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可以学好数学_学习
怎样可以学好数学
怎样可以学好数学?究竟怎样引导学生学好数学,会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既教给学生知识,又培养和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素质?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数学的方法.
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大胆求异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儿童对身边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和幻想,他们爱提很多的问题,解释他们所看到的一切,而这些心理素质正是培养儿童创造力的魔棒。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同中求异、异中见同的能力和独特见解,进而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课堂教学要鼓励学生去大胆尝试,勇于求异,激发学生创新欲望。例如,在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中:出示下题“一根铁丝正好围成5分米的正方形,现在如果要改围成长8分米的长方形,宽是几分米?”学生一般能有以下两种以下两种答案:(5×4-8×2)÷2=2(分米),或5×4÷2-8=2(分米)。通过引导,鼓励求异,学生又想出新解法,5×2-8=2(分米),5-(8-5)=2(分米),并说明长方形的一条边与一条宽是原正方形的两条边。
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意义。
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养成用数学去解决一些生活、学习中的问题。如:学习了《1–5的认识》学生可以正确地找到自己的班级号,认识了家中的门牌号。学习了《几和第几》学生知道了自己这个星期的座位是第几排的第几位,体育课上从不同的方向来数自己是队中的第几位同学等。
还有些同学在学习了《1–9的加减法》后,可以帮助自己的爸爸妈妈计算简单的家务账,做一名小小管家。在学习了《分类》后,学生们会用分类中学到的方法整理自己的书包、文具、衣柜等。我们教师的工作不仅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因此,从这一点来看,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会体会到生活中的数学多么有趣,数学在生活中是多么的重要。
孩子怎样才能学好数学
鼓励学生踊跃参与实践、合作、交流
《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科学地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所有的数学知识的学习,都力求从学生实际出发,以他们熟悉的或感兴趣的问题引入学习主题,并展开数学探究。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还必须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学习数学的方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
如:在学习三位数加法时,计算102+129,教师先让学生估算,然后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而结果学生想出了多种方法:(1)100+100+2+29 (2)100+130+2-1 (3)102+130-1(4)102+128+1 (5)101+129+1(6)用竖式。又如,教学圆锥体的体积计算时,让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采用同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将圆柱体中的红色液体倒入圆锥体中,你们会发现什么?再将液体由圆锥体中倒入圆柱体中,又能发现什么?4人组成一个小组合作,进行实验、交流、讨论得出同底等高的圆柱本和圆锥体的体积存在着这样关系:圆柱体的体积=圆锥体的体积×3。由此得到了圆锥体的体积公式,学生在自己的实践中获是的知识更扎实、更容易理解、掌握。因此,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探索规律,突破难点,掌握知识,自主学习,培养了创新能力。
提供丰富的操作材料,鼓励学生大胆参于,培养合作意识
数学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可提供实际的操作材料,让学生动手去实践、去操作、去合作完成某一个问题,把抽象的数学概念转化为直观易接受的。从这得出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在新课程要求中,教师是一个组织者、建设者。例如:在《认识立体图形》一课中,采用了小组合作,每位同学把从家中带来的物品放在一起,然后,互相摸一摸、滚一滚、比一比、搭一搭、说一说,从而得出一些立体图形的特征,结束了那种只有教师讲学生看、听的课堂教学模式。
另外在《分类》一课中,教师给学生也提供了很多可操作的材料,在分类一课的分餐具中,教师则提前为学生准备了一些餐具图片,并引寻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时要注意的问题,在分的时候发生争执应该怎样处理、怎样合作,怎样分工等。老师对学生说:“请你们四个人一小组帮助米老鼠整理整理餐具吧,在整理的时候要先商量商量可以怎样分,然合每人按顺序整理一次,看谁的整理方法最好,最后小组长把你们小组内的分法都记下来,比一比哪小组的分法最多最好,行不行?”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们都热情的投入到操作活动中,每个人都有一份工作,一种使命感,有一种比、学、赶、超、帮的任务。小组合作不仅使学生都能参于到学习之中,还在无形中培养了团队精神。
怎样引导学生学好数学
以“引活”为手段,培养学生的一般思维。
以学生为主体的核心是以学生的“思维”为主体。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很好地把这个过程展现出来。让学生在我们展开的过程中去交流、探索和解决,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体验、感悟和内化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过程。
,
学霸君1对1-智能测评+个性化提升,学霸君严选全国好老师1对1辅导,先学习满意再付费!学霸君在线1对1,大数据精准测评+智能场景辅导!智能场景家长实时监督
■ 年级:初中/高中/小学/中考/高考
■ 科目:数学/物理/化学/英语/语文
■ 中小学在线辅导,全程陪伴式学习
,
例如:教学“带分数乘除法”时,先出示一组算式,学生练完后说出计算法则,再出示例题,引导学生观察并讨论(1)与过去学的分数乘法有什么不同?(2)能否化成形式计算?这样老师只在疑点上提出疑问,学生经过议论、思考,就能正确地掌握计算方法。又如教学例题时,让学生小组讨论:能化成的分数乘法计算吗?学生通过议论总结出带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通过这样的质疑、点拨,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启迪了学生的思维。
以“引活”为手段,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求异思维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思路去解决问题。它不拘泥于常规,追求事物新颖的设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大力提倡学生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别出心裁,勇于标新立异,寻找与众不同的途径和方法。
如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除用“做减法想加法”外,还允许鼓励学生用“破十法”或“凑十法”求差。如:12-5=?算法1、因为7+5=12所以12-5=7.算法2、12-5=2+(10-5)=7.这样教学,既使学生掌握了新知识,又发展了求异思维的能力。
学生如何学好数学的方法
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数学的信心对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问题,教师就应该将学生的生活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熟知并亲近现实的生活,让数学走进学生视野,让生活进入数学课堂,使数学教材变得具体、生动、直观,使学生感悟,发现数学的作用与意义,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使学生自己发现数学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认识自己所生活的环境与社会,学会“数学的思考”,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和理解数学,数学来自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在推进课程改革、落实课改精神的过程中我们数学教师要注重如何把数学教学生活化,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化抽象的数学为有趣、生动、易于理解的事物,让学生感受到其实数学的学习就是建立在日常的生活中,学习数学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
积极拓展学生思维
1.动手操作,启迪思维
小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主要表现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即使到了中高年级,逐步发展起来的抽象逻辑思维仍带有具体形象性。特别是学习一些抽象的要领时,学生难以理解,所以必须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这一概念教学时,我提出这样的问题:“谁能利用以前学过的知识找到三角形的内角和?”学生们边讨论、边摆弄各自的三角形纸片。有的把三角形每个内角的度数量出来,再把这三个内角度数相加;有的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分别剪下来,拼在一起,再用量角器来量一下总度数;有的个别思维较灵活并善于观察的学生甚至发现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拼在一起后形成一个平角。
2.激发思维,自主探究
激发学生思维,教师必须注意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当前,教师常常只重视教给学生“是什么”,而忽视告诉学生“为什么”,往往使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实践证明,知其所以然的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在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中牢固掌握知识,而且在了解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中学会思维方法,培养学生探索创造的思维能力。如在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时,可以这样设计:先让学生用面积的单位直接量面积,体验到这种做法太麻烦,以引起学生思考,寻找其他比较简便的方法。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自己测量计算,讨论探究,从而发现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边长有关系,找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式。这种探究过程,不仅向学生展示了认识的思维过程,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使学生较好地学会探究新知识的方法,促进学生“会学”。
以上就是
小编为您整理怎样可以学好数学的全部内容,更多精彩请进入
栏目查看。
学霸君是专注于中小学生在线一对一辅导、人工智能、拍照搜题的学习平台。旗下学霸君1对1严选全国好老师,为学员量身定制个性化学习方案,辅导包含高中、初中、小学全科目。学习新场景+智能大数据分析,让中小学生更方便找到适合自己的好老师,学习更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