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小学数学概念教学_学习
如何看待 小学 数学概念教学
如何看待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的思维具有具体形象的特点,而数学概念一般都具有抽象性的特点。所以教师要改革传统的教师中心论,让学生消极被动接受的“灌输式”概念教学方式,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数学教学方法。
数学概念的含义
数学概念是构成数学知识体系的基础,如果把数学知识体系比作人体的话,那么数学概念好比人体的细胞。没有细胞,人体也就不存在了;没有数学概念,也就无法构成数学知识体系。理解数学概念是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条件。加强数学基础知识教学,首先必须讲清楚数学概念,正确的数学思维也要依靠建立起来的准确的数学概念。因此,概念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充分认识数学概念教学的重要性
部分教师对概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概念教学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存在着“重算轻理”的倾向,特别是低年级更为突出。这些教师只满足于学生算得正确,而不在概念教学上下工夫。对概念教学仅仅是口头上讲解一遍,草草了事,一带而过。低年级时,由于数目小,题目简单,大部分学生尚能应付,但小部分思维慢、理解能力差的学生就办不到了。随着年级的上升,知识的加深,到了中、高年级,学生由于许多基本概念模糊不清,导致问题成堆。而对于那些低年级就没弄明白的学生,问题就更多了。慢慢地这些学生就变成了所谓的“差生”。 因此,我们应该从一年级开始就重视数学概念的启蒙教学,把百以内数的概念、四则运算的概念、反映数量关系的基本概念搞清楚,这是非常关键的一步。
概念教学要充分利用直观形式
小学生数学概念的形成,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先从直接感知物体或者借助模型直观开始,经过抽象概括、形成初步的概念,再通过概念的应用,进一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低年级学生主要是依靠直接感知或者是通过实际操作形成概念。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直观教具的应用和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例如:一年级数学一开始就教学10以内的认数,我们可借助实物直观、数物件、学具拼摆等,还可以设计、制作投影课件等来帮助学生认识数,理解数的概念。这样可以丰富学生的表象,还可以通过生动的言语描述或言语与实物、模象相结合唤起表象。
数学概念教学一
恰当地引入概念
引入概念是概念教学的第一步,引入是否恰当,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理解和掌握概念。如在教学“直线”这个概念时,教师可采用直观引入,将一根绳子拉紧成一条直线,让学生直观获得“直”的特征,然后将拉紧绳子的两手不断地向两端移动,让学生通过感知获得直线是“无限”的这一特征,通过直观演示,使学生领悟到“直线”这一概念的本质属性。在讲“平均分”这个概念时,让学生把6个苹果分成2份,试试有几种分法。第一种是:一份1个,一份5个;第二种是:一份2个,一份4个;第三种是:一份3个,另一份也是3个,两份同样多。于是得出结论:把6个苹果分成2份,每份一样多的分法,叫做平均分。对这些直接感知的事物,教师应通过实际引入利用直线抽象的方法进行概念教学。
在讲循环小数时,教师可通过计算引入概念。先让学生计算10÷3、70÷33,在计算过程中,学生感到这两个除法算式除不尽,可以无限地除下去,同时小数部分是重复出现的,这时学生对循环小数的特征会有感性认识,再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特征,首先认识循环小数的数位是无限的,用省略号“……”表示无限的意思。其次认识循环小数的特点是:“小数部分是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这样对这些需要运算推理的概念利用逻辑抽象的方法进行概念教学,从计算引入概念,能激发学生探求新问题的欲望,且过渡自然。通过计算,学生能认识无限循环小数的特征,正确地掌握概念。
充分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形成概念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改进数学概念教学,强调通过实际情景使学生体念、感受和理解。”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概念引入后,在学生头脑中并未形成概念,在概念引入阶段,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是初步的、肤浅的,或者是不够完整的。因此,一旦引出概念,就必须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弄清概念的来龙去脉及它们之间的区别。对概念的表达形式,教师还要在实际情景中,引导学生通过逐字逐句的分析、比较,防止相似概念的混淆,使学生在头脑里形成概念。如在讲梯形这一概念的时候,引入概念后,学生对梯形有了一定的认识,但不能只让学生认识标准位置的梯形,这样容易造成思维定势,对学生形成正确概念带来消极影响,于是,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出示一组图形(如图1)。
有的学生误认为只有水平方向或铅垂方向的线段平行时才是梯形。教师可以再出示一组图形(如图2)。这样就能突出“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这一本质属性,排除两角是否相等、平行的两边哪条长、四个内角有无直角等非本质属性的干扰,使学生获得清晰的梯形概念。
数学概念教学二
利用直观教具,促进学生对概念的感知
,
学霸君1对1-智能测评+个性化提升,学霸君严选全国好老师1对1辅导,先学习满意再付费!学霸君在线1对1,大数据精准测评+智能场景辅导!智能场景家长实时监督
■ 年级:初中/高中/小学/中考/高考
■ 科目:数学/物理/化学/英语/语文
■ 中小学在线辅导,全程陪伴式学习
,
数学概念比较抽象,从小学生的认知特点看,他们对直观具体的感性知识比较容易接受,而对抽象的理性知识理解较难,所以,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应多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感性材料,以此做为学生形成概念的基础。所以,教师要在教学中多为学生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能表现概念本质特征的具体实例。然后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使学生通过对实物、教具或模型的认知,形成鲜明、具体的表现。有助于学生的思维向抽象概念过渡,在充分感知形成表象支柱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综合、抽象与概念等思维活动,帮助学生建立正确清晰的概念。当然,提供的感性材料越充分,学生形成的表象越鲜明,也就越容易抽象概括出概念的本质属性。
例如:为了让学生初步了解正方形、长方形的基本特征,教学时可分别拿出正方形、长方形的教具(纸张),让学生来比较。教师可以在学生操作中引导学生认识观察:“它们四个角都是什么角?”“它们的四条边怎样呢?”从而得出这样的结论:“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都相等。”“长方形四个角都是直角,而且对边相等。”这样学生就对正方形、长方形有了感性的认知。 在教学“长方形的认知”,教师可以先出示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长方体实物,如:课本、砖、长方体模具等。先让学生感知,使他们对什么样的物体是长方体获得初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从实物过渡到几何图形,并结合对实物的观察,让学生概念出:长方体都有六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或有时相对的两个面是正方形,而且对应的面面积相等,有12条棱(相对的四条棱长相等),有8个顶点等特征。这样学生对长方体的认识就由形象到抽象,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形成鲜明,准确的概念。
沟通概念间联系,加深概念的理解
当概念初步形成之后,为了促进学生对新概念的理解。教师要帮助学生找出概念的内在联系和本质属性,教学中还必须采用变式和比较。变式能使学生理解概念的本质属性,变模糊为清晰,变抽象为具体。比较可使学生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把握知识的本质,揭示事物的内在规律,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教学中,还可不断变换各种直观教材或实例的呈现形式。使学生理解概念的本质属性,变模糊为清晰,抽象为具体,让学生形成准确的概念。例如:在讲“比的基本性质”时,可设计如下的变式题,逐步巩固得出比的基本性质的概念。
数学概念教学三
从具体到抽象,揭示概念的本质
在教学中既要注意适应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也要注意培养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在概念教学中,要善于为学生创造条件,引导他们通过观察、思考、探求概念的含义,沿着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过程去掌握概念。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如:在教学乘法交换律的同时,一般让学生先解答这样的习题:一种铅笔,每盒10支,每支0.5元,买3盒铅笔需要多少元?学生在解答中发现,这样的题可有两种方法解答。一种是先求出每盒的总价,再求出3盒的总价。那列式为:(0.5×10)×3=15(元)。另一种是先算出一共有几支铅笔,再求出3盒多少元。那么列式是:0.5×(10×3)=15(元)。这样借助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把抽象的问题变得具体。
又如:在学习体积的概念时,教师可以通过将两个不同大小的石头扔到同样的圆柱水杯中,然后观察两个水杯中水的高度来体现石头体积的大小。这样将抽象的体积概念就转变为了具体的水的高度,对于尚未形成抽象思维方式的小学生来说就更容易掌握。
直观形象地引入概念
数学概念比较抽象,而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小学生,由于年龄、知识和生活的局限,其思维处在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认识一个事物、理解一个数学道理,主要是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因此,教师在数学概念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到细心、耐心,尽量从学生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事物开始引入。这样,学生学起来就有兴趣,思考的积极性就会高。如:在教学比较大小时,“2和3”的大小,可以把“2颗糖”和“3颗糖”放在学生面前,让学生选择,当学生选择3颗糖时,可以问为什么会选择“3”,这样让他们在实际生活中真正体会到比较大小的概念。
又如:在引入平行四边形的概念时,先出示两组不同长度的四根小木棒,教师进行演示,让学生观察后,然后把这四根小棒钉成一个长方形。又让学生观察这个长方形,然后教师再进行演示,把它向其中一头拉斜,让学生观察教师演示后的形状,引导学生说说这时的长方形变形后有什么特点。这时学生可以说出:两组对边的木条长度相等,但四个角又不是直角,这样就在小学生思维中形成了平行四边形的概念。
以上就是
小编为您整理如何看待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全部内容,更多精彩请进入
栏目查看。
学霸君是专注于中小学生在线一对一辅导、人工智能、拍照搜题的学习平台。旗下学霸君1对1严选全国好老师,为学员量身定制个性化学习方案,辅导包含高中、初中、小学全科目。学习新场景+智能大数据分析,让中小学生更方便找到适合自己的好老师,学习更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