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建立数感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建立数感?培养学生数感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的。随着学生思维、创新能力的不断发展,学生的整体数学素养也会进一步提升。 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数学教学方法。
 

第一,重视低段学生对数的感觉,初步建立数感
 

教学中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充分联系身边具体事物,通过观察、动手操作、课堂游戏等方式,在学生认识10以内数的时候,教师通过实物、图片、计数器等,将数与物对应起来并按照一定的规律呈现,结合学生的现有水平和具体教学内容,让学生学着用数字来表示具体事物,如,1头牛,3只羊,5条鱼……然后,让学生以同桌、小组为单位相互练习,不断建立和提升学生的数感。

第二,紧密结合生活情境和实例,实践培养数感
 

数学来源于生活,数感的建立来自于生活,离开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的数感只能成为空谈。所以,只有在具体的生活中加以实践应用,才能让学生的数感得到升华,从而逐步发展学生在生活中对数的意义的理解。如,结合课堂教学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调查、讨论,弄清楚自己的班级、学号、地区、邮政编码、身份证号的规律和意义;可以让学生去菜店体验一下1克、50克、500克、1公斤等实际物体的重量;让学生分组活动,体验1厘米,1分米、1米等等长度的实际距离。这些活动,学生很容易理解、接受,能够使学生在生活中体会数的含义,在潜移默化中获得了数感的启蒙。
 

第三,经历数学活动的实践探究,逐步发展数感
 

学习数学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这就需要让学生多经历有关数的探究实践活动,从而逐步积累数感的经验。如,让学生参与调查:你所在的班级、学校有多少人?你的家到学校大约有多远?班级教室面积有多大?你所在的村子有多少人口?全村有多少辆机动车等。这些活动,学生都乐于参与,每次活动都是对数的亲近和体验,从而让学生的数感得以进一步发展。
 

数学建立数感教学一

创设导入情景 ,类比中提升学生数感
 

我在讲《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一节时,认识到此节课一开始不容易让学生理解,于是我从我们身边入手,设置了二个导入:我们班有40位同学,现在老师给学生们定制校服,上衣30元,裤子20元,请同学们计算一下我们班一共需要多少钱?让学生发散思维,用多种方法解决。果然不出我的意料,一部分同学是这样做的:先算出40个学生的上衣,再算出40个学生的裤子,最后在加起来,即列式为:30×40+20×40;另一部分学生是这样计算的:先把一个学生的一身校服多少钱算出来,然后再把40个学生的所需多少钱算出来,即列式为:(30+20)×40。
 

我让学生们计算一下看最后结果是否一样,于是得出:30×40+20×40 =(30+20)×40。另一个导入我把它当成了此时的练习,我们班有40套桌凳,桌子80元,凳子50元,让学生分组用上面2种方法计算,再次验证了结果的一样。最后得出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公式:(a+b)×c=ab+ac。 我有此体会,我们只要从身边,生活经验入手,善于挖掘生活中的素材,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生活中充满了数学。学生就会很容易理解和接受,从而加深对“数的意义”的理解。
 

亲临课堂周围,观察中提升学生数感
 

我在执教三年级下册《面积单位》一课时,让学生了解三类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上课伊始,我先让学生先观察我们教室,并让他们说一说都看见了什么?学生们当然不知道我的用意,在我们认识完这些面积单位后,关键是让学生对这些面积单位有直观大小。于是我让学生在教室内找哪些物品可以代表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和1平方米的概念。同学们顿时欢呼雀跃,纷纷举手抢答。像电源开关里面的按钮,风扇开关中的旋转钮,黑板上横幅中一个字的笔画的一点,还有同学们手中的小橡皮等大约都是1平方厘米。
 

像开关的面积,风扇开关的面积,黑板上横幅奋斗的奋下面的“田”字,墙上的插座的大小,还有教室墙上炉眼的大小面积大约都是1平方分米。像2张书桌的桌面拼接起来,教室门口上的玻璃,还有班班通的侧面大约都是1平方米。后来我又拓展到下一节课让学生在校园内观察1公顷,1平方千米这两个面积单位。此时我体会到我们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空间,帮助他们在观察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中把握数的大小顺序等相对关系,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使学生感受无处不在,数就在自己身边,从而培养学生的数感。
 

数学建立数感教学二

,

学霸君1对1-智能测评+个性化提升,学霸君严选全国好老师1对1辅导,先学习满意再付费!学霸君在线1对1,大数据精准测评+智能场景辅导!智能场景家长实时监督

 年级:初中/高中/小学/中考/高考

 科目:数学/物理/化学/英语/语文

 中小学在线辅导,全程陪伴式学习

 

,

在快速计算中,熏陶数感
 

数感是一种对数字、数符、数量的直觉,也是一种数学思维的直接反映。良好数感指的是感觉器官对数字、数符、数量有准确的认识。青少年儿童与生俱来都对数感有先天性的认知。但是,处在6岁至12岁的小学生,特别是处于低年段的儿童,由于心智发育还未健全,感觉器官的敏锐性有待启动,注意力不集中,没有系统的训练,对数的感觉还未被激活。因此,在一二年级的教学中,要特别注意数感的培养,通过快速计算训练,有计划、反复强化学生对数的接触,令他们的感觉器官与数符反复摩擦,反复刺激,提升对数字、符号、运算的兴奋度,让大脑刻下数学的烙印。 首先是加强口算,强化记忆。在低年段的教学中,把口算教学放在重要地位,引导学生熟记50以内的加减法,背诵九九口诀,记住100以内整十乘除。坚持每天课前十道口算题的训练,能口算100以内两位数的加、减、乘、除。通过持续、反复快速的口算训练,不断刺激学生大脑中的数学智能感应区域,激发脑细胞中的数学神经活力。
 

其次是训练估算,简化速算,提高直接对数的判断力。用估算训练数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估算是简约速算,也是一直觉思维活动,数感强弱直接影响估算能力。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把估算作为一种计算技能来训练, 还要将其作为数感培养的一种有效方式。如可以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按照由简到繁、由浅到难的规律,编制一位、两位的乘除法估算,接近整十、整百的乘除法的估算,化尾或去尾为整的乘除估算训练。如:22÷7,40÷13,100÷19 ,100÷21 29×13 ,21×13。 最后是培养快速验算。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验算习惯,不管是表内乘除法、两位数的计算、文字题和应用题计算,都要求学生进行验算。快速的逆向计算,有利于学生反向数符与数学思维活动的培养,提高学生对数的认识。

在规范书写中,强化数感
 

数感是数学文化的一个重要成分。培养数感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数学知识和数学实践能力,也能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俗话说:见字如见人。不规范的书写直接影响学生计算的准确度和心情。字符和数符的美观、整洁有利于学生对数与数量的多次认知。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写好一字一数一符号,按照规范格式书写。 规范书写数符和字符。坚持写好规范字,通过示范、临贴等,提高学生写字水平,避免对橡皮擦、涂改液的依赖,保持作业本、卷面清洁。数感是一种感觉,第一印象来源于有形的数符和字符,因为整洁、美观的书写让人有一种美的感觉,愉悦的感受。规范书写,整洁作业,必须从起始年级开始开展系统训练。因为书写过程不仅是感觉神经训练的过程,更是数学精神、数学文字、数学逻辑学习的过程。通过近两年的规范书写,分层训练,学生有效地提高了书写水平。
 

以评促写,以议促写。良好的书写习惯,必须在中低年级养成。在一年级数学中,从一竖一横写起,从一字一数练起。我用田字格作为模块,教会学生定位,学会观察数字形状、数符的结构;学会感受笔画的位置感。让学生坚持每天20分钟的写字写数训练。在书写计算过程,要求学生使用尺子,做到底部对齐,顶部不冒尖,让每一行字体都平直,让每一列字整齐。平时的练习中,不断对学生的作业、练习题等书写内容进行比一比、评一评、议一议,定期展示书写出色的作业,通过鼓励和表彰,让学生加深对写好规范字的认识。对个别书写有障碍的学生进行辅导,逐步让学生树立写好规范字的意识和习惯。书面语言是思维活动的具体形式。有条理、整洁、规范的书写,有利于培养科学、条理的思维方法。而思维语言主要是通过文字的表述,形成对数量的认知来提高对数学的感知能力。
 

数学建立数感教学三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数学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作为公民素养之一的数学素养,不只是用计算能力的高低和解决书本问题能力的大小来衡量的。学生学会数学地思考问题,用数学的方法理解和解释实际问题,能从现实的情境中看出数学问题。这是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而小学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数感,目的就在于使学生学会数学地思考,学会用数学的方法理解和解释现实问题。所以数感的建立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例如:一名初中毕业生,学习了那么多的数学知识,但不会估计一个教室大约有多大。不能在需要的时候用数学的方式解释某些现象,这能说学生的数学素养高吗?同时,数感的建立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需要。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和体验现实问题。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用不同的方式思考和解决问题,这无疑会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数感的培养有助于学生数学地理解和解释现实问题。数学是人们认识社会、认识自然和日常生活的工具。培养学生的数感就是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和理解现实问题。有意识地将现实问题与数量关系建立起联系。如:一个餐馆一天约有200人就餐,如果这些人都用一次性筷子。估计一下一年要用多少双这样的筷子?这大约需要多少棵普通的树?又如:一个人如果在刷牙时不关水龙头,那么刷一次牙要浪费7杯水,请你估计一下全校的同学一天会浪费多少水?对这些问题的理解也就是一个“数学化”的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学会数学地理解和认识事物。
 

数感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重要的是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去探索、去发现。解决一个问题可能需要一种以上策略,不只是简单地套用公式解固定的模式化的问题,从一个复杂的情境中提出问题,找出数学模型,就需要具备一定的数感,如,寻找身份证号码的编号规律。进而可以判断身份证号码的一般信息:出生年月、性别、省份等。
 

数感的培养有利于数学的大众化进程,大多数学生将来不会成为数学家或数学工作者,但每一名学生都应建立一定的数感,这对他们将来的生活和工作都是有价值的。
 

以上就是
小编为您整理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建立数感的全部内容,更多精彩请进入
栏目查看。


学霸君是专注于中小学生在线一对一辅导、人工智能、拍照搜题的学习平台。旗下学霸君1对1严选全国好老师,为学员量身定制个性化学习方案,辅导包含高中初中小学全科目。学习新场景+智能大数据分析,让中小学生更方便找到适合自己的好老师,学习更高效。

  • 【全国好老师】严选全国好老师

    高学历高能力老师执教,各地经验教师,专业扎实,严控教学质量;

  • 学霸君1对1】中小学在线1对1辅导

    24h轻松上课,打破时间地域限制,针对性教学,孩子学习更专注;

  • 学习新场景】智能教学模式+大数据分析

    1对1个性化学习方案量身定制,课堂随时旁听,全面了解学习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