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如何渗透环保教育_学习
数学教学如何渗透环保教育
数学教学如何渗透环保教育?在数学教学中有意识地加强环境教育,不仅可以对学生进行环境意识的渗透,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而且反过来也增加了数学教学的内涵,使两者互相促进,相得益彰。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数学教学的方法。
在数学课上加强动手能力的同时灌输环保教育。
学生对数的认识,数的计算,应用题、几何知识等都是通过对学具和教具的操作来形成表象,进行理解应用的。所以教师应多让学生动手操作,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也可以进行环保教育。《圆柱体和圆锥体》这一节中,我让学生阅读完书本后,每人动手做一个圆柱体和圆锥体。课堂上,通过这些模型,可以简明扼要地就把它们的侧面展开图、旋转图形、轴截面讲清楚。同时在讲解时可以提出下列的问题:
(1)路边的垃圾桶都是什么形状的?(圆柱体)
(2)为什么垃圾桶要做成圆柱体,而不做成圆锥体或正方体、长方体呢?
这个问题学生议论纷纷,有的学生虽然知道圆柱体相对于其他体来说容积最大,但不知道为什么。这时老师从数学、物理的角度向学生解释为什么圆柱体容积最大,然后老师加以引申,用圆柱体作垃圾桶,充分发挥资源的使用效率,而我们也要节省资源,如不浪费水电,不使用一次性饭盒、筷子,不使用纸巾和塑料袋,把垃圾分类,充分利用可回收资源。
充分挖掘数学教材内容,适时进行环境教育。
在中学数学教材中有大量的教育素材,老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注意充分发挥教材本身的环保教育功能,选择大量有说服力的数据、统计材料和数学史料,向学生进行爱护环境、节约能源的环保教育。在高中的解三角形时有这么一个例子:在山坡上种树,要求株距(相邻两树间的水平距离)是5.5米,测得斜坡的倾斜角为24°,求斜坡上相邻两树间的坡面距离是多少米?(精确到0.1米)
在教学这道例题前,可问学生为什么要种树?并向学生介绍近十几年来人们由于大量砍伐树木,造成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的环保知识,以及我县近几年来退耕还林及大量植树造林的目的和好处。这样,把环保教育与书本知识有效结合起来,大大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除此以外,教师要善于抓住有关的教学环节,结合教材内容,适量补充含有环保因素的习题和例题引入,这一点尤为重要,因为教材的环保习题毕竟有限。
渗透环保教育一
掘课本内容,进行德育渗透
这一点可以从数学教材、教学方法进行德育渗透。在中学数学教学中,适时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今数学领域的杰出成就和数学家的事迹,可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增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感情。 如:公元五世纪,我国博学多才的数学家祖日恒 (祖冲之之子),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著名的体积公理,幂势既同,则积不容异。一千一百多年后的17世纪意大利数学家卡发雷利(1595-1647)在他的名著《连续不可分几何》中才提出这个公理。关于二项式定理,公元1261年,我国数学家杨辉在他著的《详解九章算法》中提出了著名的“杨辉三角形”,比法国数学家巴期卡(1623-1662)在1653年才开始使用这个“三角形”早四百多年……在芝加哥一家博物馆中,有一张引人注目的名单,名单上开列的都是当今世界著名的数学家,在这当中有一个中国人的名字——华罗庚,他是自学成才的数学家。
苏步青教授是从放牛娃到著名数学家,他在微分几何方面有很高的水平,在国际上有威望,他写的《一般空间微分几何》一书,获得国家科学奖。在数学皇冠上,有一颗耀眼的明珠,那就是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几百年来,在伸向这颗明珠的无数双手中,有一双手距离明珠最近,那就是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的一双勤奋的手……在国际数学奥赛中,我国中学生自从组队参赛以来,都夺得辉煌成就,特别是1997年的38届国际数学奥赛,我国中学生夺得六枚金牌,总分第一,压倒群芳。但是,1998年7月的第39届国际数学奥赛中国大陆却未组队参赛,这是为什么?因为竞赛地点在台北,有台湾的同胞参赛,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这些素材,我们在第二课堂教学中给学生介绍,都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思想和社会责任感,激励他们刻苦学习,敢于争先,为国争光。
在情景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景,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可以很好地对学生的行为习惯进行教育,让学生学会尊重、谦让、团结协作和关心他人。如:数学公理是人们在长期生产实践中总结出的经验。如两点间的连线,线段最短,蚂蚁缘槐走捷径,犬击目标径直奔。真理是客观存在的,公理自在人间,做人要守公德,教学生学知识也要同时教学生学会做人。
数学要发展,有些早期的概念要拓广,就需要一些限制、规定,如a≠0时,我们规定a0=1,若无此规定,指数的运算就无法推广;人类要生存发展,也需要一些规定与限制,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中学生就应该遵纪守法,明礼诚信,信守社会公德,做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学生。
渗透环保教育二
,
学霸君1对1-智能测评+个性化提升,学霸君严选全国好老师1对1辅导,先学习满意再付费!学霸君在线1对1,大数据精准测评+智能场景辅导!智能场景家长实时监督
■ 年级:初中/高中/小学/中考/高考
■ 科目:数学/物理/化学/英语/语文
■ 中小学在线辅导,全程陪伴式学习
,
用好环保数据,渗透环保教育
教材内容中环境教育的内容,简明扼要,只讲了对环境的直接污染,对环境污染造成严重后果认识不够,这要通过其它的教育资源予以补充。如在“节约用水”这个应用题的教学中可列举2005年13日,中国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发生爆炸事故后半个多月造成的松花江严重污染。在讲托里拆利实验时,要用汞做实验,汞是有毒的物质,借此就例举1972年日本水侯湾含汞的废水,导致中毒者达283人,死亡60人的事件。从而使学生明确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还有一些著名事件,如马务事件,伦敦烟雾事件等。这些事件的列举会给学生以思想震动,触发环境保护意识。
开展绿色行动,感悟环保意义
我所任教的学校,学生基本来自农村,农村的农田污染、水土流失、草原退化、耕地退化等环境恶化是学生亲眼目睹和经历的事。我们日常生活中许多生活垃圾,不注意处理,也会造成环境污染,如一节普通电池,看起来很小,一旦废弃在自然界中,电池里的汞、镉等金属会慢慢释出,进入土壤、水源,再通过生物链,农作物等进入人体,损伤人的肾、膈,还会使骨质松软,造成骨骼变形。据资料显示,我国锌产量的30%用于锌锰电池的生产,每年耗锌达30吨,这些重金属若不进行处理或回收利用,则不仅污染了环境,也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
发动学生力量,宣传环保知识
学生的力量是不可小看的。教师应该让学生在家庭中也发挥自身的作用,让他们成为环境保护的宣传员,向其父母、亲戚、朋友进行环境保护的宣传,同时让自己在宣传中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渗透环保教育三
数学课上加强动手能力,领会环保的教育功能
培养具有主体精神的环保人,使每一个人都能成为保护环境、建设环境的真正主体是当代教育工作者应当承担的历史责任。环保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动起手来,让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在潜移默化的环保教育活动中明白保护环境的责任与任务。所以在数学课上教师多让学生动手操作非常必要。
例如在教学《中心对称图形》这一节时,教师可让每位学生做一个圆柱体和圆锥体,然后教师把它们的侧面展开图、旋转图形、轴截面讲清楚后,再向学生提问:校园里的垃圾桶是什么形状的?为什么垃圾桶要做成圆柱体,而不是圆锥体或正方体呢?并让学生自由讨论,最终使他们能够从数学、物理的角度解释为什么圆柱体的容积大,切实说明用圆柱体做垃圾桶充分发挥了资源的使用效率的问题。学生通过这次动手实践,能切实领会环保的教育功能。
通过数学课外活动,深化环保教育
数学课堂其实很好开展课外活动,在许多章节中都可以通过课外活动来升华教学效果。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还可以把思想教育、环保教育贯彻其中。例如北师版七年级上册总复习题(P242)有这样一道题:一粒废旧的钮扣电池会污染60万升的水,如果我们学校的每个同学都丢弃一粒钮扣电池,大约会污染多少升水?我们可以就这道题安排本班学生以本校为一个样本展开调查,从而估计全国的中学生通过丢弃废旧的钮扣电池对环境的污染程度。
又如北师版七年级下册复习题(P48)有这样一道题:假如每个人一天刷牙两次,并且每次刷牙时都不关水龙头,利用你的数据估计一年里我们班所有同学刷牙时流失水的数量。在完成教学后,可安排全班学生分组完成作业:估计一年里全国会浪费多少水。操作为:从不同学生居住的小区随机抽取100人作为样本,了解其每天浪费水的情况,并解决下列问题:(1)通过对样本的计算估计一年里全国会浪费多少水?(2)估计这些水能解决多少人一年的吃水问题?(3)由此你想到了什么?这一数学课外活动可以教育学生爱护环境要有实际行动。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事做起,共同爱护环境。
以上就是
小编为您整理数学教学如何渗透环保教育的全部内容,更多精彩请进入
栏目查看。
学霸君是专注于中小学生在线一对一辅导、人工智能、拍照搜题的学习平台。旗下学霸君1对1严选全国好老师,为学员量身定制个性化学习方案,辅导包含高中、初中、小学全科目。学习新场景+智能大数据分析,让中小学生更方便找到适合自己的好老师,学习更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