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怎样活跃气氛_学习
数学课堂怎样活跃气氛
数学课堂怎样活跃气氛?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也是如此,要想有活跃的教学气氛,良好的导入必不可少。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与数学有关的方法。
教学中创设情境
1.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在我国现阶段考试指挥棒的影响下,经常会出现“考试的天才,生活的蠢材”,这是由于我国应试强烈,使教育内容与生活严重脱轨。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考试数学成绩接近满分,到了菜市场却连应该付多少钱都不知道,这何尝不是我们教育者的悲哀?在悲哀过后,我们也应该反思,最主要的原因无非就是学生在学校缺少与生活相关联的情境,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努力多结合一些真实的生活情景,例如采购、盈亏类的问题,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正确得出结果为辅,努力让学生成为“考试的天才,生活的精英”。
2.与动画故事相结合
小学生正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向抽象运算阶段的转化,即从通过看见实物才能进行运算到后来直接根据数字就能运算。实现这一转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通过给学生看动画和讲故事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动画故事生动形象,引人入胜,学生在看动画和听故事的过程中可以学到生活技能,也能够更好地理解题目含义,最重要的是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后及时巩固
1.分组游戏
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学生喜欢在课堂上分组做游戏,如果能成功地将游戏与教学相结合,那么课堂效率一定会事半功倍。例如,教师在讲授“数的分解”时,可以讲授一种分解方法,其他的则由不同小组的学生讨论出来,比一比哪组找得又快又准。这时学生的积极性会充分激发,为了赢得第一名争先讨论,如果回答正确他们的自信心又会得到大幅度提高,同时也会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时教学目标也很轻松地完成了。
2.动手实践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而小学数学恰恰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可以自己拿出身边的物体实践,例如比较同一面积的球和正方体哪个体积更大;教师也可以在课上为学生提供实践条件,例如拿一个正方体,师生共同探讨如何计算正方体的体积,如何才是最简单快捷的方法。通过动手实践,学生得到的知识就会更加印象深刻,这远比我国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要好得多。
课堂教学方法一
1设计导语,引“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生动、精彩的导入像一支“兴奋剂”,一开课就注入学生的心田,激发学生求知欲望,诱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讲“概率”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现在社会上彩票、摸奖游戏铺天盖地,举一例:有食品厂在食品袋中装有属相卡片,声称若消费者凑齐一整套,即可获得××大奖;再如:公园内的“套圈”游戏,等等,实际上,能获大奖或套住的物品价值超过套圈费的可能性很小,可到底小到何种程度,这都属于概率问题,我们学好了概率,不仅可以避免受骗,还可以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巧用概率促销售。这样的导语,可引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使学生精神饱满,思维活跃。
2利用多媒体,调“趣”
多媒体课件以图文并茂、画面活泼、色彩鲜艳、声音悦耳等特点吸引着学生的感官,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新鲜感,提供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如在讲授导数和牛顿—莱布尼兹公式时,播放微积分的发现过程和牛顿、莱布尼兹等数学家们的生平轶事;在讲授微分方程时,介绍微分方程在工程、军事中的作用。这不仅能开拓学生的知识面,使他们体会到数学的人文价值、科学价值和社会价值,体会到数学在人类社会进步中的巨大作用,而且使原本抽象的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活泼,从而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3鹦鹉学舌,成“趣”
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心理的兴奋与休息交替进行,形成有张有弛的心理节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鹦鹉学舌”是指引用一句名人名言,或人皆尽知的广告用语,或广为流传的歌曲中的一句唱词,如恰到好处,都能起到积极地作用。
如一次在讲一道求极限题时,学生兴趣盎然地听我讲了五种方法,在小结时,我故意读了一句广告语:“不求件件中君意,但愿人人有所得。”(学生都笑了)。还有一次,我对一道例题只做了一些提示性讲解,没有全讲,接着我套用了歌曲《潇洒走一回》里的一句歌词说:“留一半清醒留一半醉。”没有讲完的,大家回去自己思考。学生欣喜地一笑,这笑消除了疲劳,又一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
学霸君1对1-智能测评+个性化提升,学霸君严选全国好老师1对1辅导,先学习满意再付费!学霸君在线1对1,大数据精准测评+智能场景辅导!智能场景家长实时监督
■ 年级:初中/高中/小学/中考/高考
■ 科目:数学/物理/化学/英语/语文
■ 中小学在线辅导,全程陪伴式学习
,
课堂教学方法二
创设情境,活泼课堂
恰当创设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的创新意识就会孕育产生。首先,我们可以创设动画情境,依靠多媒体技术播放一些相关的动画片等等来启迪、开发学生的思维。再次,创设故事情境,或根据教材中的插图把一节课的教学内容编制成一个小故事,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带领他们进入故事情境中,激发小朋友们的学习兴趣。最后,可创设实践活动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例如在教学《东南西北》时,可把学生带到户外,让学生辨别学校、树木等方位。
实践操作,乐趣课堂
小学生好奇、好动,而数学知识本身是枯燥、抽象的,如能亲手发现新知,就能亲身感受学习的乐趣。例如笔者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碰巧是中秋节的前几天,上课时笔者特意给学生分小组,每小组八人,然后每小组放一块月饼,先给学生讲解我们中国人中秋尝月饼的意义,同时过渡到月饼的平均分法(一块月饼平均分成两份、四份、八份),学生在闻着月饼的芳香同时也想着老师的提问,怎么分?此时,让学生把自己准备的“圆形纸”拿出来,动手折一折,把它平均分成二份,(四份、八份)怎么折,这样,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加深对折纸过程的认识,也加深对平均分法的认识,了解部分与整体间的关系,理解分数的具体意义,更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从快乐的氛围中达到讲解分数的具体意义。
开展讨论,活跃课堂
口才对现在的学生非常重要。因此,在上课时适当安排一些讨论环节,为学生提供各抒己见、交流切磋、锻炼口才的机会,不仅能使学生对知识理解透彻,增加学习理论知识的兴趣,还可活跃课堂气氛。例如,在学分数乘法知识后,给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设计一个“买门票方案”,公园只售两种门票:个人票每张5元,10人一张的团体票每张30元,购买5张以上团体票者可优惠1/10。我们班有37人去公园游玩,按以上规定买票,你认为怎样买最合算?请学生分组讨论买门票的方案。这样的题目学生可能会想出多种方法,教师给予指导和肯定后,根据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算出:邀请13位其他游客参与我们来一起买票,我班只花30×5×9/10-3×13×9/10≈100(元),这样我们合算,他们13位游客也合算。
课堂教学方法三
有效地组织课前“热身活动”,让学生的手动起来
“热身活动”原本是一个体育名词,指在体育锻炼前做些简单的四肢运动,以便安全有效地进行后继的大运动量的锻炼。上课铃响后,学生进入课堂,虽然此时人已经进入了课堂,但是大脑的兴奋点仍然滞留在课前活动,或者说大脑的兴奋点由课前活动向课堂教学内容转移尚需要一个过渡过程,这也就是教育心理学常说的始动调节。约从5~10分钟始,课前活动的兴奋灶被抑制,课堂教学内容成为大脑兴奋的中心,到第20分钟左右时,该兴奋中心具有最良好的应激功能,此时条件反射最易形成,教学效果最好。“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个好的课前“热身活动”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从而为后继的学习铺平道路。
比如说在讲授二次函数的图像及其解析式时,学生们很容易混淆相关的概念,于是让学生自己制作小卡片,同桌一人画图像,另一人根据对方所画图像写上函数解析式或用语言描述图像特征,然后把卡片分小组集中、混合,在每节课组织课前“热身活动”时,都随机分发给学生,由图像找解析式,由解析式找图像,每次3~5分钟。如此反复巩固,学生在动手实践、合作的过程中熟悉了图像及其性质,可谓事半功倍。让学生在合作、实践中轻松愉悦地进入学习状态。
回归生活,让学生在应用中体验数学
实践表明寻找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实例,让数学从生活中走来,有目的地将数学问题提炼出来,再将数学知识回归生活,既能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用数学眼光看待周围的生活,增强学生生活中的数学意识,又有利于发掘每个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这无疑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积极性的“活力源泉”。
例如,学习“圆的认识”的知识后,可以组织学生对“车轮为什么是圆的”这一生活问题做深入讨论,引导学生用圆的知识来解释;学习了“圆柱、圆锥”这一单元后,可以引导学生计算沙堆、稻谷堆的体积和重量;学习了“百分数的意义”后,可以引导学生收集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百分数材料,并通过数据对比、分析,了解社会的变化和进步;学习了“统计图表”后,可以指导学生注意收集家中各种发票,了解收入和支出情况,经过加工整理,制作季度收支情况统计图,等等。在实际应用中,教师既要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用数学,又要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带来的愉悦与成功,逐步养成带着问题的眼光观察生活中的问题。
以上就是
小编为您整理数学课堂怎样活跃气氛的全部内容,更多精彩请进入
栏目查看。
学霸君是专注于中小学生在线一对一辅导、人工智能、拍照搜题的学习平台。旗下学霸君1对1严选全国好老师,为学员量身定制个性化学习方案,辅导包含高中、初中、小学全科目。学习新场景+智能大数据分析,让中小学生更方便找到适合自己的好老师,学习更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