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如何有效达到教学目标_学习
小学 数学如何有效达到教学目标
小学数学如何有效达到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是小学数学课堂三维教学目标之一,在小学数学课堂上落实“过程与方法”目标,有助于强化学生学习过程,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今天,朴新小编给打击带来数学教学方法。
设计教学目标必须切实可行
制定教学目标,教师必须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学生发展为本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制定教学目标,切忌空泛模糊、好高骛远。教学目标应具有系统性、科学性、准确性、可操作性和可测性。如果教师不能系统、全面地掌握教材和了解学生,就会造成教学目标定得不恰当的现象发生。便于操作的教学目标体现在目标结构简单易行,评定的标准简单明了。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符合教学的基本程序;既能从中体现知识的逻辑顺序,又能体现思维升级的进程和学生能力增长的阶梯进程。如果教学目标不便于落实和操作,就会达不到学习效果。
例如在计算教学和应用题教学中提出“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发展学生的初步逻辑思维能力”;在概念教学中采用“充分理解”、“进一步领会”等目标。这样的教学目标对于一门学科,一个单元是可以的,但作为一堂课的课时目标用于指导教学则难以落实到教学过程中去。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之类的学科总体目标,是由一系列具体行为目标构成的,必须将教学目标分解、细化成一个个具体目标,以具体目标为载体和基石,通过每一课时的日积月累,才能实现总体目标。
教学目标需体现“三维目标”的有机融合
教学目标由“二维结构”发展为“三维目标”,体现了教学目标在不断发展与逐步细化。“三维目标”更加凸显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要作用,这一目标某种程度上也是从以往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两种目标衍生而来的。建立三维目标的知识体系充分体现了教学目标的有效性,同样它也是优化教学目标的前提。
例如,正、反比例应用题的教学,不能只局限在“使学生掌握正、反比例应用题的结构,并能正确灵活地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这种认知目标上,还应设计如“对应”、“化归”等数学思想的教学,渗透“变中蕴含不变,不变中蕴含着变”的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克服困难的毅力”等目标。把这些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各项目标组成一个整体,做到在教学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能力,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思想情感等方面的素质都得到发展。
有效的教学目标一
准确选择教学方法,掌握课堂教学节奏
小学数学与其它课程有着本质上的不同,这是数学本身具有的抽象性特点所决定的。正因如此,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何种教学方法,对学生的课堂经历以及教学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比如直观的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对数学知识经历感性的认知;理性分析的教学方式能够使学生经历理性和逻辑的过程;探究式的教学方法能够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经历实践体验的过程。由此可见,不同的教学方法效果是完全不同的。
为了使学生在课堂上所经历的生活更加完整、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更加全面,教师应当准确选择教学方法,并尽可能将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结合在一起,这样既能够让学生体会到不同教学方法带来的不同经历,而且教学质量也必然会有所提高,最为重要的是这有助于过程和方法的有效落实。
以任务为驱动展开探索学习,实现过程与方法的目标
站在学生的角度上讲,想要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就必须凭借自己不断地探索来实现这一目标,这也是主动学习对学生提出的要求。为此,学生在课堂上不应一味模仿教师的过程与方法,同时也不要对概念、公式等进行死记硬背,而是要运用所学的知识展开探索,并从这一过程中领悟学习的方法
。例如,在教学厘米的认识一课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这样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对两个物体的长短进行比较,然后呈现出一个不能直接比较的情境,再让学生想办法找出一个标准的长度分别对这两个物体进行度量。通过上述问题的设置,能够使学生在不断地对问题展开探索的过程中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体验到尺的真正意义,而且还能进一步领悟到标准长度的价值。为此,只要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抓住任务的本质特征,就能不断推动学生为了找寻任务目标而积极进行探索。这既体现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性,又与“过程与方法”的目标基本相符。
有效的教学目标二
因人而异,制定目标
,
学霸君1对1-智能测评+个性化提升,学霸君严选全国好老师1对1辅导,先学习满意再付费!学霸君在线1对1,大数据精准测评+智能场景辅导!智能场景家长实时监督
■ 年级:初中/高中/小学/中考/高考
■ 科目:数学/物理/化学/英语/语文
■ 中小学在线辅导,全程陪伴式学习
,
现代学习论指出,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才是有效教学的根本目的,也是衡量教学活动有效性的标准。由于“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独特的、独一无二的世界”,因此,教师在制订教学目标时,既要有整体性,使学生和谐、全面的发展,又要让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在教学进度、时间都一定的情况下,面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可以设置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来组织教学。
比如学习“分数化小数”时,可设计三层目标:第一层:能正确判断怎样的分数可化成有限小数,能努力参与数学活动,提高学习积极性;第二层:能在探究“怎样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的过程中,归纳出怎样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的过程;第三层:能利用猜想、观察、分析等方法,了解数学的归纳思想、分类思想等。
感悟事实,积累体验
知识一般都是他人生命实践的结果。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习外在的符号化知识和显性化经验,更要让学生用特殊的方式认识和体验人类创造知识的生动过程,使学生与生产知识的人和历史进行对话,从而把他人生命实践的结果转化为自己生命实践的体验,把他人生命实践中的经验和智慧,通过自己的体悟和践行,转化为自己生命成长的重要资源和精神能量。唯有如此,才有可能在教学中实现知识对学生而言的由“外”向“内”的真正转化。
以“圆的初步认识”为例,来还原知识的“生命形态”的:第一环节,感悟画圆原理,形成圆的核心概念(如:在不同情境中画圆,感悟事实,积累体验);第二环节,运用画圆原理,创造画圆的工具(如:图钉、绳子等);第三环节,理解圆心和半径的作用,认识圆的基本性质等。
有效的教学目标三
教学目标需层级递进,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
课时教学目标层级递进可以有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是就知识技能的习得是有层级的。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阐述知识技能目标分为了解、理解、掌握、灵活运用等4个层次。数学课时教学目标的设计要体现这种从低到高逐层递进的不同认知水平,反映出由知识转化为能力,并逐步内化的要求。另一层含义是学生间存在着个性差异。新课程标准的一条核心理念是“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因材施教”教学原则的发展。由于每位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及学生自身思维方式、思维水平的不同,决定了学生差异的客观存在。这也就决定了在制订教学目标时,不能搞一刀切,既要体现统一要求又要区别对待。如果让不同学习状况的学生在同一时间就同一内容达成同一目标,是不科学的。因此,教师设计教学目标应准确把握学生课前目标的达成度,而后分层提出要求,以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样,倡导算法、解题策略的多样化,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或开放性问题等,其都是体现了教学目标的差异性,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都有收益。
课堂教学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主阵地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具有统帅全局的作用,具有导向作用和调控作用。教学目标一经确立,教师就要根据教学目标去组织教学内容,选用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一切教学活动都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的实现去展开。可见,课堂教学是达成教学目标的过程。这并不是说每节课就一定要达成既定的目标,况且三维教学目标也不可能靠一节课或短时间就能完成。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尽最大努力去落实和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努力营造让学生爱学、乐学的课堂教学环境,教师能密切联系学生实际,创设教学环境,使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精心设计组织教学活动,通过合作学习,力图给学生提供“再创造”的通道。
把抽象的数学知识通过生活化的语言,转化成数学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索、去学习、去领悟。课堂教学切忌因对知识技能目标的忽视,而导致教学只有热闹、流于形式的过程,学生没有掌握后继学习所必备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是一种华而不实、无功而返的教学;也要避免出现教学中过程性目标的缺失,这样的教学使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究水平和创新意识等综合素质的发展严重受限。
以上就是
小编为您整理小学数学如何有效达到教学目标的全部内容,更多精彩请进入
栏目查看。
学霸君是专注于中小学生在线一对一辅导、人工智能、拍照搜题的学习平台。旗下学霸君1对1严选全国好老师,为学员量身定制个性化学习方案,辅导包含高中、初中、小学全科目。学习新场景+智能大数据分析,让中小学生更方便找到适合自己的好老师,学习更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