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育教学活动如何开展_学习
小学 数学教育教学活动如何开展
小学数学教育教学活动如何开展?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也带来了疑惑和挑战。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要不断摸索、不断创新,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数学教学的技巧.
创设情境,提高实效
数学教学实质上是师生协调活动共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构建问题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或体验现实的社会生活,或体验其中的某个角色,或体验实践探索的过程,或体验某种情感价值观,……。这些都能使学生获得真实的感受,激发学习的内驱力,产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促使主体主动参与。因此在实践活动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利用观察、操作、分析、整理等活动,不断发现、质疑、思考、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实际教学效果。
例如:在一年级“数学乐园”实践活动中,可用“虎口脱险”的游戏,将学生带进愉悦的童话世界,使学生深切感受到数学的精彩有趣。课前教师在操场上画好地画:一只老虎蹲在小白兔下山的出口处,准备吃了它,小白兔必须按1―9的顺序(或其他顺序,具体由教师临时决定)下山,才能脱离危险。教师让学生都来当一回小白兔,亲自走一回。学生在这样的情境活动中,情绪高涨,主动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实践证明,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积极参与度高,通过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的储蓄知识,增强了纳税意识,更锻炼了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教会方法,培养能力
《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数学实践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就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教是为不教”。在教学的实践中我们也深切地体会到:单纯的知识目标和呆板的解题方法,只会禁锢学生的思维,压抑学生智慧的火花。因此在实践活动的教学中,我们应立足于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和知识水平,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逐步积累学习经验,体验探究问题的方法,从而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我结合“新农村建设”的社会大环境设计了一节实践活动课――《丈量土地,计算面积》。在本节课中,首先要求各小组根据土地形状研究出合理的丈量方法,再测出相关数据,计算实际面积。在这一过程中,由于土地的实际形状大多是不规则的,怎样测量合理,学生有不同的观点、不同的见解,这就需要学生在小组中去交流、去探究、去寻优去劣;同时测量时小组人员需要合理分工:谁测量、谁记录、谁指挥、等等,这些单凭个人的力量是难以完成的。教师在实践中就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如何去独立思考、如何去合作交流、如何去探究总结、如何去操作实践等等,这样经过教师的有意指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合作交流能力等可得到良好的发展。
让小学数学课堂更精彩
激发兴趣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要让他们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有了兴趣,学习就有良好的开端。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教师在导入新知时要精心创设情境,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催生出他们强烈的自主探究的愿望,使他们的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的状态。
数学课堂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很多方法,最重要的是要学生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他们自己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并最终为生活服务。为此,在教学时尽量把题目改成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更加明白学习的目的。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我从生活实际出发、假设一个生活场景:××商店挂着一则商业广告,所有商品一律“八折”优惠。有一种原标价为120元的衣服,假如你是顾客想买的话,应付人民币多少元?
动手操作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基本途径
教学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使他们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布鲁纳认为:“教学目标在于:我们应当尽可能使学生牢固地掌握科学内容,我们还应当尽可能使学生成为自主且自动的思想家。这样的学生,当他在正规学校的教育结束之后,将会独立地向前迈进。”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运用已掌握的知识、方法解决问题,体验成功的快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亲自动手,才能真正体会到其中的奥妙。
心理学认为,技能水平随联系而提高。通过探索和研讨,初步认识新知识后,还需要将新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课堂练习能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也能暴露学生在理解、应用新知识中存在的问题,把握好这个环节,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组织练习目的要明确,形式要新颖多样,要强调练习的独立性,应创造一个使全体学生都能独立动脑、动手、动口完成练习的空间。新奇的、带有激励性的练习,学生能全身心地投入,在练习中使他们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都得到培养。
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1.激发学生猜想,挖掘创新潜能
,
学霸君1对1-智能测评+个性化提升,学霸君严选全国好老师1对1辅导,先学习满意再付费!学霸君在线1对1,大数据精准测评+智能场景辅导!智能场景家长实时监督
■ 年级:初中/高中/小学/中考/高考
■ 科目:数学/物理/化学/英语/语文
■ 中小学在线辅导,全程陪伴式学习
,
正如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所说:”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许多数学结论的发现,都是从猜想开始,然后设法加以证明的。可见数学猜想是数学发展的强大动力,在解决数学问题的关键时刻,如果善于提出猜想,将有利于解题方向和解题思路的形成。要允许学生提出各种”异议”,启发学生进行多向猜想、多向思考。在教学中,要多利用投影、多媒体等电化教育手段,以及让学生动手做模型、动手操作等方法,创设多样化的学习途径,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发展学生的猜想能力,从而挖掘学生的课堂创新潜能。
2.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开展积极评价
由于智能发展水平及个性特征的不同,认识主体对于同一类事物理解的角度和深度必然存在明显差异,由此所建构的认知结构必然是多元的、个性化的和不完善的。对于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关照与帮助,要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要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对于出现的错误要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从而增强其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3.运用多媒体,改变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随着信息化的高速发展,计算机、网络等多媒体工具与手段被大量运用于教学中,因此教学环境更加开放,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教学手段更为灵活,我们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课程也跟着发生了变化。在新课程理念下,”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思想逐渐转变成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实践证明,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下,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研究性学习形式,已被广泛应用于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能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意识。在学习主观能动性、促进技能形成方面得到较大的发展。
数学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一、通过游戏启发自主性思维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把课堂从教师主导逐渐变成学生主导,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中心。特别是在数学课上,大量的练习使得课堂显得了无生气,学生的主导地位因此很难显现出来,所以教师应该主动通过一些趣味活动或者游戏来呈现课堂,并且贴近实际和生活,从而达到培养自主性思维的目的。例如,可以让学生依次说出4的倍数但是数字中没有4的数字游戏来熟悉乘法表并且锻炼反应力与集中力。积木是学生都玩过的游戏,通过对现实生活中建筑物的联系,让学生认识各种图形的特点以及最稳定的图形。这样做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更能够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的数学,从而启发思维,让他们学会用数学的视角去认真观察、思考生活中的事物。
二、分组讨论激发创造性思维
条条大路通罗马。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解决方法,对于数学问题更是如此。分组讨论的形式让组内的每个学生都能说出自己的解题思路,经过讨论不同方法的优缺点还能产生思维碰撞的火花,从而得出更好的方法,这对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增加信心有着重要的作用。比如说,如何切三刀将一个蛋糕分成六份,针对这一问题会产生出不少于10种答案,这六份可以等分或者不等分,可以从上面切也可以从中间切。学生在探究解题思路中每一步的不同选择会产生各种各样的解法。这种分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肯定自己的同时也能理解其他学生的思路,激发了学生的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并且这种方法对以后的学生工作也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三、性格决定创造性思维
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仅仅由学习能力和认知能力决定,更重要的是靠远大的目标和理想,或者说,是由性格决定。是否有自己计划的目标;是否有不怕艰难、不断努力的毅力;是否具备艰苦奋斗、执著拼搏的精神,这些决定了学生是否能在学海中畅游和具有创造性思维。因此,教师不仅要教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树立起自己远大的目标,并且按照自己的计划去一步一步实现它。
以上就是
小编为您整理小学数学教育教学活动如何开展的全部内容,更多精彩请进入
栏目查看。
学霸君是专注于中小学生在线一对一辅导、人工智能、拍照搜题的学习平台。旗下学霸君1对1严选全国好老师,为学员量身定制个性化学习方案,辅导包含高中、初中、小学全科目。学习新场景+智能大数据分析,让中小学生更方便找到适合自己的好老师,学习更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