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怎样确定教学的目标_学习
数学课怎样确定教学的目标
数学课怎样确定教学的目标?课程改革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全面、和谐、持续的发展,这种发展必须落实到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上,而课堂教学目标的完成对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有效的数学教学方法。
1.主体性原则。学生即是老师施教的对象,更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学生的示来,如果课堂教学忽视了学生的存在,学生没有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去扮演主角,教学目标又何以能够得到实现?因此,教师的职责就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帮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2.开放性原则。如果说创新是现代教育模式的灵魂,那么开放性则是必然的表现形式。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自由的思想,独立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塑造学生的崇高人格。课堂教学的本质是发现和交流,多提供方法和敲门砖,切忌给学生设置思维围墙。当然,教师的”导”也不应忽视,即使是放羊也应把羊引到水草丰茂处,而不是贫瘠的黄土地,更不是把他们围在水泥场里。”导”就是启发、点燃。
3.多样性原则。虽然说教学的终极目标一致,由于施教内容不同。施教班级的的差异,每堂课的教学目标自然也就不尽相同,其实,就是同一堂课教学目标也应是多样的,同样的班级在一堂课中,不同的学生欲达的教学目标也不应相同,承认差异,因材施教,因人设标,分类推进,方是科学之原则。
4.渐进性原则。教育部颁发的《教学课程标准》无疑是数学教学的”纲”,是数学教学的总目标。作为数学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和为实现这个目标而殚精竭虑。但是对于标准中的目标,不是一节课或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一堂课中也不能定这么多,这么高的目标,否则是曲高和寡,定了也是白定。因此,课堂教学目标也有一个由低到高、循序渐进、分类实施的过程,”高大全”式的课必会弄巧成拙。
数学课堂教学
加强数学材料的实用性,让课堂生活化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主阵地,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因此,我们的数学不能远离生活,不能脱离现实。这是当前教改的一大精髓,这就要求我们在备每一节课前,都要想到这些知识与哪些实际例子有联系,生活中哪些地方使用它。尽量做到能在实际情境中用学生喜闻乐见的例子,来替代枯燥的例题;能动手操作发现学习的,就让学生拼-分-画-摆-说;有模仿再现实际应用的练习,就与书本练习题配合使用,总之,“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先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的圆形物体,让学生感知“圆”,再通过多媒体演示几只猴子骑着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梯形、圆形等轮子的自行车赛跑的情景。开始让学生猜测,谁跑最快,然后媒体演示赛跑过程。结束时,问学生为何骑圆形轮子的猴子跑第一,让学生弄清自行车的轮子为什么做成圆形的道理,让他们感到学习数学很有用,自发产生一种探索兴趣,萌发出一种“自我需要”的强烈求知欲,乐于创新。让学生进一步懂得学习的数学知识与技巧,不但来自于轻松浅显的课堂,还来自于周围的生活实际。
小学数学是数学教育的基础,是孩子们一生中学习数学的开始。如何在孩子们面前展示出一个五彩缤纷的数学世界,把抽象、枯燥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让孩子们发自内心的爱数学,主动地用数学。我认为关键是要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把抽象陌生的数学变成具体的感受和体验,让数学知识直观化。只有当数学不再板起面孔,而是与孩子们的生活实际更贴近的时候,他们才会产生学习的兴趣,才会进入学习的角色,才会真正感受和体验数学的魅力与价值,增进理解和应用的信心
在教学中,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原型入手,唤起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内心感受,使学习成为学生发自内心的强烈需求。例如:在教学《比高矮》这部分内容时,我是这样导入的:课前教师故意把黑板擦放在黑板上方的边框上,一上课教师故作惊奇的说:“咦,黑板擦怎么跑得那么高,谁愿意帮我把它拿下来?”上来拿的学生由于个子矮,够不着,他就跳起来很吃力地够着拿,还是够不着。老师微笑着说:“还是让我来拿吧。”老师一伸手就拿下了黑板擦。并问:“同学们,刚才为什么他很费力也拿不到,而我这么容易就成功了呢?”学生纷纷发言……师生再次比高矮,并引导学生用完整的语言表达。 这样的导入设计很新颖,体现了新理念、新教法,让学生在一片欢笑声中理解了比较高矮的重要性。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教学
以“问”促思,形成主动学习
“学习自疑问开始”,良好的问题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探求的欲望,数学知识的获得、数学能力的提高都是在一系列“问”题的思考解决中实现的。
1 教师有效地呈现问题。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设计灵活多样开放的问题,给学生提供思维的空间,可以促使学生从简单的模仿解决问题转化为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一课,因为有了三角形面积的求法做铺垫,所以,本课中老师直接给出问题:“根据你求面积的经验,你认为可以怎样来求梯形的面积?”这一问题一经抛出,学生就会联想、搜索以往的知识经验,就会去猜想、验证自己的方法,从而形成了多样化的解题策略。并且最重要得是为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
学霸君1对1-智能测评+个性化提升,学霸君严选全国好老师1对1辅导,先学习满意再付费!学霸君在线1对1,大数据精准测评+智能场景辅导!智能场景家长实时监督
■ 年级:初中/高中/小学/中考/高考
■ 科目:数学/物理/化学/英语/语文
■ 中小学在线辅导,全程陪伴式学习
,
2 开放教学过程,学生提出问题。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质疑提问,正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考问题的体现,是自主学习的一种表现。教师应尽可能地开放课堂,给学生质疑的空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养成主动思考学习的习惯。如在教学“9加几”时,让一位小朋友用小棒演示“9+4”的思考过程后,老师启发其他学生提问。有的学生问:“为什么从4根里拿出1根放到9根里?”有的同学问:“为什么不从9根里拿出放到4根里呢?”“为什么要凑十呢”?这一系列的问题是由学生自己提出的,是开放发散的。在整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在问题的呈现与解决中深化。学生在一系列的疑问交流中培养了问题意识,主动获取了知识。
学以致用,主动学习
1 用数学解决生活问题。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如在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之后,让学生计算教室的周长,学习了“利息”之后,带领学生到银行存款计算应得到的利息,学习了“百分数”之后,让学生计算商品打折后的价格,学习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特性”后,让学生观察它们的实际生活用途……在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体验到了数学的价值和魅力,萌发了主动学习数学的情愫。
2 用数学解决其他问题。数学是人们认识现实世界一种语言,它是生活语言的补充,数学学科和其他学科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如在科学课中学习《影子的秘密》,学生在测量影子的长度时,就要利用比例的知识;在美术课中也会遇到比例和其他几何图形等大量的数学知识。在用数学知识解决其他学科问题的活动中,学生真正感受到了学习数学的重要,达到促进他们主动学习的目的。
营造数学课堂气氛
营造宽松氛围,平等民主,快快乐乐学数学
要想让学生喜欢学数学,我认为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也是极其重要的。所谓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就是民主的、外向的和开放的,应鼓励学生自由思考、自主发现甚至敢于批评争论,让周围环境成为激发学生灵感的场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提倡和鼓励三个挑战:一是向教师挑战,鼓励学生发表与教师不同的意见和观点;二是向课本挑战,鼓励学生提出与课本不同的看法;三是向权威挑战,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否定权威的结论。
实践证明,要想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关键就在于教师要能真正放下架子,抛开条条框框,努力营造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求异创新。只有有了这样一个宽松的创造空间,学生才能敢说、敢做、敢标新立异,创造潜能才能源源不断地激发出来。
借助生活体验,化难为易,轻轻松松学数学
因数学具有理论的抽象性、逻辑的严谨性和应用的广泛性三大特点,使得许多学生认为数学学科单调、枯燥、乏味,容易产生畏难的心理乃至厌学的情绪,这就势必造成平时我们老师花了很多精力去教,学生也花了很大的力气去学,但效果仍不理想的境况,那么该怎样改变这一境况呢?我认为对症下药,标本兼治,一条重要的途径就是不要让学生感到数学太抽象、太难。事实表明,当一个人对某种东西感陌生就会觉得难,反之,熟悉的就会觉得比较简单,就如在初三讲函数问题时,曾要求学生写出投寄信的费用和信重之间的函数关系式,绝大部分学生不会写,可我有意提问一位其母亲在邮政局工作的学生(数学成绩较差),他却回答得清楚明了。因此教师可以借用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素材讲解数学知识,这样往往能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从而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我们可在教给学生新知识时,先仔细分析一下学生头脑中与此相关的熟悉的事物是什么,然后从他们熟悉的东西出发,利用知识迁移让他们进入一个新的领域,掌握新的内容,当然,到底该用哪些熟悉的东西讲数学,就需要教师不断学习、积累和摸索。
以上就是
小编为您整理数学课怎样确定教学的目标的全部内容,更多精彩请进入
栏目查看。
学霸君是专注于中小学生在线一对一辅导、人工智能、拍照搜题的学习平台。旗下学霸君1对1严选全国好老师,为学员量身定制个性化学习方案,辅导包含高中、初中、小学全科目。学习新场景+智能大数据分析,让中小学生更方便找到适合自己的好老师,学习更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