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成与败家长必读

高考结束,

有的孩子会考上985、211, 有的孩子会落榜, 但是无论成败,作为父母, 都不得不面临的残酷真相是: 如果不出意外,你的孩子必将平凡。 小编整理了以下这篇文章 希望对大家有所启示!


01 孩子终将平凡 是父母必须面对的现实 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很容易被问到一个问题:“你长大了想做什么啊?” 日本的小孩子在面临这个问题时,往往会回答,长大了想当电车司机、面包师、清洁工…… 但这样的答案在中国是会被无情嘲笑的。谁家孩子要是敢说自己长大了的梦想是做个厨师,就连他的父母也会觉得颜面尽失。 在中国,父母们早早就教会了孩子标准答案,长大了只能做科学家、文学家、宇航员……只有这样,孩子们才会被认为有出息,父母们才会有面子。更为重要的是,这符合父母们“望子成龙”的殷切希望。 中国父母最难接受,也最不愿意承认的一个事实就是,自己的孩子很大概率上会是一个极其平凡、极其普通的人。即便是从内心隐约意识到这一点,也定要排除万难,创造条件把孩子培养成天才。 于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成了很多中国父母给自己拟定的宏伟目标,也是他们赋予自己的伟大责任。 当然,这情有可原,无可厚非。所以,我们不用去探讨这是出于什么心理,也不用去争辩这种做法的对错。 我们只说明一个事实:99%的人99%的可能会平凡地度过一生。 从概率上来说,一个人如何在平凡的生活与工作中找到快乐、幸福与平静,才是最重要的能力。 而我们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往往忽略了这99%的部分,而是将精力集中在剩下1%极其渺茫的希望中。这意味着从一开始就是一场注定了会失败的豪赌,是很多人悲剧的开端。 所以,我们很多人过得并不快乐。 02 承认你的孩子很平凡 也是与自己和解的机会 有一位妈妈,和所有的母亲一样,从小就立志要让自己的孩子出类拔萃。 儿子还在小学阶段,她就软硬兼施让他背完了《小学生必背古诗词》全套,还规定每天都要读一篇名家的美文。 后来她发现孩子对阅读兴趣不大,就改用听。因为买不到合适的磁带,她就亲自上阵,每个学期给孩子亲自录制十盘以上的磁带。如此坚持了数年。 然而,等孩子上初中了,每次考试在现代文阅读一块都基本不能得分。 这位母亲不理解,不接受,生气,痛恨,最后绝望。每天要给自己暗示、强调八百遍那是自己亲生儿子,才能勉强克制自己不动手。 痛定思痛,这位妈妈最后分享说:“最终,我意识到在这方面,他就是一个没有天分,不灵光的孩子,我才没发疯。” 认识到自己的孩子不是天才,这实在是一件十分幸运的事情。这不仅能够让父母正确认识孩子,接受孩子。在教育孩子这件事上和自己和解,和孩子和解,也能让孩子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知。 如果明明知道孩子是个平凡而普通的人,却一定还要想方设法,削尖了脑袋将其培养成精英。结果不仅会让自己在回报与付出的巨大落差中绝望,还会给孩子营造一个假象,让孩子误以为自己是个了不起的人,抱有了很多不切实际的幻想。 结果眼高手低,以为自己怀才不遇。总觉得自己明明是千里马,却始终遇不到伯乐。 无法正确认知自己的平凡,又如何能在平凡的生活中快乐和幸福呢? 03 意识到孩子的平凡 你才能正确认识他,真正理解他 有一对父母,自己都是精英。父亲是理科天才,数理化样样精通;母亲曾是文科学霸,饱读诗书,才高八斗。 他们对自己的孩子满怀信心,父亲负责理科,母亲负责文科,坚信一定能够将其培养成一个出类拔萃的尖子生。 然而很遗憾,他们的儿子恰好完美继承了父亲的文科基因,母亲的理科才能。 一天晚上,一道简单的数学题父亲反复讲了几遍,孩子还是一脸懵懂。父亲终于抑制不了内心的怒火,拍桌子,摔书本,“笨蛋、蠢货”骂了一大堆。孩子委屈地哭了半夜。 母亲心疼儿子。第二天决定陪孩子去学校,坐在教室旁听。一节数学课下来,纵然聚精会神,母亲也只是勉强弄懂了个大概。 晚上,放学回家。母亲决定自己来辅导孩子的数学,让父亲来辅导语文。 面对一道简单的数学题,母亲也是前思后想,拿不定主意;本来很平常的语文题目,父亲也是抓耳挠腮,不明就里。说是辅导,结果成了和孩子一起探讨。 就是这样,父母慢慢理解了孩子的笨,对他在学习中的挫折与痛苦予以了充分的理解和同情。 更为重要的是,他们意识到了自己的孩子是个很平凡的人,并没有什么过人的天分。 父母对孩子多了几分理解,对他的笨多了几分接纳。 从此,不仅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孩子的成绩也不知不觉有了提升。 更为重要的是,在父母的影响下,孩子也对自己有了较为客观的认识和准确的定位,从此变得快乐而从容。 04 推己及人,接纳孩子的平凡 如果说父母用自己的优势去衡量、要求孩子,是不公平的,会给孩子造成额外的压力,会对孩子的教育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 更为可怕的是,很多中国父母自己明明不擅长,还非得要求孩子足够出色。 台湾著名作家吴念真曾经讲述过这样的事情。他的儿子数学成绩很烂,老师在和家长的联络簿上写道:“数学成绩要加强!” 儿子回到家里,老婆劈头盖脸就是一顿臭骂。 吴念真赶紧把老婆拉到厨房,问:“你原来读书的时候,数学有没有很好啊?” 老婆回答说:“很烂!” 吴念真说:“我也很烂!大学联考才考了10分。” 然后吴念真和老婆很认真严肃地谈了这个问题:我们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就不要为难孩子了。 为人父母,回头看看自己走过的道路,很多时候自己也未必是不够努力,而是真的不擅长。又何苦来为难孩子呢?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父母不曾做到百里挑一的百万富翁、千万富翁,又何必为难孩子,勉强将其培养成为百里挑一的人中龙凤呢? 05 盲目让孩子追求不平凡 反而会促成孩子的平凡 有一个朋友,大学毕业后做了北漂。 几经周折,终于让孩子拿到了在北京读书的指标。 朋友是个追求完美的人,索性再四方运作,将孩子送到了名校。 全校800多名学生,孩子始终在600名左右徘徊。朋友自然是不甘心,加班加点给孩子补课,结果孩子的成绩干脆降到了倒数五十名,最后还产生了严重的厌学情绪。 痛定思痛,朋友开始意识到孩子完全无法跟上名校的节奏,只好将孩子转到了家附近一所普通高中。 虽然孩子的分数没有提升,但是状态改善不少,开始变得自信、开朗,对学习有了兴趣。最终在高考的时候,还超常发挥,制造了一个小小的惊喜。 父母盲目将孩子培养成精英,将孩子至于无法胜任的位置,会增加孩子额外的压力,加重挫败感,让孩子自暴自弃。当现实与希望的反差太大时,父母自己也会容易陷入绝望。 如此,孩子就悲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