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增加数学课堂趣味性_学习
怎样增加数学课堂趣味性
怎样增加数学课堂趣味性?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如果对数学知识充满好奇心,就会主动探究学习。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把握时机,展示生动的画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数学知识中愉快地探索。 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数学有效的教学方法。
在几何画板中画图,能有效地树立学生严谨、科学的作图观,激发学生探索的乐趣。
我们在教学中不应该将知识生硬地填塞给学生,这会使学生产生厌烦。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学习完椭圆的第一定义后,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利用椭圆的定义,自己设计一种方法,在几何画板中画出椭圆。学生会思考如何运用学过的知识来画出椭圆,结果就出现了多种在几何画板中画椭圆的方法,学生也从中得到了探索的乐趣。
其中比较新颖的画法如图1:①先画一个圆,圆心定义为F,在圆内取一个点F,在圆上取一个点K;②连接KF,构造KF的中点,同时选取中点和线段KF构造垂线;③连接KF与KF的中垂线交于点P,在拖动K点时,P点是随之运动的;④选择K点,选择P点,在构造中选择构造P和K的轨迹。这样一个椭圆就完成了。这种画图方法考查了学生对椭圆第一定义的认识,还要动脑筋思考如何构造椭圆第一定义的方法。用几何画板画椭圆、双曲线这样的图形时,在数学教学上的优越性是十分明显的。
在几何画板中可构造“动态的几何图形”。
例如:已知外接圆圆心为O,AF为一直径,过O作AB,AC的平行线与过点B、C的切线分别交于点D、E,求证:D、E、F三点共线。
这个题目如果直接做,同学们会觉得比较困难,无从下手。但是,如果我们在几何画板中,根据题目要求作出图形后,如图2,在几何画板的界面中拖动A点,发现D、E、F三点共线,同样拖动B点或C点,D、E、F三点还是共线的。在拖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D、E、F三点共线的原因,就是AF⊥DE,并且DE就是⊙O的切线,这样学生就有了证明的方向,这是在传统尺规作图中所不能展现的。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
引导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数学教学的主要内容集中在课堂教学上,如何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特点是每个教师应当特别注重的。课堂上教师要发掘学生的兴趣点,想方设法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和探究的热请,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知识的交融、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养和个性塑造为一体的课堂目标。
教师要努力探究教材。不“照着”教案讲课,即照着教案设计的流程讲课。教师的教案只是一个蓝本、只是一个参考,但这并不是说教案没有用。教案只是预设,而课堂上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教师必须根据现实的、多变的情况,灵活应用教案上的内容与程序,这一点就足以要求教师对教案的内容了如指掌。而这了如指掌的程度就靠教师努力钻研教材、吃透课本来实现。特别是新改版后的数学教材,很多内容不像以往的老教材那样在每个例题后面就是总结相关的内容。现在的教材必须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后由学生自己总结或教师引导来完成。当学生提出疑问,教师能根据自己的积累非常及时的给予回应,这对渴望知识的学生来说是非常有益的,也就要求教师必须博览群书,有丰厚的底蕴。
让学生在生活中找数学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因此,我们应该把学习数学与儿童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带领学生到生活中寻找数学,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教学“循环小数”时,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一段春夏秋冬的自然风光片,优美的画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从四季更替,周而复始的规律中,获得了对“循环”含义的初步认识。接着教师进一步启发:“像这样的事例,你们还能举出一些吗?”然后放手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数学知识。有的学生说:“每天早晨太阳从东方升起,傍晚从西边落下;第二天又从东方升起……周而复始。”有的学生说:“每年有十二个月,一月、二月……十二月,过了十二月又是一月、二月、三月……不断重复,无穷无尽。”“每个星期有七天,从星期一到星期日也是这样不断重复的。”在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的情境中,教师相机引入新知识的学习:“那么,数学中有没有‘循环’现象呢?请试算:1÷3=?70.7÷33=?”在计算和讨论中,学生掌握了循环小数的含义。这样尽可能创设一些有趣且贴近生活的事例,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型展现在课堂中,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促进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身边的各种现象,激起了他们从小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情感。
营造和谐的数学课堂教学氛围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快乐学习
1.进行实践操作,使数学课堂富有无穷乐趣。
,
学霸君1对1-智能测评+个性化提升,学霸君严选全国好老师1对1辅导,先学习满意再付费!学霸君在线1对1,大数据精准测评+智能场景辅导!智能场景家长实时监督
■ 年级:初中/高中/小学/中考/高考
■ 科目:数学/物理/化学/英语/语文
■ 中小学在线辅导,全程陪伴式学习
,
“听过会忘记,看过能记住,做过才理解”。小学生的思维,离不开形象和动作,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和方法。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让学生找找、量量、拼拼等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并通过实践操作使学生获取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例如,在教学推导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时,我复习完已经学过的知识后,让学生思考:“如果不数方格,怎样计算三角形的面积?能不能把三角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再计算面积呢?”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一拼,看看会出现什么关系。学生通过动手拼一拼,发现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三角形的底,高等于三角形的高。这样就一步步引导学生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了,并且学生在以后的计算中也不会漏掉除以2的步骤。所以教师要用实践的眼光来处理教材,力求把教学内容设计成个性化的活动,让学生快乐学习,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2.联系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享受数学的乐趣。
新课程倡导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要从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所以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应用于实际生活,让学生体验数学的价值。例如:在学习了“5的乘法口诀”后,教师可以问学生:刚才我们给获得红花的同学掌声表扬时,拍了几下手掌?(5下)如果我们拍3次掌,能拍几下?(15下)你能说说是怎么算的吗?(用的口诀:三五十五)
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让课堂充满快乐
1.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喜欢某一位老师,必然也喜欢这位老师上的课,形成老师越喜欢我,我越喜欢这位老师的课,越学越起劲的良性循环。所以教师要爱每一个学生,使自己成为学生都喜欢的老师。教师的每一个亲切的称呼、友好的眼神、期待的目光、关切的手势和充满爱意的微笑都可以无形中缩短师生情感上的距离。教师应倡导师生人格平等,应成为一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学生解决困难的学习伙伴。
2.让各类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学习过程中的克难致胜的喜悦是继续学习的强大动力。教师课堂结构的安排,问题的设计对上、中、下三类学生区别对待、分类指导,总的要求是知识点要全,难度要适中。例如在一次课堂小测验中,我给不同的学生设计了三份试卷,让学生有选择地完成,这样基础较差的学生选择了较简单的试卷,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提高了自信心;成绩较好的学生完成了较难的试卷,开阔了思维。我会意的微笑,恰如其分的称赞、鼓励,使每个学生都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
培养数学学习兴趣的建议
教学过程和谐化
1.民主。教育学家陶行之说过:“只有民主才能释放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发挥最高峰。”我在课堂教学中经常鼓励学生,运用鼓励的教学评语,让学生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这样使学生处于民主、平等、宽容的教学氛围中,确保他们拥有自己自由支配的空间和主动探索的心态,从而使他们产生创新的欲望,去勇于创新、善于创新。在教学中教师要营造和谐宽松的氛围,让教学过程成为培养创新品质过程。要创设民主的氛围,一要淡化教师的权威。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己思考,自主发现,不惟教师是从,勇于向教师提出不同见解。此外,教师在偶尔出错时要勇于向学生承认并改正。教师要培养学生“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理智感,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二要淡化书本权威。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标新立异、不惟书是从,使学生懂得任何书本知识都不可能穷尽真理。三要淡化强制性要求。教师要鼓励个性与独特,一题多解的情况在数学里经常会出现,要鼓励学生多元思维。教师要“宽容”探索中的错误和“越轨”,真正使课堂成为学生无拘无束、无所畏惧、敢想敢说、敢想敢做的“自由主地”,让学生喜欢数学。学生在讨论中、争辩中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2.和谐。心理学研究表明:在轻松、乐观、愉快的情绪下学习,学生能集中注意,思维敏捷而活跃。宽松、和谐的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知识,体验和理解数学知识,感受数学的魅力,从中能有所感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让“乐”贯穿始终,让学生在动手操作、情境游戏等活动中快快乐乐地说,轻轻松松地学,帮助他们从厌倦的情绪中解放出来,唤起他们主动参与的激情,让他们爱数学。数学的学习最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过程,有了一个完好的、出色的过程,结果自然就会好。
多媒体教学生动化
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师口授、学生听讲为主,这种教学方式有着不可避免的局限性,有时很难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课堂中去。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加情境感、生动性,可以增强学生的投入意识,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中,使学生以最简单的方法获得科学知识。[1]函数的基本思想是“数形结合”,它反映了实际世界中动与静、特殊与一般的关系及其转化的数学模式。在常规的数学教学中,这种数学思想主要是通过教师的语言和动作的引导来贯彻的,学生理解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使函数的基本思想方法在时空上得到连续、直观的表现,使数学的唯物辩证思想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
例如: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画出更多的、足以使学生确信“点可以转化为线”的事实的点;直线的平移可以使学生很快地理解“y=kx+b”中“b”的本质属性;运用动画技术,将表示解析式“y=ax2”的图形――抛物线进行平移、观察、分析、验证,最后导出解析式“y=ax2+k,y=(a+m)2与y=(a+m)2+k”,这种“逆向思维”,即由以前的解析式→抛物线转为由抛物线→解析式,能使学生对“数形结合”有了更深刻的体验。[3] 在教学中,教师恰到好处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充分发挥教学优势,能充分体现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展示新的教学思想,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以上就是
小编为您整理怎样增加数学课堂趣味性的全部内容,更多精彩请进入
栏目查看。
学霸君是专注于中小学生在线一对一辅导、人工智能、拍照搜题的学习平台。旗下学霸君1对1严选全国好老师,为学员量身定制个性化学习方案,辅导包含高中、初中、小学全科目。学习新场景+智能大数据分析,让中小学生更方便找到适合自己的好老师,学习更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