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如何进行思维训练

一年级数学如何进行思维训练?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表现为自制能力差,注意力不集中,上课不专心听讲等。这使得小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容易处于被动地位,对数学学习提不起兴趣,甚至产生厌学情绪。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数学思维训练技巧。
 

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思考、解决问题
 

大家都知道本册数学教材的练习题中,有很多题的答案都不是的。这就需要我们抓住时机,鼓励学生多动脑筋,勤思考。刚开始,当我问道:“谁还有不同的方法?”时,很多学生的表情都很茫然,所以这时,只要有学生能通过思考来回答问题,不管他答对与否,我都给与相应的鼓励,表扬他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当我讲《跳绳》这一练习时,大多数学生都列算式为:2+3(2个摇绳的,3个跳绳的)。这时,有个小女孩却胆怯的举起了小手,她列的算式是:5+4。
 

我故作惊讶地问:“你为什么要列成5+4呢?”她说:“有5个小朋友在跳绳,旁边还有4个小朋友在排队等着,一共有9个小朋友在玩跳绳。”我当时特别高兴,就借机说:“你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好孩子,棒极了!”并奖给她一个“智慧果”。然后,我对其他学生说:“其实通过这幅图还能列出很多不同的算式,谁还能做一个爱动脑筋的孩子?”经过这一启发,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了起来,最后一直深挖到根据衣服的不同颜色来列算式,甚至更有的学生列出连加算式。从这以后,在每每拿出一道题,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去寻找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可见,只要我们能适时抓住机会,并加以正确引导,相信学生们是有潜能可挖的。

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构筑思维的基石
 

数学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思维的过程。教学中,过分的情绪压抑和紧张的师生关系以及单调的学习模式都会抑制学生的思维,导致学生消极地学习,甚至厌恶学习。由此看来,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就显得极其重要了。实践证明:只有在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中,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才会高涨,才能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激发想象, 指导学生善于质疑问难,激发思维。
 

首先,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要坚持以人为本,把学生当成成长中的人看待。教师要以诚相待,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处处从学生的利益出发,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让学生时时处处感到师爱。其次,教师要以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教师业务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素质的提高,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先有一桶水。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加强业务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用高尚的人格魅力和渊博的知识水平赢得学生的信赖。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学生的心中偶像,才能使学生心服口服。此外,还要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尊重、关怀和理解学生,了解学生,热爱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尊重学生的人格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可以激发学生愉快的情绪体验;理解学生,做学生的知己,才会使沟通更畅通,才会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数学思维训练技巧一

调动学生多种器官参与学习,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学习者在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中必须借助一定的操作对象,也就是说,总要有一定的事情让他们去做。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鼓励他们动口、动手、动脑,在活动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一般先讲授所要学习的概念和原理,然后让学生做一定的练习,尝试解决有关的问题,其潜在的假设是:学和做是两个独立的过程,只有先学会了,才能去做,去解决有关的问题。建构主意所倡导的教学理念,正好用相反的思路设计教学,鼓励学生先去做,在做中学。
 

因为在做的过程中,学生要充分借助自己的生活平台,综合运用所有的生活经验,还要查阅有关的资料,从而做出合理的综合和推论,分析解决当前的问题,形成自己的思考和认识。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便可以建构起与此相应的知识经验。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进行提炼和概括,使得学习者所建构的知识更明确,更系统。比如,在“圆的认识”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的活动,通过“分一分”“指一指”“看一看”“描一描”“摆一摆”“摸一摸”,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参与学习。教师先不将有关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性质告诉学生,而是让他们拼摆相应的图形。事实上,如果教师放手让学生去拼,学生会拼得比教师预想的要好得多。正是通过这样的多种感官的参与,学生在尝试的过程中完成了对新知的认知活动。

培养学生认真听讲、大胆发言的习惯
 

听讲是课堂上接受信息的主要渠道。学生听课专心与否是决定接受其信息多寡的首要因素。课上我要求学生全神贯注地听讲,主要采取正面引导的方法,看到某某学生听讲特别认真,就给予表扬;而看到个别不认真听讲的学生,就用眼神加以暗示。一年级的学生都喜欢受表扬,因此从正面引导效果更好。 一年级学生由于其特殊的年龄特征,思维更具形象性。在教学中,我注意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与直观性,尽量利用教学挂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采取游戏的形式进行练习。这样学生在课上就不容易“走神”,而把精力全部投入到学习中。久而久之,就会养成上课认真听讲的良好习惯。
 

发言时学生需要将自己的思考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要把内部的知识转化为外部的语言,必须表达清楚,使别人能听懂。发言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我在课上尽量多创造机会让学生发言,提高学生表达的准确性。但一节课上学生发言的机会毕竟有限。有的学生有时按捺不住,提意见:“该到我了。”我向学生解释:“不可能全班同学都回答问题,只有敢于举手的老师才叫。这节课叫不到你,下次一定有机会叫到。”学生回答问题如果正确,那就再好不过了。如果学生回答错了,说明他们对知识还没有真正理解。而他们的错误回答往往能代表部分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如果能很好地加以引导就有助学生掌握知识。
 

数学思维训练技巧二

,

学霸君1对1-智能测评+个性化提升,学霸君严选全国好老师1对1辅导,先学习满意再付费!学霸君在线1对1,大数据精准测评+智能场景辅导!智能场景家长实时监督

 年级:初中/高中/小学/中考/高考

 科目:数学/物理/化学/英语/语文

 中小学在线辅导,全程陪伴式学习

 

,

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
 

死读书和读死书都会导致学生高分低能,使思维变得狭窄,表现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题海战术”对学生造成的影响,教训极其深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不要盲目追求做了多少练习题,也不要只重视“题海战术”带来的暂时高分,因为这种目光短浅的表现,是没有什么益处的。要鼓励学生进行求异思维活动,引导学生突破已获取的知识圈,充分合理想象,培养学生从不同的途径、不同的角度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操作中培养发散思维,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品质。
 

可以根据数学试题的目标、内容、结构、特征等反复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法多用”的训练,启迪学生的思维,拓宽解题思路,促进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如以形示数、数形结合发展思维的广阔性;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以唤起学生的深度思维,发展思维的深刻性;变式训练,让学生改编试题的条件或问题进行训练,根据条件提出不同问题的训练等,使学生的思维时常处于多向发散、开放状态,发展思维的探索性、创造性,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
 

要孩子学会分清主次
 

有的家长不重视培养小孩从小要分清主次的思维习惯。有些当爸爸的说“孩子小时候的教育是妈妈的事”,这是不对的。在分清主次方面,男性要优于女性。很多小孩到了高年级,上网、玩游戏、谈恋爱,沉迷其中,不可自拔,成绩一落千丈,这就是因为家长没有教育小孩要分清主次造成的。我们跟孩子们说:人生是分阶段的,你是学生,就应该好好学习;你连主次都分不清楚,将来怎么成功呢?
 

有的家长说,我的小孩已经上初中高中了,怎么去教小孩分清主次呢?我给大家讲个故事:有两个大学生,他们一起到山上去玩。上山以后,突然听到老虎的叫声!“哎呀,怎么这山上有老虎,老虎来了怎么办?”结果,姓王的大学生正好带了双球鞋,就赶紧把皮鞋脱掉,换上了球鞋。姓李的大学生就问他:“你换球鞋干什么啊?”姓王的说:“等一下老虎来了,我穿了球鞋跑得快呀!”姓李的说:“那老虎跑得比人快呀,你穿球鞋有什么用呀!”你看姓王的大学生怎么说:“那我跑得比你快就行了!”这是不对的嘛!后来,老虎真来了,姓李的大学生赶紧把皮鞋脱掉爬到树上去了;那个姓王的大学生穿着球鞋猛跑,还是被老虎吃掉了。这个姓王的大学生就是脑子分不清主次嘛!老虎的缺点是不会爬树,老虎的优点就是跑得快,你换球鞋有什么用呀?你换钉鞋也跑不过它啊!一个孩子的思维分不清主次,到关键时候连命都会没有;到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分不清主次的孩子,他怎么能成功呢?
 

数学思维训练技巧三

创设质疑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批判性思维。
 

质疑问难是探求知识、发现问题的导火线。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根据学生好奇、多问、求知欲望强烈等性格特征,教师应积极培养学生勤于思考问题、敢于并且善于提出问题的好习惯,从而为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奠定基础。比如在讲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50度以后,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因为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50。
 

那么,把这个三角分成两个小三角形,那么,每个小三角形的内角和就是1800正确吗?”有的学生就可能回答:是正确的,而忘记了三角形的内角和与三角形的大小无关这一道理。教师应该组织学生对这些错例进行分析就可以加深他们对三角形内角和及其面积公式的正确理解,从而达到有效的教学效果。由此可见,只有让学生敢于质疑,多质疑,这样才能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才能激发他们主动探索的欲望和自主学习的兴趣,进而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多渠道调动学生发散思维
 

首先,教师在数学课堂上要善于引导学生思考,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勾起他们探索问题的欲望,让他们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更好地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教师在数学课堂上可以通过与学生谈话、提问、课堂活动等方式,来启迪学生思考和发散思维。例如,有的教师在数学课堂上以小组讨论教学内容的形式,还原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教师只作为引导者、激励者、组织者和参与者。
 

每次活动结束后,教师在听取学生讨论互评的基础上肯定其长处,指出其不足及努力的方向,并对教学内容作科学归纳和小结。这种活动化的课堂教学形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和参与数学学习。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提出一些难题,通过有奖竞答的形式,鼓励学生参与答题,促使学生进入思考状态。教师还可以通过为学生构建数学横向及纵向知识网络的方式来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小学数学知识严密。但小学生由于归纳总结能力有所欠缺,要求教师善于引导学生将知识纵连成线、横联成面,让学生明确学什么、顺序如何、要求怎样以及重点所在。这样,学生从教师提供的每个单元线索中对知识点进行联想和串联,有效地培养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以上就是
小编为您整理一年级数学如何进行思维训练的全部内容,更多精彩请进入
栏目查看。


学霸君是专注于中小学生在线一对一辅导、人工智能、拍照搜题的学习平台。旗下学霸君1对1严选全国好老师,为学员量身定制个性化学习方案,辅导包含高中初中小学全科目。学习新场景+智能大数据分析,让中小学生更方便找到适合自己的好老师,学习更高效。

  • 【全国好老师】严选全国好老师

    高学历高能力老师执教,各地经验教师,专业扎实,严控教学质量;

  • 学霸君1对1】中小学在线1对1辅导

    24h轻松上课,打破时间地域限制,针对性教学,孩子学习更专注;

  • 学习新场景】智能教学模式+大数据分析

    1对1个性化学习方案量身定制,课堂随时旁听,全面了解学习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