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教好小学数学差生_学习
如何教好 小学 数学差生
如何教好小学数学差生?小学数学课堂不再是封闭的知识集中训练营,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特别是小学数学对提高人的整体素质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数学教学方法和相关方法。
(1)激发兴趣,创设情境,让学生享受学习之乐
差生往往有一个坏习惯,比如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爱交头接耳开小会,有时为了应付老师的作业,课后东抄西抄。教师应该充分重视这些弱点,不是压制“交头接耳、不让说”,而是尽量创造条件让他们说,让学生讨论。通过巧妙地提问激起学生思考、讨论的兴趣;创设情境,引出知识的讲授,或作为各种能力训练之先导。在数学学习中,让学生既是演员、导演,又是观众,有时还是评论家,使他们乐在其中。
(2)铺设台阶,引导探索,让学生享受攀登之乐
教学中适当地分解知识难点,合理划分课堂教学层次,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由低向高一步步攀登,让学生尝到探索之乐、成功之乐。如教师在指导学生做课堂练习时,首先建立起使每个学生在解题中都有把握获得成功的条件,即给他们一些铺垫性的容易解出来的问题。然后预先告诉学生,将要给他们一些难题,而实际上还是他们力所能及的题,事后,当学生对自己的能力和信心有所增强,从成功中得到了喜悦,从而产生了再想解题的愿望后,教师再给他们一些稍有难度的题,有时可给适当铺垫,使大部分学生再次成功,这种做法对增强学生自信心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3)抓好测试,善于训练,让学生享受成功之乐
学生对学习成绩是很敏感的,分数对情绪的刺激是很大的。特别是差生,他们因各种原因每次考试成绩普遍低,心理上受到的打击较深,为此,我对训练和测试大胆进行改革。训练时,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需要、动机、性格和学习的基础等诸方面因素,将学生分为A、B、C、D四个程度组;A组独立练习,B组指导练习,C组讨论练习,D组扶着练习,并辅以激励的评价方法,让学生体验成功之乐。测试时,分别提出不同的要求,分类要求,分类评价,发挥测试的反馈功能作用。
帮助差生提高数学成绩
尊重个体差异,加强实践操作
动手操作活动是一种主动学习活动,它具有具体形象,易于促进兴趣,便于建立表象,有利于理解知识等特点。它需要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并需要学生独立、自觉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总之,就是使学生在愉快的操作活动中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既发展学生的思维,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一节时,为了让学生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更为深刻,我让学生四人成一小组,每人画一个三角形(任意三角形),然后,各人拿出量角器来测量自己画的三角形三个内角之和是多少,把测量的结果记录下来进行比较,大家会发现,测量的结果都是180度。接着,我又让学生撕一撕:把剪好的三角形纸片的三个角分别撕下来,拼在一块,大家会发现三个角都组成了一个平角,还是180度。此时,大家都对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已确信无疑了。教学实践证明,让学生动手操作参与教学,比看教师拼、摆,听教师讲解获得的知识牢固得多,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发展学生的数学潜能。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差生对抽象的东西比较难于理解,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能把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达到声形并茂的特点,带给学生良好的多种感官刺激,激发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获得内心的喜悦和享受。
另外,让差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差生要优先提问、优先辅导、优先检查评价。教师要做到“眼中无差生,心中有差生”。肯定差生的点滴成绩,爱护他们的自尊,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要及时发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一有进步及时给予表扬,让差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提高他们的自我认识能力,树立成功意识,提高他们在同学中的地位。
激发差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
学霸君1对1-智能测评+个性化提升,学霸君严选全国好老师1对1辅导,先学习满意再付费!学霸君在线1对1,大数据精准测评+智能场景辅导!智能场景家长实时监督
■ 年级:初中/高中/小学/中考/高考
■ 科目:数学/物理/化学/英语/语文
■ 中小学在线辅导,全程陪伴式学习
,
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法宝性”情境。在新知识教学之初,创设情境,能有效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在五年级“数的乘除”这一单元,在教“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向学生介绍说: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只看数的个位,哪能被3整除的数也看个位行吗?然后验证发现,3的倍数的个位数各种情况都有,显然不能再用看个位的方法来判断,再告诉学生老师有一个判断的“法宝”,随便哪位同学站起来说一个任意数也能迅速判断出能否被3整除,可请同学说出大一点的数考考老师,看是否有效。老师这么一说,同学争先恐后出题考老师,老师立即报出答案,并请同学加于检验,结果准确无误,这时教师再把话锋一转,进入新课,同学们一定会兴趣盎然地进入新知的学习。因为大家都想得到这一“法宝”。
“竞争性”情境。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的求知与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我们既然处在一个大的竞争环境中,不妨也在我们的小课堂中设置一个竞争的情境,教师在课堂上引入竞争机制,教学中做到“低起点,突重点,散难点,重过程,慢半拍,多鼓励”。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机会,促进所有学生比、学、赶、超。例如,在一次数学教研活动中,一位教师就根据教学内容并针对小学生心理特点设计了这样一种情境。讲授“8的认识”,在做课堂练习时,教师拿出两组0至8的数字卡片,指定一名男生和一名女生各代表男队,女队进行比赛。
动手实践让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根据费赖登塔尔的观点,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精神。小学生年龄小,抽象思维能力弱,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和创造各种图形或物体,调动各种感观参与实践,同时教给学生操作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测量、拼摆、画图、实验等操作实践,激发思维去思考,从中自我发现数学知识,掌握数学知识。让学生动手实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三角形的认识”是一节比较枯燥的概念课,我让学生用彩色塑料条围成三角形,并投影到银幕上。通过观察,学生很快发现图1和图2是用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图3虽用了三条线段,但首尾不相交,所以不是三角形。定义从直观的观察之中升华出来了:“用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加强操作活动,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不仅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顺应他们好奇、好动的特点,而且能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帮助他们学习数学知识,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
引导差生学好数学
让学生读一读,说一说,理解教学内容
读题是审题的前提和基础,通过读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在教学中我注重让学生把题目读流利,然后说一说有哪些有用的条件和问题,连贯的说一说,这样可帮助学生建立解决一种问题的模型,理解其中的数量关系。在读题时让学生找出关键句子和词。如在解决:“4个小朋友做了11个黄风车,做的红风车的个数比黄风车的3倍少4个,做了多少个红风车?”我让学生在读流利后划出关键句子“做的红风车的个数比黄风车的3倍少4个”让学生理解“做的红风车就是比11的3倍少4个”这样学生列式解答就轻松了。当然审题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持之以恒地进行训练。
在学生动手操作的基础上,学会数学知识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比较抽象,概括。而低年级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要解决这一矛盾,可利用数学知识的原形,把抽象的知识化为看得见,讲得清的现象,让学生参与操作,动手动脑,弄清数学知识的道理和结构,化难学为易学。笔者在教学“认识时、分”时,充分让学生动手“拨一拨”:(1)分针从12走到7走了多长时间?(2)时针从12走到7走了多长时间?拨完之后要说一说为什么?在课后要让学生及时复习并说一说。这样学生就能熟练掌握时针走一大格是一小时,分针走一大格是5分钟。为后面学习几时几分夯实了基础。
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去掌握知识
有的人认为数学就是做做题目,题目做多了自然就会了,但是对低年级学生来说,首先要理解其次才是练习。其实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曾经指出:“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在教授“认识毫米和分米”时,知道1毫米和1分米有多长,单凭听讲接受是不够的,先让学生看直尺感知1个单位有多长,用手势比划1分米和1毫米,联系生活中的物体进行比较、分析感性认识丰富学生的经验。
以上就是
小编为您整理如何教好小学数学差生的全部内容,更多精彩请进入
栏目查看。
学霸君是专注于中小学生在线一对一辅导、人工智能、拍照搜题的学习平台。旗下学霸君1对1严选全国好老师,为学员量身定制个性化学习方案,辅导包含高中、初中、小学全科目。学习新场景+智能大数据分析,让中小学生更方便找到适合自己的好老师,学习更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