游戏、唱歌等方式,在提高学生兴趣的情况下,达到学习的目的。
数学课堂教学
创建和谐氛围,关注学生情感
首先,以学生为主体营造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如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等等让教师授课的内容变得新颖、有趣。比如在教学《统计》时,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停车场”的场景–让不同类的汽车以动态的形式呈现在屏幕上。等学生观察以后教师可以提问:“出现了哪几种汽车?各出现了几个?你能记住吗?谁有好的方法来帮助大家记清楚?”这就很顺利、迅速地引入了统计的内容。一方面教学内容更形象直观了,另一方面学生也会觉得课堂更富有情趣,从而让他们感到有学习的积极性。这种活跃的课堂气氛无疑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其次,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加强师生情感交流。教师在课堂上的个人情绪对学生的影响尤为重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要认为自己是课堂的主宰,要把自己融入学生当中以真诚的笑容面对每一个孩子,主动当好引导者,让每一个孩子都以良好的心态参与课堂学习之中。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更应多多给予鼓励,帮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及时发现他们思维的“闪光点”给予表扬,激发学生们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
让学生有自主创新的思维
自主与创新两者不可分割。自主是创新的前提,没有自主谈不上创新;而创新是自主的结果,是自主的展现。培养自主创新意识必须让孩子具有主体性、主动性、主导性。例如,在教学加法计算时,有这样的一幅画面:一群小学生排路队回家,其中男同学9人,女同学4人。先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引出需要解决“一共有多少人?”列出算式:9+4,然后鼓励学生发现、探索计算方法,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结果,学生中出现了一些新的计算方法,体现了计算方法多样化……这样,学生面对新的计算问题,教师不再是告诉他们可以怎样算,而是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去探索,在自主探索中学习数学。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所学的知识,掌握了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而且促进了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
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没有恒定的途径和方法,贵在平时的有机渗透和有意识的培养,在教学中,除了诱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之外,更重要的是把科学的思维方法纳入到学生的认识结构中去,使学生产生更广泛的迁移,多方位、多角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能力。只要我们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有意识的让学生有较多自我发挥的空间,让他们通过课堂这个平台充分展示自己想法和意见,并且对他们的各种想法报以宽容的态度,只有不断地鼓励学生探索,敢于向权威挑战,才能够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数学思维培养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与直觉思维
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不同,逻辑思维是经过一步一步分析,做出科学的结论;直觉思维是很快领悟到的一些猜想。小学生学数学,主要是使用直觉思维,例如:在计算9+9+9+7+7,学生会得出[9+7]乘以3的乘法算式,这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直接思维的成果。 我们在教学中,在注重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同时,要适当运用直觉思维的方法进行教学,这对培养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和创造性有着重要的意义。这两者的关系是:分析思维为主,渗透直觉思维,鼓励思维减缩,分析验证跟上。
,
学霸君1对1-智能测评+个性化提升,学霸君严选全国好老师1对1辅导,先学习满意再付费!学霸君在线1对1,大数据精准测评+智能场景辅导!智能场景家长实时监督
■ 年级:初中/高中/小学/中考/高考
■ 科目:数学/物理/化学/英语/语文
■ 中小学在线辅导,全程陪伴式学习
,
如教学“较简单的求平均数应用题”在学生认识了求平均数应用题的特征,理解“移多补少”的实质,掌握了“总数除以总分数等于平均数”后,解答”在一个鱼塘里,选择五个不同的地方,测出水深分别是200厘米,50厘米,20厘米,250厘米,180厘米,求这个鱼塘的平均水深。”让学生列式后说出怎么想的。他们说:要求平均水深,就要知道测了几次及测定的水深总和”这反映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集中思维和扩散思维
目前,许多心理学家认为,创造性思维有赖于扩散思维与集中思维的协调结合。集中思维是从一个背景出发,遵循一种常用的既定思维渠道达到思维目标,他们几何形态可描绘为从一点出发的一条射线。所谓扩散思维就是从一背景出发,遵循尽可能多的新的不同渠道达到思维目标,它的几何形态可描绘为从一点出发的空间一束射线,前者表现为模仿,继承,后者表现为外部行为,就表现为一个人的创造能力。
他通常具有变通性,流通性,创造新的特点,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扩散思维是多项思考,提供多种可能性方案,但没提供最佳方案,它还需要经过集中思维的分析筛选,寻找一种最佳方案。创造性的解决问题总是发散后集中,所以,我们要把发散思维作为一项重要任务,自觉纳入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要根据班级实际引导思维发散,反对形式上的”活跃”,而不扎实的发散,也要防止忽视集中思维。
培养学生数学兴趣
1. 根据数学教学内容的特征,结合实际生活问题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很多学生怕数学,不喜欢数学,一个很主要的原因是他们觉得数学枯燥无味。太抽象,与生活没有太多的联系。要改变这个现状,必须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因此,在教师教学中,联系实际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和解决实际中的数学问题,引起学习的兴趣。
2. 巧借顺口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的数学知识不但逻辑性强,而且还很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这时可巧借顺口溜,化难为易,变枯燥为乐趣,使学生对数学感兴趣。如: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集的确是学生常常听得头晕,虽辛苦却不得要领,既影响课堂教学效率,又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妨利用顺口溜:大大取较大(如x>8,x>4 取x>8),小小取较小(如x<8,x<4取x<4),大小小大中间找(如x<8,x>4取48,x<4 无解)。给出这四句顺口溜学习,学生就能兴奋起来,整个课堂上,学生都会积极而愉悦地利用顺口溜学习,并为运用顺口溜解决了自己觉得困难的题目而感到高兴。
3. 阶梯式的练习,具备明显的梯度,让每位学生都能轻松学习,分层练习,尽可能地兼顾到每位学生
学生对某种事物产生的兴趣,都是有一定限度的,教师在重视激发学生暂时兴趣的同时,不可忽视培养学生学习态度方面的持久兴趣,使学生的兴趣得到巩固和发展,进而转化为自觉行为。因此,我们既要重视“开头”的精心设计,还要重视“练习”环节的精心安排和练习形式多样化:(1)练习题型多样化:有选择题、填空题、研究题、一题多解题等多种题型交替使用;(2)练习方式多样化:可口答、笔答、板演、讨论,学生自己命题、自测、自评等多种方式。如学生的作业问题,教师可按上面两种练习形式进行分类设置和精心选编,分化到课内解决,尽量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使学生自始至终保持浓厚的兴趣;使学生由“厌学”变为“乐学”。
以上就是
小编为您整理如何小学低段数学教学的全部内容,更多精彩请进入
栏目查看。
学霸君是专注于中小学生在线一对一辅导、人工智能、拍照搜题的学习平台。旗下学霸君1对1严选全国好老师,为学员量身定制个性化学习方案,辅导包含高中、初中、小学全科目。学习新场景+智能大数据分析,让中小学生更方便找到适合自己的好老师,学习更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