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专家点评:“中国味”立意是什么?如何写?
中国味作文立意上海高考作文 2019年高考上海卷的作文题目是:“中国味”。命题理性大气,给予考生非常大的应考空间,以及充分回溯个体经验的可能性,延续了多年的命题方向,具有贴近生活、注重思辨的特征,体现海派风范、标杆作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权威专家点评:“中国味”立意是什么?如何写?
立意高远: 题目先呈现一个例子,再提出写作要求。从结构上看,与以往的材料题保持一致,但立意大气高远,富有现代气息,体现了中国教育现代化的目标要求,体现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表现出人格内在教育与核心素养培育的有机统合,更能引导青少年重德铸魂,健康成长,做一个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有着蓬勃中国心的中国人。 命题意蕴丰厚,立足优秀文化根脉,在全球视野中凸显中国价值,将包蕴着爱国情愫的韵律与全球视野中的现实问题思考加以结合,实现育人理念。既有上海作为国际性文化都市的在地化特征,更指向了全球视野中如何加强中国优秀文化的认知与传播的新时代任务。 视野开放: “倾听不同”引领开放的文化态度。材料中的“倾听不同”是“开放”的态度,“感受”“更有意识”以及“寻找”则分别是“开放”的方式、过程与思考。有开放就有比较,有比较就有认同,有认同就有认识的深化。 “启发人们如何去认识事物”“对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体现了命题的开放性。“中国味”就是中国文化味,内涵丰富,选材面广。内容可以写音乐,也可以写美食、绘画、建筑、文学等。从文化特色,到人格个性,到生活特性等等,这些都可以作为“味”的具体内涵来抒写。 “如何认识事物”体现认识的开放性。考生可以从认识的对象、视角、方法、价值等多方面去进行自主性思考。比如认识哪些事物、事物有哪些价值以及如何认识等,给写作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 思维深化: 题目考查了考生对于材料的理解和提炼能力,继而考查独立思考与综合应用的具体写作能力。 “倾听”不同国家的音乐从而对“中国味”的音乐有了更深刻的感受,这是一个具体的例子,可以由此而联想到其他方面,在这个认识过程中,由点到面,由具体到抽象,有比较,有推断,有批判,有扬弃,充分体现了理性思辨。 作文命题一方面给出了可供考生迅速切入构思的具体材料,另一方面又引导考生不局限于材料本身,而是将思维放宽,拓展到“启发人们如何认识事物”的哲学层面,促进考生在作文写作中思而弥深,悟求透彻,从“事理”明晓进阶为“物理”通达,进而实现写作中的“道理”表达与“真理”追求。 作文命题贴近学生生活,让每个人都有话可说,充分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为重心,以教育为核心的教考合一理念,充分提供了回溯自身经验与认知过程的写作答题空间,有效实现了学识与见识相融合,实践与知识互为促进和生发的命题思路。 考查综合思辨能力: 今年高考上海卷作文命题注重引导考生对材料整体性的把握和分析,注重引导考生对世界观、认识观的体察和理解。这一命题对大多数考生来讲,都能写一写,然而对此认识的深浅将决定作文的优劣高下。在这点上,命题依然充分体现了海派作文的思辨性特征。 “中国的音乐是怎样的,世界的音乐是怎样的?在思考中、文字中,把学识、见识、知识比较好地融合在一起。”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杨俊蕾认为,作文题考查的是学生综合思辨能力,以及对于既有材料的逻辑性加工,也考查了独立思考能力。在对中国味的梳理中,可以表达中华的文化自信,写出跨越边界的形式美文,在文字中携手周游,从中也能看出当下不断推进将美感教育和学识教育、学业教育相融合的导向。 在复旦附中语文教研组长黄荣华看来,今年上海高考作文题的大主题是——全球化时代,多元文化时代,对自我身份的确认。具体到题目而言,音乐如此,其他更是如此;由音乐“中国味”到其他中国味,最终是“文字”的中国味,“语言”的中国味。汉字、汉语是我们的“身家性命”,是我们存在的家,这是当下语文教育、母语教育的重要议题。这个题目呼唤我们对自己拥有的几千年民族文化进行深情地回顾、体认、欣赏。 启发如何去认识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