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的进行数学课堂教学_学习
如何有效的进行数学课堂教学
如何有效的进行数学课堂教学?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教学,精心设计教学程序,以平等合作的身份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真正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数学教学方法。
精心设计情境——有效教学的基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主要来源于对事物的好奇。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善于抓住学生的天性,创设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例如在教学“可能性”时,我列举了大量的摸奖、中彩票等例子,让学生根据平时的亲身经历或看到的、或听到的来谈一谈。由于大部分学生都亲身经历过,所以提出了很多问题:我经常摸,却很少中,为什么?为什么特等奖、一等奖的人数总是很少?等等。再比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让学生报数,我来判断该数是否能被3整除,再让学生验证,结果我一个都没有错。这时学生瞪大眼睛看我,课堂呈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主动学习的场面。这样教学,不仅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还开启了学生智慧的大门,为有效开展教学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拓展学生的思维——有效教学的关键
在平时的教改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积极求异思维、发散思维是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自主学习、培养创新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学过程中,我经常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他们提出各种各样、标新立异的问题,使学生凡事都想问“为什么”。
例如在教学圆面积公式推导时,依据常理,学生都将圆转化成近似的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然后由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出圆的面积公式。我除了让学生利用上述方法推导,还提出有没有其他方法也可以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经过自主探究后,一个学生提出:能不能利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呢?很快学生得出了将圆转化成三角形的方法。还有的学生将圆剪开,拼成了一个近似的梯形,利用梯形的面积公式得出了圆的面积公式。在教学中经常进行拓展学生思维的训练,能使学生学得主动、扎实,往往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数学课堂教学方法
依据学生的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因此,选择课堂教学方法时除要考虑教学目标、内容外,还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特征,以及班级学生的学习习惯、知识基础等,以兼顾大多数学生的要求。若班级学生整体认知水平较高,可采用讲解法、谈话法、讨论法、独立作业法、探究法等,通过引导学生思考、探究,使学生在知识和能力方面得到进一步提高;若班级学生整体认知水平一般,可侧重使用讲授法、谈话法,但应注意结合具体的例子加以说明;若班级学生整体水平较低,应选择以讲授法为主,适当组织活动的方法,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逐步掌握数学学习方法。
选择教学方法时还应注意,无论什么班级中都会有尖子生和后进生,在教学中要使他们都能得到发展,因此要选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法,如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引导探究学习、课外活动小组等方法。
转向以学生为本
新课程标准理念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现有传统教学模式中要求学生个个达标,人人过关,而事实上并不可能都过关,学生做同样的练习、同样的作业,采用统一的方法,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类似的特点和思维方式。新课程要求我们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如在知识掌握上的差异、承认学生在兴趣方面、思维方式,处理问题方法,理解掌握知识深度等方面的差异。并针对这些差异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要求对不同的学生可以有不同的练习和作业,同时也可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
考虑学生心理特点
初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过程中,想像力比小学生想象有所发展,有意想象占主要地位,并且想象趋于现实化与创造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优点,充分调动学生的想像力,给予学生进行自我的研究与集体的讨论,发展他们对于一些问题的理解,使其具有他们自己的独创性,再通过教师的引导可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这个阶段初中生的情绪和情感具有外露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组织学生讨论、研究、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大胆假设、展开合理的想象、即兴回答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多表扬少批评。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直觉思维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自信心。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
,
学霸君1对1-智能测评+个性化提升,学霸君严选全国好老师1对1辅导,先学习满意再付费!学霸君在线1对1,大数据精准测评+智能场景辅导!智能场景家长实时监督
■ 年级:初中/高中/小学/中考/高考
■ 科目:数学/物理/化学/英语/语文
■ 中小学在线辅导,全程陪伴式学习
,
布鲁纳说过:“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学生对所学材料本身具有内在的兴趣。”所以在数学教学中,要努力把数学这种内在力量显示出来,使学生看到一个“快乐的数学王国”,使学生潜移默化的对数学产生深刻的兴趣。如在教学“20以内个数的认识”时,我出了这样一道题:同学们排队做操,小华的前面有5个同学,后面有8个同学,这一队一共有多少同学?让学生解答,结果学生们不假思索的告诉我:5+8=13(个)。看着学生们一个个神气的神态,我并没有急于表态,而是讲了一个故事:兔妈妈带小兔们到草地上去做游戏。天黑了,兔妈妈让小兔们把队伍整理好准备回家。她认认真真的数了数,大吃一惊:“不好,丢了一只小兔”。她又仔仔细细数了一次,小兔却一只都没少。
为什么14只兔子变成了13只呢?这时学生们顿有所悟,边笑边喊:“兔妈妈把自己都忘了数了。”也正是此时,学生们马上意识到刚才那道题存在的错误。纷纷表示怎么把小华给忘了。如此妙趣横生的数学内容,当然深深的吸引了学生。此外,还可以组织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一题多问,一题多算,一题多编等活动,显示出数学特有的内在力量,唤起学生对之产生深刻的兴趣。
用新颖有趣的教法诱发学习兴趣
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强烈,容易被新奇的事物吸引。这就需要我们要善于用新颖的教学方法引起他们对于学习内容的好奇感,从而神情专注、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例如果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我是这样导入的,我说:“今天老师要和小朋友们开展计算比赛,比一比谁算的又对又快,接着我出示了如下题目:4+4+4,6+6+6+6+6,9+9+9+9……+9(100个9)。
看了题目以后,小朋友们马上投入到紧张的计算比赛中去,正在兴致勃勃的把数字一个一个的加,我却立即说出了得数。小朋友们一个个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觉得很奇怪。这时我说:”其实,老师做加法的本领并不比你们强,只是我掌握了一种新的运算方法,掌握了这种方法以后,算几个相同加数的加法时,速度就会快多了。这种运算叫乘法,你们想学吗?“正是这一举措,展示了乘法这一教学内容的内在魅力和巨大作用,无疑把学生紧紧地吸引住了,从而诱发了学生急切学习乘法的需要和强烈的学习兴趣。
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营造学习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思维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引起学生的兴趣之后,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新思维。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把学生的情绪引进与学习内容有关的情境中,激发学生探求的迫切愿望,让他们主动动脑思考,动口表达,主动地获取知识,从而达到培养逻辑思维的目的。
例如,在讲解“乘法运用”一章时,老师可采用讲故事的方法进行教学:“有一天,森林里要开动物表彰大会,奖励这一年工作努力的动物,奖品是每人一双鞋。但是狮子国王为准备多少双鞋的事情十分忧愁,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获得奖励的动物有兔子、青蛙、斑马、袋鼠、骆驼。狮子算了好长时间也没有算出来,同学们你们能不能算一下一共需要买多少双鞋啊?”利用这样讲故事的方式显然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就会试着去思考、解决数学问题。由听故事到思考问题再到听教师讲解最后再思考问题,每一步都循序渐进,最终达到豁然开朗的心境。
基于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特点,重视思维过程
小学生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不同年龄的学生有其不同的思维特点。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特点有意识有计划地培养思维能力,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低年级学生年龄小,由于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在教学时就要多结合操作,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找出规律性知识或解题的方法。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教师先让学生动手摆学具,用圆片当作苹果和盘子。先摆:把10个苹果平均放在2个盘子里。学生很快分好,每个盘子里放5个。再摆:把9个苹果平均放在2个盘子里。同学们感到麻烦了,一个个小手举起,有的说:“教师,我每个盘子里放5个,不够了。”有的说:“老师,我每个盘子里放4个,还剩一个。”
在学生摆学具的基础上,教师再联系生活进行讲解。通过学生动手实践,对分的结果有充分的感知,就为建立有余数除法的有关概念,掌握有余数除法的思维方式打下很好的基础。随着年级的增高,学生抽象思维得到发展,教师就可以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发表意见,互相评价。总之,教学时要重视学生的思维过程,但是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提出不同的要求,逐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以上就是
小编为您整理如何有效的进行数学课堂教学的全部内容,更多精彩请进入
栏目查看。
学霸君是专注于中小学生在线一对一辅导、人工智能、拍照搜题的学习平台。旗下学霸君1对1严选全国好老师,为学员量身定制个性化学习方案,辅导包含高中、初中、小学全科目。学习新场景+智能大数据分析,让中小学生更方便找到适合自己的好老师,学习更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