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使数学课堂充满趣味_学习
怎样使数学课堂充满趣味
怎样使数学课堂充满趣味?要使课堂气氛活跃,焕发生机,就要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科学地设计学习活动,使学生不仅爱学、会学,而且学得积极主动,学得活泼,下面,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数学教学方法。
创设问题,让学生乐于提问题
针对小学生求知欲望强、好奇心强等心理特点,在新课导入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些新颖别致、妙趣横生的问题情境,能够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迫使学生想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创设问题情境能够让学生想问与乐问。
例如:在《年、月、日》的教学中,先通过故事情境导入:同学们,你们都知道大头儿子与小头爸爸的故事吧。今天老师再给同学们讲一个有关他们父子俩的故事:有一天,小头爸爸正在书房看书,忽然,大头儿子哭哭啼啼地跑进来,边泣边说:“爸爸,小明每年都过生日,可我今年都12岁了,你才给我过了3个生日,我也要每年过生日嘛。”小头爸爸听后哈哈大笑:“傻儿子,不是爸爸不给你过生日,而是因为你不是每年都有生日呀。”咦,同学们,你们知道怎么一回事吗?问题情境的设置目的是要促进思维,而《年、月、日》这部分知识比较通俗易懂,为了促进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我用讲故事的形式创设问题情境,把学生的学习情绪推向一个高潮,在学生的大脑中就会产生很多问题:为什么大头儿子12年才有三个生日?是不是这几年日历上没有这一天?这时学生就会形成想学乐学,同时伴随着的是猜想结果的产生与继续探究的强烈欲望。
开拓发散探索,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兴趣探索是对已有的知识进行的多向思考,从而提出新问题,探索新知识或发现多种解答的思维方式。它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基本途径。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引导学生进行大胆尝试,提出合理、新颖、独特的解答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如,我在教学“商店有白皮球24个和红皮球23个,卖出17个,还剩多少个球?”这道应用题时,学生在弄清题意之后,就纷纷列式计算:24+23=47(个),47-17=30(个)。按常理,这道应用题已经解答出来,但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我没急于小结。我问学生,还有没有不同的解法呢?教室顿时安静下来,学生个个都进入思考当中,抓住这个机会,我马上启发,引导他们从问题入手,进行讨论,看谁最聪明,能够想出另一种解答方法。学生积极讨论,过了一会儿,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问题中没有告诉我们是卖出哪一种球,我们可以想成他把白皮球先卖出去,所以就可以这样列式:24-17=7(个),7+23=30(个)。这位同学刚回答完,我来不及表扬他,同学们就争先恐后地回答:还可以想成他把红皮球先卖出去,所以列式是:23-17=6(个),6+24=30(个),就求出还剩多少个球。我马上给予表扬――你们真聪明!
组织数学课堂一
1.用数学本身的内在魅力唤起学习兴趣。布鲁纳说过:“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学生对所学材料本身具有内在的兴趣。”数学知识严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各种数学材料之间的有机联系,解决数学问题时思路的开阔和敏捷,数学思维的各种特殊而巧妙的形式……构成了数学这门学科的潜在吸引力。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把数学这种内在魅力显示出来,使学生看到一个“快乐的数学王国”,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2.给学生创造动手操作、亲身参与的机会,让他们在参与中体验成功。如,在教学“连加连减”一课时,笔者事先制作了一些头饰,请班里的九名学生戴着头饰表演天鹅飞来飞去的情景,全班学生立刻被眼前的情景所吸引,积极性也被充分调动起来,教学重点和难点也得到了突破。给学生创造动手操作、亲身参与的机会,不仅能扩大学生的视野,拓宽知识面,而且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浓厚。
3.组织数学游戏、竞赛抢答等活动,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组织竞赛,以竞赛中的名次和胜负为诱因,可以刺激学生自我提高的需求,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可以采用同他人竞赛与自我竞赛相结合的形式,使优等生和学困生都能在竞赛的过程中得到进步,有所提高。例如,在教学“10以内加减法”、“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复习整理课时,笔者采用了小组竞赛的方式,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竞赛分为三部分:口算、我当小考官和抢答思考题。每一项均为全班参与,并从各组选出不同人次进行评判记入该组成绩。由于学生的集体荣誉感都很强,以比赛的形式上复习课,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
组织数学课堂二
为公式定理“套上”生活的道理
数学的公式定理看起来容易感到枯燥无味。但只要有心,也能变得很有趣。如在讲解不等式的性质中,对练习中出现这道题: 一个数怎么越减越大呢?学生很容易想到左边减去的是一个负数。此时我是这样解读的,这是因为一个人将自己的缺点或坏习惯改掉后,所以越变越好了。
又如,在讲概率问题时,我用数学中的概率知识给学生解读日常生活中人们常说的一句俗语“十赌九输”,以及批判有的人总是有一夜暴富的梦想,而用数学知识解读就是数学所说的小概率事件,从而指出,人最终是需要通过自己的双手才能创造属于自己的财富。这样学生对公式定理的学习会比较深刻,既能牢固记忆相关知识,又学到了生活的道理,最终实现在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目的。
,
学霸君1对1-智能测评+个性化提升,学霸君严选全国好老师1对1辅导,先学习满意再付费!学霸君在线1对1,大数据精准测评+智能场景辅导!智能场景家长实时监督
■ 年级:初中/高中/小学/中考/高考
■ 科目:数学/物理/化学/英语/语文
■ 中小学在线辅导,全程陪伴式学习
,
展现数学老师的文化功底,以达到德育的目的
如我们数学组屈老师,不仅一手好字让学生佩服,而且在总结数学的知识点时,总是以一首首自创诗让学生为他、为数学而疯狂。下面几句就是从屈老师数学诗集中摘录的,在解决三角形问题时,他的诗词是“五心五定理,五形五面积”,在解决解析几何问题时他的诗词是:“找点找斜找截距,找圆找心找半径,找a找b找中心,找口找P找顶点”。又如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地区民族高级中学张老师在做“数学学习方法”的专题报告时有这样一个小结:“学习之道在于悟”,而对“悟”字的解读他用了“懂、会、熟、活”四个字层层递进说明学习数学的真谛。
因此,多用简洁易懂的语言道出数学学习的真谛,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点点滴滴,有机渗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以达到智育、德育的双重目的。
组织数学课堂三
引导探索,使学生享受攀登之乐。
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引导学生探索,使学生享受攀登之后成功的乐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应该体现在适当地分解知识的难点,合理地划分课堂教学的层次,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由低向高一步步攀登。在艰辛的探索攀登,才会有成功的乐趣。课堂教学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动手实践,使他们从中获得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使他们深刻地理解知识并有效地运用。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去动口数、动口说、动手摆、动脑想,从大量的感性认识中逐步抽象出数学概念,变枯燥被动为主动学习,从而达到激趣乐学。而且通过让学生具体实践,动手操作,能不断地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例如在讲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证明时,学生初学几何,引辅助线对学生来说是个很困难的问题。为此在课前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三角形,在课上让学生把其中三个角涂不同颜色,然后剪下来拼在一起,问学生有几种拼法,通过拼凑发现辅助线的四种引法并总结出最少要作一边的平行线。这样可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寻求解题规律,达到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
制造情境,使学生享受学习。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以亲切的态度来设置问题的情境,以期待的心情等待学生去思考面临的问题,以热情帮助的态度给予学生以点拨和启迪,以饱满的情绪去讲解新的科学知识,以关切信任的态度去聆听学生的回答,从而引起师生的共鸣,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使学生在新异的学习氛围中激起思考,讨论的兴趣,引出要讲授的知识,训练学生的各种能力。在讲“圆幂定理”时,有位教师是这样引入:同学们早就背诵王之涣的《登鹳鹊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其实这是诗人的浪漫和夸张。事实上,要看到千里之外的景色,再登上一层楼是办不到的,那么要登上多少层楼,才能看到千里之景呢?学习了这节课的知识之后,大家就能回答这个问题了。学生怀着好奇,听得格外仔细和急切。学过切割线定理之后,大家把地球的半径6378公里代入公式算出约需登上19公里高的一层楼,才能看到千里之外的景色。比珠穆朗玛峰的两倍还多呢?深感诗人想象之大胆,手法之浪漫。不少同学还主动出击,有的说:老师,我算出了登高一层楼(通常3米)所能看到的景距。那个说:我计算出登上泰山所能看到的景距。欢快中,学生已能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了。
以上就是
小编为您整理怎样使数学课堂充满趣味的全部内容,更多精彩请进入
栏目查看。
学霸君是专注于中小学生在线一对一辅导、人工智能、拍照搜题的学习平台。旗下学霸君1对1严选全国好老师,为学员量身定制个性化学习方案,辅导包含高中、初中、小学全科目。学习新场景+智能大数据分析,让中小学生更方便找到适合自己的好老师,学习更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