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师如何开展教育教学活动_学习
数学教师如何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数学教师如何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教师要让整个教学活动与“学情”进行有效的融合,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提高数学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数学教学的技巧.
第一,备课阶段对学情进行深入的了解。在开展教学之前的备课阶段,教师要对于学生的具体情况和需求进行深入的了解,对于教学方案进行科学的制定,提高教学工作的开展有效性。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要与学生进行积极的沟通和交流,就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在课外,教师也要和学生家长进行相应的沟通,就学生的个性特点和爱好等进行进一步的了解。结合学的作业情况和测验情况,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水平进行合理评估,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差异性水平。针对于学生学习的不同情况,教师要针对教学内容进行提前评估,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对于课堂教学的实施方案进行适当的调整,避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过于难以理解的内容,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第二,课堂教学中注意对情境的创建。在课堂教学开始阶段,教师要注重对课堂情境的创建,让学生快速进入到学习状态之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倒入,需要教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和爱好进行了解,以丰富、生动多彩的情境,将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引入。小学阶段学生对于外界有着很强的求知欲和探索欲望,有效地引入教学情境,可以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好地集中注意力,为后续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更好的保障。在课堂导入的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学情的反馈情况,对于导入环节进行合理的安排和制定,让教学起点的设置更加科学,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中进行丰富的联想,并对于知识点的学习进行更好的消化和理解,更好、更快地进入到学习环节当中。
第三,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学情进行观察和掌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观察,通过学生的反馈情况,对于课堂教学活动进行不断的调节,从而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确保课堂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例如,学生在进行一个问题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对于问题的结果进行勇敢的表达。对于同一问题得出的不同结果,教师要逐一进行分析。在学生出现错误和知识理解不正确的情况下,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具体思路错误之处,对学生进行指导,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通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于学情进行深刻的把握,可以让课堂教学效果得到更好的巩固,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和消化效果,并且让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更好的沟通与互动。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强化课堂训练,提高教学效率
数学课堂强化训练是学生形成理性认识的实践活动,这是一个重要的数学过程。通过课堂练习,能促使学生将刚理解的知识加以应用,并在应用中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从而巩固新知识,形成技能。另外,通过强化训练也能暴露出学生理解、应用新知识的矛盾和差异,使教师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减少失误,提高课堂效益。训练内容的设计要体现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要根据学生实际,适当设计一些形式新颖活泼的题目,促进学生积极思维。设计的练习应符合由简单到复杂的认识规律,以帮助学生理清解题思路,培养与提高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去有序地解决问题的能力。要相信学生、尊重学生,精讲多练,注重能力培养。同时注意训练的难度与数量上要适宜。
合理布置作业,提高教学效率
作业是巩固知识、形成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途径。同时学生作业也是反馈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布置作业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基础和发展规律,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难度不同的作业。分层布置作业,不等于迁就学生,不等于对学生降低要求,而是针对学生实际和知识掌握情况,训练本堂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因材施教的具体表现。
创设良好导入,提高教学效率
课堂导入是上好一节课的良好开端。良好的新课导入,能迅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一是从兴趣入手导入新课。在学习新课之前,教师提出与新课内容密切相关的问题,创造一种轻松的课堂氛围,把需要解决的问题有意识的、巧妙的寓于某种适合学生实际的知识基础中,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与思考,是激发学生学生兴趣的有效方法和手段。二是从生活实例入手导入新课。选择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导入新课,可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学生易感悟新知识,使学生深深懂得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并可指导我们的实践,减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单调、乏味情绪,消除对数学单调、抽象和神秘感。如在学习“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方法”时,我出示了这样一道题:商店运来120个西瓜,60个大的,60个小的。大的2个卖一元,小的3个卖一元,结果可以卖50元。第二次又运来同样数量的大小西瓜,价钱也没变,售货员想:何必分开卖,不如不许挑,平均每元钱可以买两个半个,每个4角钱。同学们想一想,卖完西瓜后商店能得多少元?和第一次所得相同吗?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这样可诱导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去研究、讨论,必能使新课的讲授有合力和魅力,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也就被调动起来了。
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当代的小学生由于处在信息时代,他们知识视野较宽,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尝试、探索去发现、理解和掌握一些数学知识,由此调动学生勤于思考和勇于探索的兴趣。如:长方体体积和长、宽、高的关系比较抽象,让学生从操作12个小木块入手,边操作边思考,并借助记录整理的科学手段,从中悟出这种特殊关系的必然性,探索出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再如,在教师的指导下,小学生通过动手拼摆几何模型,运用已掌握的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进而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
学霸君1对1-智能测评+个性化提升,学霸君严选全国好老师1对1辅导,先学习满意再付费!学霸君在线1对1,大数据精准测评+智能场景辅导!智能场景家长实时监督
■ 年级:初中/高中/小学/中考/高考
■ 科目:数学/物理/化学/英语/语文
■ 中小学在线辅导,全程陪伴式学习
,
又如:利用学具操作,学生将圆柱侧面转化为原来学过的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从而推导出圆柱侧面面积公式。通过操作学具,学生找到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把新知联系旧知,运用旧知解决新知,把新知同化到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从而促使学生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皮亚杰的活动内化原理指出,通过感知操作――表象操作――理性操作,可使外部活动逐步内化为智慧活动。这样的教学,成为学生的科学实验,其知识是学生通过操作实验“重新发现”的,容易理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加强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垂径定理”比较抽象,学生不易接受,如果直接告诉学生定理及推论内容,再加以分析证明,这样教学就简单容易得多,但因为定理内容不是由学生自己探究生成的,所以教学效果是暂时的、不持久的。在教学这节课时,笔者让每个学生准备好一张圆形纸片,并且画出一条直径和一条垂直于这条直径的弦,指导学生根据圆的对称性折叠纸片,观察得出的结论,然后引导学生进一步组织语言,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动脑、动口得出“垂径定理”,顺理成章地得出其推论。通过动手操作,学生对知识的产生有了一个直观清醒的体验过程,使用起来也得心应手。
在教学有关几何模型的内容时,可指导学生利用硬纸、木条、铁丝等材料制作一些简易的几何模型,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能够由简单的实物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
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1.归还数学趣味,激发思维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学生探索,求知的原动力,想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首先就要激发学生对逻辑思维的兴趣,让学生自主、积极地进行思维活动。就数学本身而言,它抽象、严谨,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略显枯燥、乏味,再加上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形式,学生不感兴趣,很容易产生思维疲惫,缺乏积极性。那么,如何归还数学趣味,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呢?我认为,可以借助生活化的教学方法来实现。数学与生活联系紧密,且在生活中应用广泛。我们在授课时,可以抛开课本上的情景,选择学生生活中喜闻乐见的案例,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需要,而且还能帮助学生构建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形成思维的逻辑性。
2.讲清思维方法,掌握一般思路
“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渔。”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既要“知其然”,也必须要“知其所以然”,这样知识才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能力。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教给学生正确的思考问题的方法,帮助学生掌握解题的一般思路,这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方法。就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来看,除了数学知识外,其中还贯穿了数学的基本思想方法。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时,既要教给学生知识,又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思想方法。只有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数学方法,才能将数学思想融会贯通,才能自主、轻松地解决那些“万变不离其宗”的、五花八门的数学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反复阐述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明白解题的方法和思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利用数形结合,思维相互补充
在小学数学的学习中,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都非常重要,且在解题中相辅相成,数形结合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且十分常见的例子。小学阶段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导,所以数学中的数形结合思想能更好地帮助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利用数形结合的方式,让形象思维补充学生的逻辑思维,达到培养逻辑思维的目的。
以上就是
小编为您整理数学教师如何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全部内容,更多精彩请进入
栏目查看。
学霸君是专注于中小学生在线一对一辅导、人工智能、拍照搜题的学习平台。旗下学霸君1对1严选全国好老师,为学员量身定制个性化学习方案,辅导包含高中、初中、小学全科目。学习新场景+智能大数据分析,让中小学生更方便找到适合自己的好老师,学习更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