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被家长吼的孩子,后果比想象中的严重!
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作为父母的我们,是不是因为孩子犯的错误而发脾气呢?对孩子发脾气这件事,相信绝大多数父母都经历过吧。你在这边声嘶力竭,孩子却在那里沉默不语,总是让人无奈有心疼,而这样的场面是不是似曾相识。
不知道你看过这个片段吗?演员小陶虹说,有一次出门前,女儿不小心打翻了牛奶,她脾气一上来,不分青红皂白就冲女儿吼道:“你怎么回事啊?”被她这么一吼,女儿当即就愣住了,不说话也不敢哭,而是哆嗦着呆望她,眼里充满了恐惧。小陶虹看到女儿的这个表情后,立马意识到自己错了。尽管孩子默不作声,但你从她的眼睛里却可以看到,一颗不安、疏离的种子正悄悄被种下。
所以,当女儿再次啪唧把牛奶摔到地上的时候,她没有批评,而是走过去抱住了手足无措的孩子。这时,沉默中的女儿有了安全感,哇地一声哭了出来。相较于孩子被吼完之后,大哭大闹、或反驳讲理,相信爸妈们更害怕的,是遇到一个打不哭骂不语,把情绪调成静音的孩子。
如果说,对爸妈来说,有一种无奈是“觉得对孩子不吼不行”;那么,相对应的还有一种绝望,就是“孩子被吼之后不说话,真不知道那个小东西心里在想什么”。那些被吼后,默默积攒负能量的孩子,才是最让人操心和担忧的。
那么,为什么有些孩子在被吼后,并没有哭闹、顶嘴,反而是咬牙抿嘴、沉默以对呢?值得父母注意的是,这是孩子心理受创的一种表现,其心理活动主要有以下几种:
1.出于恐惧,安全感缺失。不再信任父母,心中开始怀疑爸爸妈妈是不是不爱我了?
2.习以为常,破罐子破摔。虽满心不服,却懒得反驳,故意用这种不配合来气父母。
3.自尊心受挫,出现情感障碍。最严重是出现自卑和自闭倾向,害怕自己跟父母说什么都是错的。
的确,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吼孩子可以得到暂时的成效,解决掉眼前的一些小问题。但对于父母而言,吼叫或许只是1分钟的事情,对于孩子,其伤害却可能贯穿一生,特别是对于那种打不哭骂不语的孩子,其心理伤害更是难以估量。从心理学上来说,吼本身就是一种不好好说话的表现,属于语言暴力的一种,会对人造成严重的精神伤害,轻则造成孩子性格孤僻、不善交际、缺乏安全感、排斥与家人的亲密关系;严重的,更可能让孩子走上犯罪道路。
如果你觉得自己心情不好又要面对孩子“不乖”时,不妨试试这样做:
将自己的心理活动与孩子坦白:例如:“宝宝,你故意打碎了杯子,妈妈现在挺生气的。因为之后还要再花钱去买杯子,你的行为造成了家里额外的开销,所以妈妈认为你这样做是不对的。”等等,既能在叙述过程中平静下来,也是和孩子交流的一种方式。
试着将负面情绪健康宣泄:成人通常在发泄情绪以后会感觉好受一些。因此,当我们认识到自己有负面情绪时,可以用跑步、做家务等健康的方式发泄出来,等理智回来了,再考虑应该如何应对。
在心里默数30秒再开始讲话:如果自己的情绪尚未处理好就要解决孩子的问题,可以坦诚但尽量温和地告诉孩子“我现在心情不好,可能会骂你而让你很难过,我不想让这件事发生,所以我们一起安静10分钟。”
如果伤害已经形成,父母又应该如何做,才能事后补救呢?
放下身段,去安抚那个恐惧的孩子:虽然我们都告诉自己要做一个慈母慈父,奈何面对调皮的熊孩子,自己的暴脾气分分钟都会被点燃。一旦我们忍不住大声吼了孩子,请记得在情绪平复后,及时去抱抱你的孩子,告诉他:“妈妈生气是因为你做错了事情,虽然吼了你,但妈妈对你的爱一点也没减少。”
引导孩子表达情绪:情绪是有能量的,父母吼孩子,传递给孩子的是负能量,孩子受负能量投射,感到恐惧,用不说话来抗拒这种能量;但实际上,很多孩子没有消化负能量的能力,长期不说话,只会让负能量积郁在心里。所以如果控制不住吼了孩子,父母事后一定要心平气和地引导孩子说出来心中的真实想法,教孩子学会表达情绪、排解情绪。
接纳自己的不完美,也接受孩子的不完美:父母希望“子成龙、女成凤”,试图让孩子按照自己心中的那个完美的样子生活成长。一旦孩子的成长轨迹与想象总有偏离,父母就会暴跳如雷。面对孩子,就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努力理解他的所作所为,以他乐意接受的方式对他的成长进行引导。你必须把他当做一个“人”来平等对待,而不是当做一个“弱小的人”来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