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设计小学数学教学流程_学习
如何设计 小学 数学教学流程
如何设计小学数学教学流程?数学课堂就应按照“提出问题”、“揭示规律”、“验证规律”、“探究方法”、“解决问题”的基本流程去进行。这样,数学课堂教学才会收到应有的效果。 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数学教学方法。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每堂数学课开始,教师首先为学生设置悬念,让学生通过问题情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激发起探究的欲望。如,在教学“连除”一节时,教师创设这样的情境—同学们,老师知道,你们都非常喜欢看《西游记》,有一天,师徒四人饥饿了,猪八戒到一片瓜地里偷了20个瓜,自己偷吃了4个。16个西瓜,师徒四人决定分两天吃,每天必须每人吃2个,请同学们为他们分一分吧。
问题一提出,学生便想到了一个除法问题,便自动地以小组问单位展开了讨论,进入了规律的探究中。
经过学生的研究,学生想到16个西瓜分两天吃,得出了如下的算式:16÷2=8,4个人每人每天2个,得出了这样一个算式:8÷4=2。有的学生已经得出了这样一个综合算式:16÷2÷4=2。(把这个综合算式写到黑板上)学生得出这几个算式的思路是:16个西瓜平均分两天吃,所以除以2;4个人没人2个,所以8除以4等于2。还有的得出了这样一个综合算式:16÷2÷4=2。(把这个综合算式写到黑板上)原因是,可以把16个西瓜,平均分给4个人,然后每人每天吃2个。
合作探究,发现规律
数学课教学的一个焦点问题,就是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去揭示数学现象中存在的数学规律。因此,在学生发现了问题,并基本解决了问题后,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探究,发现其中的规律。如,“请同学们研究一下这个算式,看一看,想一想,还能用其他方法计算吗?”这样的问题极易激发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兴趣。在这种欲望的驱动下,学生马上会进入讨论研究。 学生们经过小组合作探究后,会发现其中的规律。如,“我们认为这两个算式都有道理,于是我们对这两个算式进行了尝试研究,发现了这样一个问题,这两个算式可以切换成这样一个算式:16÷(4×2)。”“我们还可以把这个算式变换成:16÷(2×4)。”这时,学生边说,教师边把算式写到黑板上16÷2÷416÷(4×2)16÷(2×4)并说:“请同学们看一看,这三个算是之间可以用个什么符号连起来。”学生自然会说“用等号”。教师便把这三个算式用等号连接起来。然后教师说:“也就是说,这三个算式形式不同,结果都是一样的。你们想到了什么?”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后,揭示出了其中的规律。“我们认为,现将两个数乘起来,再去除被除数,方法比较简单,就像一个数减去两个数,可先把后两个数加起来再减一样。”“我们认为不仅是一个简单不简单的问题。我们小组推断:可能一个数连续被几个数去除,就可以除以这几个数的乘积。”…… 这时,老师不急于学生们的观点是否正确,留得问题,让学生们自己去验证。“刚才,同学们研究的非常好,老师也有同样的看法。”
提高数学课堂效率
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于是过去的“复习型”、“开门见山型”……等导入课题的方法大多被“创设情景”导入法所代替,内容生动、学生熟悉、感兴趣的教学情境很多很多,课堂所追求的“让学生真正成为主体,拥有学习主动权”在预设好的情境和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得以落实。但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还是出现了一些情境牵强附会的现象。
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一定要考虑到情境创设的有效性,不利于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境设计,必然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情境创设不能牵强地与生活、语文联系;创设导入情境不能太长,新课的导入要简洁有效。所以,有些知识的教学,采用复习旧知引入新知的学习或开门见山,效果会更好更简便更节约时间。
小组合作的有效性
素质教育已深入发展,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被越来越多地引入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体现了“与人合作,并与同伴交流思想的过程和结果”,不但充分地体现教学的民主,也给予学生更多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相互交流的机会,是学生取长补短、展现个性的舞台,因而,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很多的课堂上都可以看到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但是,我们在听课的过程中也经常看到这样的场面:孩子分组围坐在一起,老师一宣布小组讨论开始,学生就象蜜蜂采蜜一样,教室里马上是一片嗡嗡的声音和学生忙碌的身影,谁也不知道其他人在说什么和干什么?有的是组长一个人在发挥,其它学生当听众;有的小组合作的分工、意图不明确,学生不知所措,一脸茫然;还有的学生就自个儿在玩……。
老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一无所知,也不知该井讲些什么。一些数学课堂过分追求“观赏价值”,非常浅显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不必分组的内容安排小组学习,显而易见的结论要求学生实践、验证,对所学内容不加分析,似乎没有讨论就不是“探索”,不分小组就没有“合作”,没有实践、验证就不会“发现”。合作交流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它的理念是完全正确的,但有些教师却在课堂教学中走形式和走过场的。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呢?首先,教师应总体把握本堂知识,我们要思考:提出的问题,有没有合作的必要。对于那些学生能独立解决的问题,就不需安排合作学习。只有那些学生单独不能解决的、并能最大限度发挥学生之间优势互补的问题,才是有价值的合作,是为了学生发展的有效合作。其次在具体操作中教师应明确:①分工明确。②建立机制。③适时引导。这样才能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
数学教学方法
转化归结法
,
学霸君1对1-智能测评+个性化提升,学霸君严选全国好老师1对1辅导,先学习满意再付费!学霸君在线1对1,大数据精准测评+智能场景辅导!智能场景家长实时监督
■ 年级:初中/高中/小学/中考/高考
■ 科目:数学/物理/化学/英语/语文
■ 中小学在线辅导,全程陪伴式学习
,
例2,甲乙两名运动员进行跳跃比赛,甲每次可向前跳41/20米,黄鼠狼每次可向前跳23/10米。它们每秒种都只跳一次。比赛途中,从起点开始,每隔123/10米设有一个陷阱,当它们之中有一个掉进陷阱时,另一个跳了多少米?
这是一个实际问题,而这些实际问题往往是小学生最头疼的问题,因为小学生对理解题目的真正意图有困难。通过分析知道,当甲或者乙第一次掉进陷阱时,它所跳过的距离即是它每次所跳距离41/20(或2 3/10)米的整倍数,又是陷阱间隔12 3/10米的整倍数,也就是4 1/20和12 3/10的“最小公倍数”(或2 3/10和12 3/10的“最小公倍数”)。针对两种情况,再分别算出各跳了几次,确定谁先掉入陷阱,问题就基本解决了。上面的思考过程,实质上是把一个实际问题通过分析转化、归结为一个求“最小公倍数”的问题,即把一个实际问题转化、归结为一个数学问题,这种转化归结法就可以将小学生难以读懂的实际问题转化,归结为教学中所学的数学问题。这样实际问心就很快解决了。
模型教学法
我们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学会利用数具模型来授课。数学模型直观生动,容易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具模型往往可以帮助我们教师把抽象的数学问题转化为更直观、更简单的问题。例在讲解圆柱体体积的计算公式时,如果仅仅将公式告诉学生,让他们死记硬背的话恐怕难以理解公式的意义。不能灵活运用。
我们可以把教学模型拿到课堂,教学模型现将圆柱体沿直径方向剖成两个半圆柱。然后又将两个半圆柱沿半径方向剖成小的扇形体。然后将这两部分边缘相连的扇形体吻合起来,这时展现在学生面前的不是一个圆柱体,而是一个极为类似的长方体。从这个极为类似的长方体上面可以看出来圆柱体的底面积已经变成了这个长方体的一个长方形面。而圆柱体的高变成了长方体的宽了。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圆柱体的体积=底面积×高。这样也就很轻松的达到了教学的目的。并且这样教学有利于学生的理解,运用并且记忆深刻。
数学思维培养
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它是求知欲的外在表现,它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教师在教学中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了极大的兴趣,那么学生学习的动力,就会促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的克服困难,积极的探索、思考,从而提高学生的感知认知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认真组织学生通过参加教学实践活动,可以极大地提高学习兴趣,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并不断获取新的知识。
例如:在讲授判定三角形全等的边角边公理时,我先让每个学生利用直尺和量角器在白纸上作一个△ABC,使∠B=20 ,AB=3cm,BC=5cm,并用剪刀剪下此三角形,然后与其他同学所作三角形进行对照,看看能否重合,这时学生们会发现是能够重合的。接下来让学生改变角度和长度大小再做三角形,剪三角形并对照,这样学生自然会发现每次所作三角形都能够完全重合,此时教师启发学生总结出:如果两个三角形有两边和夹角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即“边角边”公理。通过同学们的动手操作,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抽象的数学知识蕴于简单实验之中,使学生易于接受新知识,促进学生认知理解。
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概念、性质的理解
数学概念、性质、定理等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如果让学生直接理解,肯定会存在很大困难,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些实物、模型、教具、教学软件等丰富的学习材料,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对具体事物进行操作,使他们获得学习新知识所需要的具体经验。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来形成对概念的理解,而不是通过机械的重复,记住教师讲述的那些关于概念、性质的现成解释,这样学生所获得的知识才是全面的、清晰的、牢固的。
如在讲“有理数的乘方”时,我从“折纸问题”开展教学,提出问题:“有一张厚度为0.1㎜的纸,将它们对折一次,厚度为0.1×2㎜,对折10次,厚度是多少毫米?对折20次厚度是多少?”在学生动手折叠纸张进行计算厚度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计算对折10次时的厚度就显得很为难,他们表现出渴求寻找一种简便的或新的运算途径的欲望,此时,教师适时引出“乘方”的概念,用乘方表示算式0.1×220比用20个连乘简洁明了得多,其值为104.8576米,比30层楼(每层3米)还要高。学生通过这种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加深了对“乘方”概念的理解,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
以上就是
小编为您整理如何设计小学数学教学流程的全部内容,更多精彩请进入
栏目查看。
学霸君是专注于中小学生在线一对一辅导、人工智能、拍照搜题的学习平台。旗下学霸君1对1严选全国好老师,为学员量身定制个性化学习方案,辅导包含高中、初中、小学全科目。学习新场景+智能大数据分析,让中小学生更方便找到适合自己的好老师,学习更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