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中如何进行概念教学_学习
数学课中如何进行概念教学
数学课中如何进行概念教学?数学概念是小学数学基础知识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学生理解、掌握数学知识的首要条件,也是进行计算和解题的前提。重视数学概念的教学,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进行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数学教学方法。
发现概念 领悟概念
小学生的认知特征是从具体逐渐过渡到抽象。进行概念教学时,教师应尽可能将数学知识与学生在日常生活的、熟悉的、具体的材料相联系,这样就有利于抽象的数学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便于学生的理解,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探索新知的欲望。例如学习“百分数的意义”时,教师出示一组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见的数据:有一商场的衣服降价10%;六(3)班同学的体育合格率达98%;今年城镇人口人均收入比去年增长12.5%……让学生初步感知什么样的数是百分数。学生根据上述的材料会提出一系列的问题:百分数的意义是什么?有什么作用?怎样读?怎样写?百分数与分数有什么不同……有了这样的开始,再来学习“百分数”的概念就显得轻松自然了。再如:开始学习“角”,教师凭借常见的直观实物(五角星、三角板等),帮助学生理解“角”的意义。
对于发展性概念,一般采用课前预习、课堂复习的方式,让学生在已有知识和智力能力的基础上,通过已有的概念去认识新的概念,使新概念在已有的概念中深化,产生新的知识,即在旧概念的基础上引入新概念。如,讲“比的化简”时为了讲清“最简单的整数比”这一概念,可以引导学生回忆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约分的道理,复习“最简分数”的概念,这样,学生很快理解了“最简单的整数比”就是“比的前项和后项是互质数的比”。再进一步指出化简比的方法与约分方法相同,但要注意如果比的前项和后项有小数或分数,必须转化成整数比再化简。这样,学生在学习中,就能找出新概念与已有的相关概念的联系与区别,实现知识的迁移,同时也巩固了旧知识。
探究概念 形成概念
当学生感知概念后,为了让学生准确把握概念,必须通过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等思维活动和学习手段,来剔除知识的非本质属性,抽取其基本属性,认真分析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并找准概念中的重点难点给学生讲解,帮助学生构建自己正确、清晰的知识框架。如揭示倒数概念时,应重点强调“乘积为1”、“互为”两个重点,让学生明白两个数互为倒数是表示两个数的关系,一个数是不能称为倒数的。再如,什么叫循环小数?课本是这样定义的:“一个数的小数部分,从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这样的数叫循环小数。”这里要抓住两点,①前提是一个数的小数部分,与整数部分没关系,②属性是一个数字或几个数字重复出现,且是依次不断的。明确了这两点就能迅速的判断出某些数字是不是循环小数,如7777.777、7.32132、2.2020020002……这样的小数都不具备循环小数的本质属性,所以都不是循环小数。而0.324324……、0.146262……具备了循环小数的本质属性,它们都是循环小数。
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概念教学中,可采用直观引进教学,因势利导,通过观察和语言描述提供感性材料,抽象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可通过分析比较概念的关系或几何图形的位置、形状等变化,突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可充分感知,形成正确表象,给概念下定义。
进行概念教学一
积累知识,背定理和公式
俗话说得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们做题也是一样的,如果连最基本的原理都不能熟练应用的话,又怎么做题呢。很多时候做一些较难的问题,我们会一步一步的,反反复复的讲方法,讲步骤,但很多同学仍然不明白,认为我们在讲天书,甚至有的学生一看那么复杂连学都不学了。相信很多老师都会有这样的经历,也会有很多老师索性不管那些不明白的学生,让学习不错的弄明白怎么回事就可以了。这样就导致那些不明白的同学也放弃了数学这个学科,其实他们并不是笨,也许只是在哪个步骤跟丢了,或者没有背过公式。遇到难题的时候很简单,就告诉他们应该用哪些定理,哪些公式,并让他们背下这些公式和定理。渐渐地他们背的公式多了,也就明白该怎么把公式运用到题目里去。做的题多了,也就能举一反三,去做更多的题了。所以我认为背公式和定理是学好数学的基石。
增加与学生的互动,语言幽默
刚开始上班的时候,我为了让学生们怕我故意每天都表情很严肃的去上班。自己也总觉得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很远,导致长期心情低落,孩子们有问题也不敢问,所谓事倍功半就是这样的吧。后来我尝试着改变心态,把自己当成他们的一份子,用心去和他们交流。学生们有问题也敢问了,也愿意问了。讲课的时候我也会加上一些幽默的语言,因为每个人能集中精神听课的时间会因为学生对目标材料的兴趣;个人精神状态(疲劳和情绪状态);外在环境对你的影响(安静的环境或者周围的人做和你一样的事情)这些因素而改变。所以适当的增加一些语言上的幽默感,可以有效的让孩子集中精神听讲。
学会做卷子,整理做题顺序
有时候考完试,同学们会很郁闷的告诉我最后的一些大题明明会做,因为时间原因导致没做完卷子,或者考试当时明明不会的题目,过后再看又觉得可以做出来。后来我请教了前辈,长期自己也研究这方面的问题,想到以下这些方法:第一拿到试卷之后,就从第一个题开始看,用最开始的五分钟来制定整个战略。当看到题目以后,不要看选择,不要看填空,先看后边的六个大题。这六个大题的难度分布一般是从易到难。由于前期我们做了大量的习题,试卷上有些题目可能做过类似的题目,我建议先把这样的大题拿下来。大题一般12分左右,把这道提做出来,学生们也就有底气了,紧张的心情也可以缓解一下。
进行概念教学二
让学生体验概念的形成过程
1.例如,在进行“因式分解”概念教学时,可先让学生计算 (x+1)(x-1)=x2-1,(x+2)(x-1)=x2+x-2,然后反过来x2-1= ,x2+x-2= 。学生一起观察分析得出第一组式子从左到右是整式乘法,其特点是:由整式积的形式转化成和差形式(多项式);第二组式子从左到右是由和差形式(多项式)转化成整式的积的形式,即因式分解。这样由学生自己得出因式分解的概念及其与整式乘法的关系,明确了因式分解方法的理论依据就是多项式乘法的逆变形,激活了学生原有整式乘法的认知结构,促使新旧认知结构的联结,满足“温故而知新”的教学原理。
,
学霸君1对1-智能测评+个性化提升,学霸君严选全国好老师1对1辅导,先学习满意再付费!学霸君在线1对1,大数据精准测评+智能场景辅导!智能场景家长实时监督
■ 年级:初中/高中/小学/中考/高考
■ 科目:数学/物理/化学/英语/语文
■ 中小学在线辅导,全程陪伴式学习
,
2.几何概念是进行判断、推理和建立定理的依据,也是思维的起点,要向学生揭示概念间的相互联系及其本质属性。因此在几何概念教学中,不仅应注意概念与图形的结合,更要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探索并概括出概念的形成过程。例如,在《四边形》一章的四边形定义教学中,若只停留在对四边形定义的文字表述上是浮浅的,应当加深对四边形图形的认识。因为四边形的概念的教学是联系《三角形》一章与《四边形》一章的纽带。
3.让学生体验概念的形成过程关键在于“创设问题的情境”,即要创设一种使学生能积极思维的环境,使学生处于跃跃欲试的起跳点上;在于“给学生表达、交流的机会”。猜想作为数学想象表现形式的最高层次,属于创造性想象,是推动数学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培养学生敢于猜想的习惯,是形成数学直觉,发展数学思维,获得数学发现的基本素质,也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因素。
从不同方面启发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概念,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
(1)把数学概念渗透在问题之中,不要机械地讲授数学概念。通过对一些问题的解答,可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且这种理解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是概念正面分析所达不到的。如学习了正、反比例函数概念之后,可让学生做:函数y=(m2-1)xm2+m-1,当m= 时是正比例函数,当m= 时是反比例函数。学生容易做成,当m2+m-1=1时是正比例函数,当m2+m-1=-1时是反比例函数。教师应向学生特别强调不要遗漏m2-1≠0这个条件。从而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2)用对比的方法分清易混淆的概念。讲清数学概念之间的区别,使原来学生中存在一些对概念模糊不清的地方得到较好的澄清和纠正。如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4的平方根是 ,4的算术平方根是 ;三角形相似比和面积比、周长比、角平分线比、中线比、高比的区别和联系等。
(3)运用反例强化概念。在教学中,用学生多发的共性错误范例,去讲解、强化概念,从而透彻理解概念。如讲函数概念后,可让学生思考函数y=x与y=|x|是不是相同的函数?学生很容易把它们答成是相同的函数的错误结论。
进行概念教学三
一、充分利用感性经验,帮助学生形成概念
概念是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反映,是在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于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小学生来说,感性经验在形成概念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因此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该尽量借助学生的感性经验。例如,“分数概念”的教学,教材中对分数是这样定义的:“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者几份的数,叫做分数。”在这里,关键是对单位“1”的理解,这个“1”并不是具体数字,而是代表一个整体。为了说明这一点,可结合学生自身经验进行举例:一所学校是一个“1”,一个班级是一个“1”,一个小组也可以是一个“1”。这其中包含数量的多少并无关系,主要是看它能否构成一个“整体”,学生一旦理解了“1”的含义,分数的概念也就不难掌握了。
二、运用变式,突出概念的本质属性
概念是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概括。学生理解概念的过程即是对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把握过程,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变式的运用,可以使要领的本质属性更加突出,达到化难为易的效果。例如,在三角形概念教学中,通过不同形态(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不同面积,不同位置的三角形与一些类似三角形的图形进行比较,就可以帮助学生分清哪些属于三角形的本质属性,哪些属于三角形的非本质属性,从而准确地理解三角形的概念。在直角三角形概念的教学中,让学生接触不同位置不同形态的一些直角三角形,如平放着的直角三角形,斜放着的直角三角形,让学生找出其中相同的一个角。从而使学生理解只要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这个三角形就是直角三角形即直角三角形的概念。又如,在学习了万以内数的读写后,学生再学习多位数的读写就可以运用迁移使学习变得轻松,容易掌握,这样,即避免了教师的大量讲解,节省了时间,又可从中锻炼学习的自学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三、运用迁移规律,促进举一反三
学习迁移,简单地说,就是旧的学习对新的学习的影响。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自觉地运用迁移规律,用旧的学习不断促进新的学习,就能使学生对概念的学习变得简单容易,并有提高巩固的作用。例如学生学习了加法“结合律”和“交换律”之后,再学习乘法的“结合律”、“交换律”时,教师只要运用迁移规律稍加点拨,学生就很容易接受。
以上就是
小编为您整理数学课中如何进行概念教学的全部内容,更多精彩请进入
栏目查看。
学霸君是专注于中小学生在线一对一辅导、人工智能、拍照搜题的学习平台。旗下学霸君1对1严选全国好老师,为学员量身定制个性化学习方案,辅导包含高中、初中、小学全科目。学习新场景+智能大数据分析,让中小学生更方便找到适合自己的好老师,学习更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