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浙江卷作家与读者作文立意 2019年高考语文浙江卷的作文题目是:作家与读者。作文材料明显分前后两截,对两截材料之间的关系有许多说法。我认为是类比的关系,或者说是由“引子”“由头”带出“议题”“正题”的关系。考生的写作角度有哪些?跟随小编一起跟着专家来解析浙江卷作文题目背后的情感及立意吧!  
作为“写家”的作家如何对待读者,与作为创造生活的“我”这个“作家”如何对待“读者”,两者之间构成了正向类比,这就使两截材料中的“作家”“作品”“读者”获得了双重意义。前者的“作家”“读者”当然用的是它的惯常义;而后者的“作家”“作品”“读者”用的就是类比义或者说是比喻义。因为是类比或者说是比喻,就显得比较宽泛、空灵、飘忽,这就给考生准确把握以及生发、联想带来了相当的难度。今年这个题目的审题难度主要由此而生。 有人说前面的“引子”“由头”可以砍去。这是一种简单化的思维和操作,没能深入体味命题的旨趣和艺术。关于作家和读者关系的两种看法,是大家比较熟悉的话题,比较容易理解和把握,它对后面的“议题”起到了触发、导向和限制的作用。触发和导向作用,不用多说;说它有“限制”作用,是材料在引导考生多从“作者”与“读者”的相对关系着眼,画出了一个思考和议论的疆界,不至于下笔泛滥无归。 没有这个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的“此”而“浅”的“由头”,后面的“作家”“作品”和“读者”云云,引号就加得没来由,这一说法就会显得突如其来,不着边际,让人莫名所以,无从下手。 材料构建了一种差不多由二元对立的话题营造的一个思维场和议论场。“有一种观点认为:作家写作时心里要装着读者,多倾听读者的呼声。另一种看法是:作家写作时应该坚持自己的想法,不为读者所左右。”这里说“差不多”,是因为这两种观点不是非此即彼你死我活的关系,而是有一定的互补性和交融性的。“多倾听”“不为读者所左右”的表达是有弹性有空间的,“多倾听”不是一味盲从或屈从;“不为读者所左右”不是自说自话,拒人于千里之外。由此牵引出后面的材料,带引号的“作家”“作品”和“读者”的说法只是一种借用,语义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和伸缩性,比如“读者”是谁,不同的“作者”有不同的“读者”,可以是“你”的家人、“你”的朋友、“你”的伙伴、“你”的团队,大而言之或者说在关键时刻、危难时刻,可以是民族、是国家,甚至是青史——当然,够得上由历史来评说的“作者”为数极少。由此看来,其间的联想、生发、拓展的空间,就显得非常宽广,这当然给写作带来难度,同时给富有创新思维和写作才华的考生提供了广阔的一展拳脚的空间。 比喻义中的“作家”“作品”与“读者”三者是什么关系?“我的地盘我做主”“历史是由自己书写的”,你的生活也就是你的“作品”,从这个意义上说,“作品”从属于“作家”。而“作家”与“读者”虽说相对而言,但具体的关系就显得比较复杂,倾听读者的呼声,坚守自己的立场,与读者同频共振、相融相谐……无论选哪一种,只要有持守,有心得,有思辨,持之有故,言之有物,都可以写出有内涵有个性有亮点的文章。 “作家”“作品”和“读者”三个要素中,情感和态度最灵动的是“作家”,而变数变量最大的是“读者”。“读者”的定位不同,“读者”参与的广度、深度不同,“我”的园地,“我”创造的“生活”,就会呈现不同的姿态和色彩。 注重辨析“作家”“作品”和“读者”的辩证关系,很好地延续浙江卷的命题传统,在写作中考查学生是否具有理性思辨能力。注重考查理性思辨能力,是浙江卷一以贯之的追求,这对写作教学实践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宁波一位语文名师说: 今年的高考作文题入手容易,但要得到高分也不易!它需要关注社会、生活和自我,着重考查了考生的思辨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第一种观点强调作家要有“读者”意识,要倾听“读者”声音,强调“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反对闭门造车;另一种观点强调作家要“不为读者所左右”,应该坚持自己的想法,强调要有自己的“个性”,强调“独立”“理性”的思辨能力。两种观点相互融合互补。作文题并不局限作家与写作、作家与读者,而是拓展到“考生与生活”“考生与自我”“考生与他人”三者的关联与融合。要写好有难度,需思考如何化大为小,化虚为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