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训练孩子数学思维

如何训练孩子数学思维?教师在日常课堂教学中,通过有意识的思维训练,一定能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思维的魅力,获取发现的快乐,享受成功的喜悦。 下面,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数学思维的培训方法。
 

注重加强解题的思维力度
 

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引导和训练学生养成对解题全过程进行分析的习惯。解题开始时,要引导学生对课题的结构、性质、难度,以及课题与以前解决的课题的联系进行有效的估计和判断,以保证解题沿着正确的、有意义的乃至最佳的思考路线进行;解题中,要引导学生随时根据解题的进展和要求,调控自己的思考过程和方向;解题后,要引导学生检查是否达到预期的目的,考虑有没有更好的解题方案。
 

传统应用题的结论是的,学生往往只满足于找出一个答案而不再进一步思考、分析,设计结论开放的应用题可以培养学生不断进取的精神。如:甲、乙、丙三个工程队合修一条水渠,承包资金180万元。三队合修完成1/3后,甲队离去,到2/3处乙队停工,丙队单独完成最后的1/3,三个队各分得多少万元?我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思考、实践,探索较合理的分配方法,让学生自主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讨论,学生有如下解题方法:(1)开始1/3,将60万元平均分给三个队,各分得20万元,中间1/3,乙丙两队各分得30万元,最后1/3丙单独完成,得60万元,这样甲分得20万元,乙分得50万元,丙分得110万元。(2)按甲、乙、丙三队完成水渠的长度比1:2:3进行分配,甲分得:180×1/(1+2+3)=30万元,乙分得180×2/(1+2+3)=60万元,丙分得180×3/(1+2+3)=90万元。(3)取(1)、(2)两种结果的平均数。这样学生运用不同的策略,解决同一个实际问题,得出了不同的结果,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的自主探究。

鼓励合作交流,促进思维
 

思维和语言有着密切的联系。爱因斯坦说过:“一个人智力的发展和他形成的概念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语言的。”思维是对客观事物间接地、概括地反映。虽然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但语言本身具有概括性和间接性的功能。如果语言不具备这些功能,人的思维,特别是抽象思维就难以进行,古人云:“言有心声,言乃说。”“说”离不开大脑的思维,并可促进大脑的思维。在课堂中我们常常会发现有些孩子叙述解题思路时总是一愣一愣的,有些孩子不乐于说,还有的说得不够完整,等等,这些常常让我们感到很苦恼。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创建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说、乐说,不断给学生提供“说”的机会,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跟同学交流。
 

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周长是多少》的数学实践活动课时,书本在“量一量”这一环节出示了一组不规则图形,要求学生量一量并求出周长。于是我首先让学生在动手之前先独立思考准备量几条边的长度,然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再前后四人互相商量之下,使原先没有想到用平移方法的学生也能得到启发,随后让学生在全班进行汇报,就得出了以下的方法:只要量出长方形的长和宽就行了。这样就把原先求不规则图形的周长化繁为简,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思维的魅力,并掌握了一种不错的思考方法。又如在教学四下解决问题的策略时,有一个例题:“小营村原来有一个宽20米的长方形鱼池。后来因扩建公路,鱼池的宽减少了5米,这样鱼池的面积就减少了150平方米。现在鱼池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在学生通过画图找到常规的解法后,我追问:“除了这种解法外,你还有没有更妙的解法?”引导学生通过已经画好的图再去想一想,然后与同桌交流自己的想法。随后的教学精彩纷呈,不同的解法一一涌现:150÷5×20-150;20÷5×150-150;(20÷5-1)×150。学生从数量关系和数的特点出发,得到了许多新的解法。在这里我成功地扮演了一名倾听者,给学生留有充分思考和交流的时间,很好地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他们的发现一个个小心呵护着。几乎每一种解答方法的诞生,每一步教学环节的深入,都隐藏着充满鼓舞和信任的话语:“你有更妙的解法吗?把你的想法跟同学们交流一下吧!”“你的想法真独特!”一道用画图解决的实际问题,在学生个体能动作用下产生了新颖的思维火花,避免了思维的机械化、单一化,学生体会到了“学知识”、“说知识”比“听知识”更快乐,更有成功感。
 

如何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展开独立的、充分的思维来获得知识,以至想“活”起来。
 

我尽可能做到让学生有机会暴露自己在思维过程所必然要碰到的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同时给予时间加以解决,不贪图方便,不以讲解乃至直接的灌输代替引导和启迪。因为那样会导致学生以听讲代替思维,而结果是听起来好像什么都明白,事后自己动手做起来什么都不明白。
 

例如,在学习“三角形内角和”这个内容时,教学中最常见的学生动手操作方式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提示或要求下,用量角器先量出三角形的每个内角,然后相加,从而得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但如果让学生认识其他诸如四边形、五边形……边形的内角和,显然学生不能用动手量这一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我不作要求或提示,只提供材料(大小不等的三角形和不同种类的三角形),由学生主动去解决所面临的问题。这样,学生不但会用量角的方法、可能也会用剪拼的方法。这样,学生不仅仅获得了所要的结论,使得以后学四边形内角和知识,完全可以化归为两个三角形,五边形内角和的认识,完全可以化归为三个三角形……

培养应用意识,深化思维
 

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人人用有用的数学,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我们的教学的目标。学生学习数学不能仅仅停留在掌握知识的层面上,还必须学会应用。只有这样数学才灵动富有生命力,才能真正实现数学的价值。当学生能对遇到的问题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时,他一定会将学会的知识进行再创造加工,促使思维向纵深发展。因此从小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如在四年级下教材中有一个实践活动是怎样滚得最远,课前我为学生分好组,布置好每组所带的材料,课上我先在教室进行了示范实验,明确实验操作的规范和要领,然后带领学生来到操场分组进行活动,实验结果下来只有两组同学的数据统一,其它组的答案都不相同,很多同学提出了自己的疑惑:老师,我们的实验为什么得不到一个统一的结果呢?这样的实验有意义吗?为什么会出现很多的不同结果?还有哪些因素影响着这个物体的滚动?这一系列问题的提出体现了应用数学知识可以让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并能不断启迪学生的思维,让思维不断深化。
 

又如在学生学了简单统计的知识并掌握了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数据后,为了让学生经历统计的全过程,体会到统计的应用价值,我布置了一项课外调查:班级图书角准备购买一些新书,到底哪些书会受到大家的欢迎呢?在解决这个实际问题时,同学们都能主动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在活动中也能真切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应用的价值是很大的。
 

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

学霸君1对1-智能测评+个性化提升,学霸君严选全国好老师1对1辅导,先学习满意再付费!学霸君在线1对1,大数据精准测评+智能场景辅导!智能场景家长实时监督

 年级:初中/高中/小学/中考/高考

 科目:数学/物理/化学/英语/语文

 中小学在线辅导,全程陪伴式学习

 

,

重视实际操作,调动思维发展
 

操作不是单纯的身体动作,而是与大脑的思维活动紧密联系着。低年级儿童的思维是以动作开始的,他们的思维具有直观动作的思维特点,处于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时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从直观入手,让学生通过观察、想象进行具体的动手操作和其他实践活动,有利于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例如教学“33-8=?”时,教师拿出3捆小棒(10根1捆)和3根小棒让学生摆,学生从这些小棒中拿出8根小棒,单根不够拿出8根小棒,就把1捆小棒打开与3根合在一起是13根,13根拿出8根剩下5根,原来的3捆打开1捆还有2捆,得25根。这样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非常清楚地认识到:在计算两位数减一位数时,如果个位数不够减,要从十位中拿出一个10和个位上的数合并在一起减。实践证明:教学中引导学生手与脑有机结合起来,能开拓学生的思路,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创设问题情境,启发积极思维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问题情境,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例如教学“圆面积”时,教师先领学生复习了长方形面积的求法,然后创设情境:如把圆平均分成16份,就会拼成一个近似平行四边形;如果再把圆平均分成32份、64份,就会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那拼成的长方形和原来的圆有什么联系呢?这种设问有很高的思维价值(因为弄清两个图形的内在联系,是推导公式的必备条件),有利于调动全班学生的思维,让他们人人都有自己的见解,人人都有言可发。
 

然后,教师集中全体学生的智慧和正确的意见,引导学生得出两个图形之间的联系:长方形的面积与圆的面积相等,长方形的长就是圆周长的一半,长方形的宽就是圆的半径。由于学生已经明确了两个图形的内在联系,建立了长方形和圆的空间形式,所以他们很快就推导出了圆的面积公式。由此可见,在教学中精当的设问能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思维环境。值得注意的是,设问应围绕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关键问题来设问,并要抓住知识的内在联系来设问。只有这样,才能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发现规律,学会知识,体现教师引导、学生探索的原则。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方法

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维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学习计算方法、掌握解题方法一样,也必须通过练习,而且思维与解题过程是密切联系着的。培养思维能力的最有效办法是通过解题的练习来实现。因此设计好练习题就成为能否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一环。教学时要根据具体情况做一些调整或补充。
 

小学生的独立性较差,不善于组织自己的思维活动,往往是看到什么就想到什么。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示范、引导、指导,潜移默化地使学生获得一些思维的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问题,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思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的思维能力只有在思维的活跃状态中才能得到有效的发展。首先,设计练习题要有针对性,要根据培养目标来进行设计。其次,设计多种练习形式。通过多种练习形式,不仅有助于加深理解所学的数学知识,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并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材重点和学生实际提出深浅适度的练习题。
 

从感性认识入手
 

数学中的概念、法则、定理等都是在实践和理论很严谨的条件下推出的,体现了很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在学习这些知识时,要注重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可是,这方面的知识比较抽象,再加上小学生年龄偏小,缺乏生活经验,对抽象的事物很难理解,学习起来就比较费劲。但是我们要知道,感性认识是学生理解知识的根本,复杂、抽象的知识需要在多次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才能得到理解,才能得以认识。所以直观、形象的感性认识是数学思维能力的来源。因此我在教这些知识时,注重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充分感知,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譬如:在学习“角”这个概念时,为了让学生快速、形象、准确地获得关于角的知识,我前一天就通知学生带上一些工具:如三角板、五角星和剪刀、扇子等。课堂上,我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些三角板、五角星、打开的剪刀以及张开一定角度的扇子,从这些实物和模型中抽象出角。接着我又用粉笔进行了另外的实物演示,两根粉笔头对头,固定一根,另一根旋转后就形成了一个角。这样直观地说明由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就可以得到大小不同的角。最后,我鼓励学生用自己手边的笔、尺子等工具创造不同角度的“角”,学生饶有兴趣地积极实践,通过鼓励学生自己操作,不仅使他们形象地感知了角的概念,并为引出平角、周角等概念做了准备。同时,通过感知,学生的脑海中也形成了对抽象概念的形象理解,学生逻辑思维也就自然形成了。
 

以上就是
小编为您整理如何训练孩子数学思维的全部内容,更多精彩请进入
栏目查看。


学霸君是专注于中小学生在线一对一辅导、人工智能、拍照搜题的学习平台。旗下学霸君1对1严选全国好老师,为学员量身定制个性化学习方案,辅导包含高中初中小学全科目。学习新场景+智能大数据分析,让中小学生更方便找到适合自己的好老师,学习更高效。

  • 【全国好老师】严选全国好老师

    高学历高能力老师执教,各地经验教师,专业扎实,严控教学质量;

  • 学霸君1对1】中小学在线1对1辅导

    24h轻松上课,打破时间地域限制,针对性教学,孩子学习更专注;

  • 学习新场景】智能教学模式+大数据分析

    1对1个性化学习方案量身定制,课堂随时旁听,全面了解学习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