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计算的教学效率_学习
如何提高 小学 数学计算的教学效率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计算的教学效率?在计算教学过程中,我们老师应该首先从思想上重视计算内容的教学,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加强练习,不断地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进而发展学生的思维水平和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数学教学的技巧.
加强训练是途径
计算能力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长期训练逐步形成的。训练时要注意:突出重点。如万以内的加减法,练习的重点是进位和退位。要牢记加进位数和减退位数,难点是连续进 位和退位;两三位数的乘法要练习第二、第三部分积的对位;小数的计算则注意小数点位置的处理,加、减、 除法强调小数点对齐,注意用“0”占位;简便运算则重点练习运用定律、性质和凑整。因此,在组织训练时必须 明确为什么练,练什么,要求达到什么程度,只有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打好基础。教学大纲指出:“要重视基本的口算训练。”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口算方法,根据各年级对计算的要求,围绕重点,组 织一系列的有效训练,持之以恒,逐步达到熟练。凑整的训练一定要加强,要教给学生迅速观察,判断、凑整的能力。这些要求到了中、高年级 也不应忽略。同时要加强乘、加的口算训练。
加强计算练习,提高学生计算水平
1、进行经常性的基本口算练习。口算是笔算的基础,它具有花时少,容量大、形式活、速度快的特点。因此,通过口算训练,可以促使低年级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2、加强课堂练习的指导。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计算方法,掌握计算法则,而且要多给学生练习的时间,力求在课堂上多练,完成课堂作业,特别是对学生在计算中易出现的失误应及时指导。
3、重视运算过程的检查。在批改混合运算的计算题时,如果得数不对,先让学生检查运算过程,找出问题,及时纠正运算程序中的错误。这样,学生就会养成主动检查的习惯,从而不断地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动手操作,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小学生只有在实践活动中不断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才能促进他们从操作中去思维,分析、综合、抽象、概括,逐步认识事物的本质。我们可以利用学具操作,启发学生思维在活动中发生,并随着活动的深入而得到发展。通过学具操作,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还能帮助学生理解思维过程,通过分析、综合形成知识体系。如教“退位减法23-7”时,让学生带着“从被减数个位3 里减去7,不够减怎么办?”这个问题,用小棒摆摆看,结果学生出现了几种不同的思维方法,在幻灯片上分别作出演示:(1)将7 分成3 和4(因为小棒有零头的3 根),先拿走了3根,再解开一捆,从中拿走4 根,剩下的和另一捆合并得16 根;(2)解开1 捆小棒,从中拿出7 根,剩下的和3 根合起来,再与另一捆(10 根),合并得16 根;(3)解开一捆小棒和3 根合起来得13 根,从13 根中拿出7 根,剩下的6 根和另一捆合并得16 根。同学们通过观察、分析,一致认为,三种方法都正确,但第三种方法最好,因为第一种方法摆小棒要动手操作5 次,第二种和第三种方法虽然都是动手操作4 次,但第二种摆法,易将原来的3 根漏掉,而第三种是先合并再拿走,可以避免这个错误。
鼓励学生体验数学,发现规律
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充分参与数学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做数学中学习数学”,发展思维能力。比如在讲授《镜面对称的特点》时,教师让学生自带一面小镜子。首先让学生照一照身边的物体、数字、人在镜子里的成像,这时会有学生发现:镜子里的数字倒了。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疑问继续追问:“怎么样倒了?是上下倒了还是左右倒了?”这样一步一步地引导,就可以让学生很容易了解镜面对称的特点。其次,让学生在课后看镜子里的数字或时间,运用两次镜子的成像将原像还原。使学生迅速掌握了镜面对称的特点是“左右互换,上下不变”。这样的动手实践形象具体,有助于学生感知、理解新知识。通过动手操作,使数学知识不再那么抽象,理解数学也不再那么空洞。
加强数学课堂上互助学习,培养学生协作能力,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数学课堂上的互助学习就是小组内的合作学习,即学生在小组中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来进行组织。在进行小组互助学习时,要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使每个人都有思维上的参与,实现人人学数学。教师通过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从而达到使学生参与数学教学,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
学霸君1对1-智能测评+个性化提升,学霸君严选全国好老师1对1辅导,先学习满意再付费!学霸君在线1对1,大数据精准测评+智能场景辅导!智能场景家长实时监督
■ 年级:初中/高中/小学/中考/高考
■ 科目:数学/物理/化学/英语/语文
■ 中小学在线辅导,全程陪伴式学习
,
“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教师在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学生学习兴趣与教师教学中无形流露出的教学态度有着潜在关系。如果教师以高高在上的姿态。严肃的面孔进行说教,缺乏对学生的情感注入,学生从内心畏惧教师。和教师疏远,师生之间不能进行顺畅的沟通。学生提不起学习的兴趣。亲其师而信其道,学生在喜欢教师的前提下,会产生心理迁移效益。自然对教师所教的学科感兴趣,积极投入学习中。因此,教师应加强与学生情感的交流,拉近彼此的距离。教师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关系,爱护学生,做他们的良师益友。教师要用鼓励代替呵责,尤其对于落后生,用耐心和爱心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师生之间没有隔阂,学生愿意与教师沟通,学生对教师有较强的信任感、友好感、亲近感,学生从情感上认可教师,促成了师生感情的融洽、关系的和谐。教师才能掌握课堂教的主动性,调动学生学的兴趣。
挖掘数学学科的内在美
数学的美是客观存在的,数学美不像音乐、美术、舞蹈那么直观形象。法国大数学家H・庞卡莱说:“感觉数学的美,感觉数与形的调和,感觉几何学的优雅,这是数学家都知道的美感。”对中学生而言,培养他们的数学审美体验,能激发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提升他们的数学学习能力。所以,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挖掘教材的审美因素,充分展示数学美感,诱发学生产生审美情趣和探求激情,以美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数学是抽象的学科,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学科。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将抽象的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利用生活实例,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的体验成为数学学习的帮手,这样不仅能有效地学习数学知识,也能够使数学成为生活中有用的数学,缩短学生与数学知识之间的心理距离,减轻学习数学的心理压力,提高学习兴趣。
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沟通教材结构知识和学生思维
小学数学教材知识结构内容具有跳跃性,教材内容短小精悍,是符合数学特点的。只是信息量过大不利于小学生的理解和掌握,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作用就是必不可少的了。教师应当做好充分的备课准备,对于教材中的跳跃性知识内容,教师通过自身对于数学生活化的利用和课前思维的充分准备,来把教材知识内容与学生思维沟通。将抽象的、遥不可及的知识内容转化为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的具体的、直观的知识。让学生循序渐进得认识到知识点的连续性和紧密的联系。从而,平稳妥当地逐渐推动学生思维的深化。根据学生年级阶段的上涨,加强对学生思维培养的力度。这样有梯度的培养,能够高效地促成小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二、注重作业的新颖性,实现创新型思维
现在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知识越来越多,每一门课都需要课后作业来巩固课堂知识,而学生的时间精力有限,如果得不到充足的休息,学生的学习效率就会大大降低。我们知道,题海战术和素质教育的观念是相悖的,且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那么如何在给学生充足时间的前提下让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呢?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后作业上下功夫。如何让学生用最少的时间做最少的练习,却收获最牢固的知识,是素质教育下小学数学老师的一项新任务。数学学习讲究的是方法,因此在布置作业时,要尽量覆盖更多的知识面,而不是用很多道没有差别的题目让学生有了惯性思维,剥夺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比如,在作业中,可以鼓励学生用不同种方法来解一道题,这样学生的思维开放了,不止拘泥于一种方法,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创新是巨大的提升。 。
三、重视数学语言叙述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保障
通常情况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与训练学生的数学语言具有密切关系。因为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过程需要通过语言进行表达,但是语言的发展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所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努力让学生尽可能多地说理很有必要。如定义、定律、公式等,通过对学生进行说理训练,逐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又如在学习计算梯形面积的时候,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亲自动手将两个一样的梯形拼接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然后要求学生通过简短有力的数学语言简单阐述公式的推导过程。也就是说,两个一模一样的梯形能够拼接为一个平行四边形,而且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两个梯形上底和下底的和,梯形的高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从而推理出梯形四边形的面积就为上底和下底之和,再乘以高,除以2。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但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高,而且培养了学生思维的逻辑性。
以上就是
小编为您整理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计算的教学效率的全部内容,更多精彩请进入
栏目查看。
学霸君是专注于中小学生在线一对一辅导、人工智能、拍照搜题的学习平台。旗下学霸君1对1严选全国好老师,为学员量身定制个性化学习方案,辅导包含高中、初中、小学全科目。学习新场景+智能大数据分析,让中小学生更方便找到适合自己的好老师,学习更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