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必读】你的做法正在扼杀孩子的自信!
在孩子的眼中,父母是无所不能的,爸妈的一句赞扬的话或者一个肯定的眼神,都会让孩子开心很久;有时候这种肯定的眼神比物质奖励重要很多,因为孩子强大的自信心或许就是从那时候产生的。事实上,在许多家庭中经常出现的场景:你端不稳的,看把盘子给打了。往往就是家长不经意的一句话消磨掉了孩子的自信心。
一个混血男孩出生在美国夏威夷的檀香山,他的父亲是肯尼亚人,母亲来自美国的一个中产家庭。男孩因为肤色问题的困扰,在班上少言寡语。每当老师提问时,他的双腿就开始不停颤抖,说话也变得吞吞吐吐。老师无奈地告诉男孩的母亲,这个孩子连自己都不相信,将来不会有什么出息了。
男孩的母亲并不认同老师的观点,她为男孩找了一份差事–课余时间在街区里挨家挨户订报纸。在母亲的鼓励下,男孩勇敢地迈出了第一步。他敲开了邻居家的门,努力地与他们沟通,征订报纸出人意料的顺利,几个邻居都成了他忠实的订户。有了挣“第一桶金”的经历,男孩从此说话不再结巴了。直到多年之后,男孩才知道,他童年的”第一桶金”浸透了深深的母爱,原来母亲早就安排好了,自己出钱请邻居们订报纸,目的就是给儿子一份自信;正是童年宝贵的自信,让他一步步的成为美国首位非洲裔总统。
由此可见,无论在学校里,生活中,帮孩子建立起自信,是一个孩子将来能否成功的至关重要的一点。自信的孩子,将来的生活品质会更高,有心理学家认为,孩子的自信,是对自己作为一个人的价值的肯定,从根本上讲是来自父母无条件的爱和科学的教育理念。
那么如何培养孩子们的自信心呢?
1、尊重使孩子自信:自信,来自自尊。自尊最初是来自外界对他的尊重。要想孩子自信,首先父母要尊重他,并且帮助他建立起正面的自我认识。不应和其他人的长处比较而自卑,意识到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都拥有自己的闪光点。也许他学数学不开窍,但是他人缘好,有领导才能;也许他不善表达,但是他体育好。家长要帮助孩子找到他的长处,并创造机会让他的长项得以发挥,从而确立他的自信。
2、适当地赞赏使孩子更自信:每一个人在心理上都有获得肯定与赞赏的需要,如果一个孩子感到自己是被别人赏识的,自己对别人来说是重要的、有意义的,那么他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愉悦的、自我肯定的感觉。
孩子心智发育尚不成熟,常常根据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尤其是父母和老师的评价来给自己定位。如果他经常被表扬,他的心里就充满了自豪和自信,觉得自己很优秀很特别。相反,如果孩子平时听到的都是训斥、挑剔、责备甚至挖苦,一个小小的过错就被家长抓住不放没完没了地进行批评,他就会觉得自己很失败,什么都做不好,他就会否定自己的能力,产生自卑心理,进而失去对学习和生活的热情。
3、信任使孩子更自信:做父母的常常会有意无意否认孩子的感觉,说出不信任孩子的话语。比如孩子说太热了,不想穿外衣,我们会斥责孩子:热什么热?妈妈一点都不热。孩子想帮忙端盘子,妈妈马上说:“你端不稳的,看把盘子给打了。”如果孩子抱怨功课难,我们会说:“怎么别人会做就你不会?你一定是上课没有好好听讲。”
父母在孩子小时候一再否定孩子的想法做法,就把孩子的自信心和独立性一点一点地扼杀掉了。所以,作为父母,要信任孩子的感觉和判断。如果孩子说热不肯穿外衣,那么摸摸孩子的小手是不是很热。可以替他拿着外衣,等到他需要的时候再给他穿上。他觉得课程太难,和他一起分析难在什么地方,找到症结,帮孩子解开。这样孩子会有种被信任的感觉,才会越来越自信。
4、尽量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
有研究表明,成绩优良的学生一半以上充满自信,成绩差的学生接近90%缺乏学习自信心。学习好的孩子会更有自信心,因为老师总会表扬,成为别的同学的偶像,自然学地越来越好;而成绩差的孩子往往越来越难跟上。
无论同学,老师,甚至是父母本人,都会给孩子扣上“差生”的帽子,将孩子的自信心扫地出门。于是孩子心理会形成一种“反正我是差生,学不好也是应该的”这种叛逆心理。导致无论是成绩,还是在学校的人缘儿都越来越差,成为班里的“吊车尾”,其实归根结底是“自信心”的丢失!更值得引起家长们注意的是,这种在童年时对孩子们的造成的“人格设定”,很容易对孩子造成心理阴影,甚至对未来的生活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