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如何设疑_学习
初中 数学课堂教学如何设疑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如何设疑?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通过一串串的问题,打破学生的认知平衡再次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对问题的思辩能力,巧妙的设疑将使数学课堂充满活力充满智慧。 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数学教学的技巧.
课堂伊始,设疑导入
古人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有疑才能使学生产生认识上的冲突,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以及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在数学课堂教学的开头处设疑,能使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得,口预言而不能”的状态,让学生带着疑问进入新教学活动中,这样,既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启迪学生的思维。
例如,在教学“过三点的圆”时,可设置这样的问题:有三户人家,先要在他们房屋之间挖一口井,使得这三户人家到这口井的距离都相等,此井该挖在何处?问题一出,立刻引起学生的兴趣,开始讨论猜测,由于正在讲圆,学生很自然地联想:此井应挖在过三点的圆的圆心处。但该圆的圆心的位置如何确定呢?教师的设疑揭示了问题的本质,也导入了课题。这样学生探究的欲望被激发,开始画图、思考、讨论。经过艰苦的劳动得到了正确的结果,唯有思维的艰辛才能在更深层上促成思维意识,养成思维习惯。
难点设疑,启发思考
为完成课堂教学目标,就应引导学生把握教学重点,化解知识难点,排除有关疑点。巧妙设疑是帮助学生抓住重难点和理解重难点知识的有效途径之一。例如在学习“一次函数”内容时,笔者发现只靠枯燥无味的说教式讲解根本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于是就先设计了一些相关问题,让打通过理解概念、独立思考和共同讨论来解决。也就是在适当的诱导和启发下,让同学们自行思考探索。
设计如下:已知直线y=kx+b经过点A(9,10)和点B(24,20)①求k和b时,先由条件过点A(9,10)可得9k+b=10,再由条件过点B(24,20)可得24k+b=20,从而解出k=2/3,b=4;这种解题的方法叫做待定系数法,②求满足已知条件的一次函数解析式,并求这个一次函数的图象与两坐标轴交点坐标;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画出这个函数图象。③这条直线是否经过点C(30,24),求原点O到AB的距离。④求△AOB外接圆与内切圆半径。⑤求证:OA、OB是方程x2-10x+24=0的两根。整个过程是在教师的步步设疑,循循善诱下,学生阅读思考,相互讨论,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学生在问题的发现与解决中体验成功、愉悦学习。养成善于思考,挑战难题等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学习习惯。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师生角色调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从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教师主动讲授,学生被动吸收的关系。这一教学方式的弊端在于学生的主动性被压抑,教师的教学压力增加。因此,在创新教学方式的过程中,首先教师应当与学生进行角色调换,保证学生的主体作用。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教学中由引导为主,帮助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学习、合作探究。
笔者在讲解《勾股定理》一课时,将学生的主体地位摆在前面,无论是介绍勾股定理的文化背景,还是讲解勾股定理的公式和实际运用,都为学生预留了足够的思考时间和提问时间,鼓励每一位学生对勾股定理进行质疑、创新,同时通过倒推勾股定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对勾股定理有全面的认识和理解。师生的角色调换,让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教师从旁引导和辅助。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任何事物都充满了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探知欲,在学生在对勾股定理的自我摸索和探究中,也更容易对于勾股定理相关的知识进行学习和了解,从而开阔了学生的眼界,丰富了学生了自我涵养。学生在思考和提问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加强了学生互助学习、合作学习、交流学习等多方面的能力,同时,教师也能够从中汲取知识的养分,获得与众不同的教学经验,对将来的同类教学都能够起到很好的借鉴作用和效仿作用。因此,角色的调换,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件益事。
创设教学情境,使教学方式多元化
初中数学的教学不只有单一的方式,围绕数学的基础性、普及性、实践性等特点,可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在创新课堂教学,增加学生对数学课堂的新鲜感和新奇感的同时,也能够为教师的教学带来另类的活力和动力。传统的教学方式更多的是采用教师和学生两者互动,缺乏辅助教学手段的帮助,因此,课堂显得较为的干瘪、枯燥,学生在单一的教学氛围中,也容易出现倦怠情绪,尤其是数学在许多方面都需要进行抽象的思考,因此,对于许多学生来说,数学学习也就成为了一件吃力的事情。
而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则将数学课堂从知识传输转变为知识和思想的交换和传递,不仅仅是教师作为主导者讲授,学生也可以自由提出自我的见解和意见,对数学知识进行大胆的质疑和探索,从而在积极主动的思考和探索中形成正确的数学价值观念,促进学生的思想、综合素质的发展。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可以是游戏,可以是实践活动,也可以是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不仅仅局限于一种或某几种,只要是适合学生学习,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的,都值得进行尝试。笔者在讲解苏科版九年级数学上册2.1《方差与标准差》时,方差的定义和计算公式是重点和难点,笔者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分组活动、讨论等多元化的教学形式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方差的内涵和运用,学生在声像、视听、文字等多种要素结合的教学课堂中学会了计算方差,以及方差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也增强了学生学好数学的意识
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
学霸君1对1-智能测评+个性化提升,学霸君严选全国好老师1对1辅导,先学习满意再付费!学霸君在线1对1,大数据精准测评+智能场景辅导!智能场景家长实时监督
■ 年级:初中/高中/小学/中考/高考
■ 科目:数学/物理/化学/英语/语文
■ 中小学在线辅导,全程陪伴式学习
,
1.鼓励参与。学生对新知识都有好奇心,教师要抓住学生心理特点,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运用多种手段呈现学习内容。有了外在的诱惑力,就会诱发学生的内在需求,从而乐在其中。
2.提供机会。通过老师的合理启发引导,让学生经过自己的积极探究,从而找到规律,发现问题,理解新知,突发奇想解决难题。有了这样的体验,学生才能感到探究的趣味所在,当取得成功时,那份喜悦是别人难以体会的,可以说喜悦是发自内心的。由此生发的学习动力也是其它激励手段所不能替代的。
3.让学生产生数学学习的成功感。学生的学习是认知和情感的结合。每一个学生都渴望成功,这是学生的心理共性。成功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能使学生产生主动求知的心理冲击,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创设各种情境,为各类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机会,不失时机地为他们走向成功搭桥铺路,想方设法使他们获得成功。在实际教学中针对不同学生可以采取不同的做法:对于综合性比较强、比较灵活的问题,可以请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同学来回答;对于一般性的问题,可以请学习成绩中等的同学来回答;对于比较简单的问题,可以请暂时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同学来回答。
这样所回答的问题与他们的实际情况相符,回答问题的正确率就高一些、他们获得成功的机会就多一些,他们的成就感就强一些,学习数学的兴趣就浓一些,们进行创造性学习的可能性就大一些。此外,还可以通过教师给学生及时的支持与鼓励;教学内容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如鼓励学生自己出题、改题,小组与小组之间进行相互考查和评议等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加强逆向思维,优化理解
达尔文有一句名言:“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必须在教学中渗透和指导学习方法。在教学中学生已潜移默化的获得方法,但有时教学知识比较抽象难懂,是教学中的“老大难”问题。加减法性质,明明都是减法,为什么又可以把两个减数加起来?学生理解困难,运用时经常出错。在教学中我注意以实例为原型,启发学生通过再造想象,加以理解。例如:学校里买课外书,爸爸有100元钱,哥哥向爸爸要了32元,小青又要了28元吧,爸爸还剩多少元钱?学生列式:100-32-28,这时我启发学生,小青怕把钱装丢了,让哥哥保管,爸爸应该给哥哥多少钱?这样,学生很容易列出算式:100-﹙32+28﹚,也很容易就理解了。有时学生解题时不善于进行逆向思维,是因为对问题的本质和关键理解不深刻,缺乏深入的分析。
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加强对学生逆向思维的训练,让学生学会以“顺、逆”两方面的分析方法,拓宽思维的路子。例如:有一道判断题:“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一个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那么这个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一定等底等高。”很多学生判断这道题是对的,原因何在?理解不到位,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思考:当三角形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时,是否一定“等底等高”?三角形可以进行等积变形吗?学生作出正确判断后,再要求举出实例加以证明,使学生对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面积间的联系加深理解,通过逆向思维训练,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用多种思路去思考,提高思维的深刻性。
引导学生想问题
在教学中,我经常注意观察和研究学生动脑时的一些表现。思维积极的同学一般有这样的表现:上课聚精会神地听老师讲课,反应快,发言积极,爱提问题,爱回答问题,爱算难题,有时一道题能提出各种算法和简易算法。特别是一些结合实际的问题,他们最感兴趣积极动脑思考。所以在教学中,在实验、观察的基础上,指导他们自己动脑思考,主动地获取新知识。例如:讲圆周率时,为了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圆周率这个概念,我给他们布置一个实际测量和计算的家庭作业,自己说出物体,量一量各自的直径和周长,并求出比值。孩子们都高高兴兴地进行了实物测量和计算,有的测量了脸盆、自行车轮,有的测量锅盖、盘子、碗口等等。
在教学中,我也经常给学生提出一些思考问题,激发起他们强烈的释疑要求,使孩子们自然地开动脑筋,积极思考。例如:在讲分数大小比较之后,教学前我布置这样一道题:“写出一个大于1,小于1?的数。”有个学生回家后怎么也想不明白,晚上打电话问我:“老师,这道题我觉得有毛病。”我说绝对没有毛病,当我要给他讲解时,他阻止我说:“如果没有毛病,请老师先不要讲,晚上让我好好想想,咱们明天见。”他在家一个晚上,又看书,又画线段图,终于找到了比1大比1?小的数有无数个,第二天到学校就告诉我,他明白了。从这件事情上我体会到,对于学生碰到的问题,最好是启发学生运用自己的知识进行分析、推理、判断,自己解决问题,这比老师讲,学生听效果要好得多。
以上就是
小编为您整理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如何设疑的全部内容,更多精彩请进入
栏目查看。
学霸君是专注于中小学生在线一对一辅导、人工智能、拍照搜题的学习平台。旗下学霸君1对1严选全国好老师,为学员量身定制个性化学习方案,辅导包含高中、初中、小学全科目。学习新场景+智能大数据分析,让中小学生更方便找到适合自己的好老师,学习更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