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兴趣_学习
数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兴趣
数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兴趣?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掌握得迅速而牢固,甚至也会达到废寝忘食的境地,使人创造出奇迹。朴新小编今天给大家带来培养数学学习兴趣的方法。
动手实践,寓学于乐
学习是一种复杂的思维过程,人的大脑就是思维活动的中枢,而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是启发大脑思维的动力。在课堂中,让学生动手实践,从中获得知识,可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使他们深刻地理解知识并有效地运用。因此,在教学中,要多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动眼看、动手做、动口说、动脑想,从大量的感性认识中抽象出数学概念,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例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一课时,我要求学生人人制作学具(用铁丝分别围成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怎样用手中的学具来理解“围成一个图形的所有边长的总和,叫做这个图形的周长”这一“周长”概念呢?这时,学生们非常认真、投入地拿着学具进行实验、操作,最后得出自己的结论。有些学生直接拿出正方形、长方形学具,用手比划出四条边合起来就是它们的周长。有些学生创造性地将四条边的接口封住,把铁丝拉直,说明这根铁丝就是正方形或长方形的周长。这样,周长概念的教学目标已经达到了。在此基础上,学生还可以运用多种方法对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进行推导。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述,自始至终都保持了旺盛的学习热情,从中体会到了数学知识的趣味性。
开展竞赛,寓学于乐
也许,我们曾有过这样一种观念:学数学,就是学做题目。这种机械、简单的做题目会扼杀学生求学的兴趣和探索热情。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结合实际开展一些课内、课外竞赛活动,如“看谁算得快” “看谁算得准” “看谁答得快”等。在竞赛过程中,学生的好胜心理和求胜的心理需要会更加强烈,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会大大增强。
竞赛的形式多样,获奖面就会大一些,使学生体验竞赛的成功感。成功的体验是激发兴趣的催化剂。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尝到甜头,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也能增强学习的动力和兴趣。如在学习了《角的初步认识》后,进行巩固练习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活动:去参加森林音乐会,要过小白兔、小猴子、小松鼠等把关的三个关。小朋友须正确回答各种数学问题方能通过。通过活动调控学生的情绪,激发更大的学习兴趣。
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设景引趣,启迪求知欲望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把抽象、枯燥的数学转变得直观、形象、趣味横生,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这是课堂教学提高效率的重点。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通过创设问题情景,运用极富吸引力的引入,激发学生渴求得到问题解决的强烈愿望和兴趣,带领他们进入一个诱人的学习情景。
例如在学习“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前,笔者先讲一个故事:印度国王要重赏发明64格国际象棋的大臣西萨。西萨说:“我什么也不要,只要麦子,第一格只要一粒,以后每格都是前一格的二倍,这64格都摆完就行了。”国王说你的要求太低了。讲到这儿,教师问同学们:“你们说这要求低不低?”同学们议论纷纷,教师在黑板上写出18446744078709551615这个大数字,对同学们说,这就是西萨要的麦粒总和,相当于5270亿吨,等于全世界200年内生产的全部麦粒。同学们听后都很惊讶,急于想知道怎样计算出来的?学生的好奇心被激发起来,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
设疑引趣,激发探求勇气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要使学生积极思维,在教学中就应积极创造问题情境,提出疑问,使学生感到神秘、疑惑,以此来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的兴趣。特别是当问题解决,获得成功时,学生会从成功的喜悦中看到了自己的力量,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教材中有些内容是枯燥乏味、艰涩难懂的。例如,数列的极限概念及无穷等比数列各项和的概念比较抽象,是教学难点。如对于0.9=1这一等式,有些同学学完了数列的极限这一节后,仍表示怀疑。为此,一位教师在教学中插入了一段“关于分牛传说的析疑”的故事:传说古代印度有一位老人,临终前留下遗嘱,要把19头牛分给三个儿子。老大分总数的1/2,老二分总数的1/4,老三分总数的1/5。
按印度的教规,牛被视为神灵,不能宰杀,只能整头分,先人的遗嘱更必须无条件遵从。老人死后,三兄弟为分牛一事而绞尽脑汁,却无计所出,最后决定诉诸官府。官府也一筹莫展,便以“清官难断家务事”为由,一推了之。邻村智叟知道了,说:“这好办!我有一头牛借给你们。这样,总共就有20头牛。老大分1/2可得10头;老二分1/4可得5头;老三分1/5可得4头。你等三人共分去19头牛,剩下的一头牛再还我!”真是妙极了!不过,后来人们在钦佩之余总带有一丝怀疑。老大似乎只该分9.5头,最后他怎么竟得了10头呢?学生很感兴趣,……教师经过分析使问题转化为学生所学的无穷等比数列各项和公式(|q|<1)的应用。这样,学生学习的思维活跃了,学生的认识不断深入,印象深刻、兴趣浓烈,为后继学习架设了桥梁。所以,设疑不仅能把学生引入到数学“迷宫”当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而且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力,肯定自己对某一事物的分析、判断能力。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
学霸君1对1-智能测评+个性化提升,学霸君严选全国好老师1对1辅导,先学习满意再付费!学霸君在线1对1,大数据精准测评+智能场景辅导!智能场景家长实时监督
■ 年级:初中/高中/小学/中考/高考
■ 科目:数学/物理/化学/英语/语文
■ 中小学在线辅导,全程陪伴式学习
,
指导学法,培养兴趣
要把数学学活,首先要对数学产生深厚的兴趣。心理学家的研究告诉我们,促使人们去学习去探索而不畏艰难的动力在于“伟大的热情”,而对一个事物有“伟大的热情”的原因又在于有“伟大的奋斗目标”。一个小孩子可以为“一次考试得了好分数而受到表扬”,就发誓要学数学,去当一位数学家;当然,他也会为另一次成绩不佳而放弃这一志向。然而,在我们的同学中间,何尝没有这样幼稚可笑的大孩子呢?“为得个好分数,脸上光彩”的;“为超过班上××人的分数而默默下功夫”的人是不难找到的;而真正是“对未知科学充满着求知的渴望”,“从克服困难中,找到乐趣”,“就是要把数学学好,使自己成为祖国有用之才”,抱定如此志向的人才是我们所需要的。
当然,一个好的分数,一次老师的当众表扬,也会使你得到心理上的满足,甚至,当你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居然给老师的讲课或教科书,找出了一点错误或不足之处时,你也会因看到自己的一点能力而得到心理上的满足。这些都会成为你学好数学的诱因。然而所有这些都不能持久地作用在你的学习生活中。因此,培养兴趣是绝对必要的,兴趣不是天生的,是靠后天培养的。在学习数学中,想舒舒服服地去培养兴趣是不可能的。即使是一位数学天赋很高、成绩也一直不坏的学生,也要花费相当多的精力才能培养起数学兴趣来。
数学是一门应用非常广泛的学科,小学数学中的许多知识都直接或间接地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生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对教学内容要讲来源,讲用处,通过联系实际,解决学习、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样学起来自然有亲切感、真实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动机,产生学习兴趣。
如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教师可设计让学生很快翻书找到指定页码的练习。应用题的练习,教师也要尽量设计解决生活实际中遇到的一些具体问题。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在教室里布置了一家超市,里面摆了好多商品,选一位学生扮演售货员,其他学生先仔细观察这些商品的价格,再进行实物购买。购物活动,一方面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了人民币,使课内的数学知识得以巩固;另一方面也让学生真正认识到数学就在我们生活中间,既看得见也摸得着,不再觉得数学是脱离实际的海市蜃楼。另外,这个活动还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
以问引趣。问题可以激发学生征服欲望。有时根据新旧知识的结合点提问题,能引起学习的兴趣:如学完了一元一次方程和一无一次不等式后,可向学生提出问题:(1)一元一次方程和一元一次不等式分别是怎样定义的?相同点是什么?不同点又是什么?(2)一元一次方程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分别是什么?相同点是什么?不同点是什么?(3)解一元一次方程和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根据分别是什么?相同点是什么?不同点是什么?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美引趣。学生对美具有一种近乎天然的向往。数学具有自身的魅力,数学美集中在数学的简单、统一、对称、奇异等方面。数学图形所展现的外在形式美、数学的抽象概括性所体现的简单统一的内在美、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所呈现的对称美、数学思想所表现的奇异美的原则,充分利用数学自身的特征和特有的美,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并发掘数学中的美,就能激发学生对观察的浓厚兴趣。
以用引趣。引导学生观察并解决实际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持久的观察兴趣。如在一元二次方程与系数的教学中提出如下观察材料:已知X1、X2是方程X2+(K+2)X-1=0的两个根,且X13-11X1=X2,求K的值。对于这个问题,教师通过启发学生得出:X1+X2=-(K+2)①,X1X2=-1②,X13-11X1=X2③,由此,根据与系数运用时含有的特性――对称性,要求学生进行如下观察:(1)③式中的X1与X2的指数是否相等;(2)能否用X1的倒数表示X2;(3)通过②③两式形变等式,能否表示成两根的和与两根的积。在观察中发现简洁、明了的变形,实施解决疑难问题的方案。
以奇引趣。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讲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时,教师可先问学生,三根木棒能否形成一个三角形,大多数学生认为可以时,我拿出三根演示用的木棒,问学生能否组成三角形,学生对这个问题会感到奇怪,学生心想三根木棒肯定会组成三角形,老师怎么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呢?当学生看到我居然用三条棒做出一个三角形时,感到十分惊讶。我进一步要求同学用木棒自己寻找三条棒之间,什么情况下能组成三角形,什么情况下不能组成三角形,这样引入新课,学生会觉得十分有趣。
以上就是
小编为您整理数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兴趣的全部内容,更多精彩请进入
栏目查看。
学霸君是专注于中小学生在线一对一辅导、人工智能、拍照搜题的学习平台。旗下学霸君1对1严选全国好老师,为学员量身定制个性化学习方案,辅导包含高中、初中、小学全科目。学习新场景+智能大数据分析,让中小学生更方便找到适合自己的好老师,学习更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