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 数学如何进行公式的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如何进行公式的教学设计?数学学习应着眼于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利用教学资源,合理、灵活的运用教材,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数学教学方法。
 

形成知识网络,发展思维,体验快乐
 

把学过的数学公式进行归纳整理,形成知识网络。要重视引导学生把学习的新内容及时纳入原有知识结构,使原有知识结构得到补充、改造和完善,也就是将知识点“网络化”,找出公式间的联系和区别,把新学的知识与相关的知识结构相互结合与沟通,这样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学生解题能力的提高。
 

教学完一段落后,要重视引导学生加强对知识间的横向和纵向联系,帮助学生建构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构建知识网络。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公式后就要与前面的圆柱、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公式联系起来建立知识结构,实际上它们都有一个统一的计算公式,就是底面积乘高来计算,这样让学生学到的就不仅是一个个孤立的公式了,而是一个知识系列。

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促进学生的思维
 

数学思想是对数学知识和方法的本质及规律的认识,是解决数学问题的灵魂和根本途径。事实上,数学思想方法不但对学生学习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而且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这就要求我们教学中不能满足于单纯的知识灌输,而是要使学生掌握数学最本质的东西,用数学思想和方法统率具体知识和问题的解决,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
 

如,教学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时,运用课件展示圆的面积与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面积的比较,认真观察拼接前后面积的大小比较,长方形的长和圆的半径,长方形的宽和圆周长的一半的关系,渗透了转化和化圆为方的数学思想,并让学生充分的想象,拼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于长方形,从而又渗透极限的思想,这种数学思想在教学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时,又一次进行了运用。在探索圆周率和和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时,结合食物和图形渗透了直线图形和曲线图形的内在联系,体现了“化曲为直”的转化思想和方法。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掌握了一种学习的方法,在遇到新问题时,可以把新知识转化为已学过的旧知识。
 

数学创新教学方法

在操作的教学实践中培养发现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不是让他们有什么新的发明创造,而是让其独立思考、探索、发现,这种发现就是创新,就是创造。教师要重视实践操作活动,真正放手让学生操作,让操作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让新知在操作中探索发现,让创新意识在操作中萌发。通过学生的操作、探索,你会发现,学生也是一个创造者。如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教师充分利用和创造各种条件,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引导学生进行看一看、折一折、做一做等活动。
 

首先,让学生依次观察红领巾、三角板、钟面、折扇上的角。接着启发学生用圆形纸折出大小不同的角,用角的顶点扎手心,感知角的顶点是尖尖的,摸一摸角的两条边,感知角的两条边是直直的,从而揭示角的本质属性。然后鼓励学生用图钉和硬纸条做一个可以活动的角,边活动纸条边观察:角的大小有什么变化?由此渗透“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从而使学生的听觉、视觉、感觉多感官并用,发现角的本质特征。这样充分发挥学生观察操作的主体作用,力求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独立学习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在方法的优化选择中培养创新精神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数学教学要凭这个例子使学生举一反三,推陈出新,采用好例子举好“一”,其实,这时的“一”并非是完全单一的、孤独的知识,很多是一个个教学知识板块,它蕴含着某种思想和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回忆,运用思维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加以分析归纳得出规律,达到获得知识板块有助于理解和迁移创新的目的。如数学中小数除法0.64÷0.04,先让学生试除,当除对了,就问学生是怎么思考的?
 

当学生不会时可设问,能否把它转化为已学过的知识来考虑呢?怎样才能把两个小数变成整数,学生答出把这两个数同时扩大100倍后,变成64和4,想一想:商几?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同学们会算,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又怎样算?除数和被除数都是小数的又应该怎样算?“举一”后重在“反三”,不“反三”,创造性就不能得到发展,“反三”的过程是促进创新的过程,知识迁移的根本目的就在这里,教师要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训练。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解决,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好方法。
 

建立和谐的数学课堂氛围

课堂交流要有实效性
 

,

学霸君1对1-智能测评+个性化提升,学霸君严选全国好老师1对1辅导,先学习满意再付费!学霸君在线1对1,大数据精准测评+智能场景辅导!智能场景家长实时监督

 年级:初中/高中/小学/中考/高考

 科目:数学/物理/化学/英语/语文

 中小学在线辅导,全程陪伴式学习

 

,

数学课堂的交流互动并不是追求课堂上的热闹和欢声笑语,其灵动性应该体现在学生思维的密度和广度上。真正的数学学习离不开学生自己的思考。笔者在教学中勇于放手,不断为学生创设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分析破解问题的机遇。例如:看乘法口诀表时,要求学生着重观察排列规律;教学口算时,让学生尝试不同的算法等。随着年级的增高,还要注意指导学生从多种角度,运用多种方法去解同一问题。学生独立思考、探索发现的能力,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课堂交流要依据教学内容,把握适当时机才能有水到渠成的效果。互动交流就是寻求互补的效果。在探究问题时,学生都有自己探索的体验,师生、生生、生本的互动都应该相时而动。例如:“解答开放题,用18厘米长的铁丝围城一个长方形,可以怎么围?”因答案有多个,就需要通过同桌交流,师生互动,展示各种情况下的方法。再如:“李老师和35名学生坐船游玩,每条船坐7人,至少需要几条船?”这种类型的题要让学生充分思考――计算――再思考,才能有准确的答案。

课堂练习要有趣味性
 

课堂练习是小学数学课堂常用的基本方法。学习数学离不开一定量的练习,练习可以巩固新知,温故可以知新。让学生动手做数学,让学生在课堂上练一练,胜过教师讲解多少遍。但教师在设计练习题时,也要注意技巧性,增强趣味性,不然只会适得其反。恰当地引进现代化教学媒体,既能准确地传递信息,又能及时地反馈交流,这样能使学生学习的效率大大提高,获得的知识更灵活、扎实, 课堂练习也会充满趣味性。
 

例如:教学“克与千克”认识这节课时,笔者组织学生开展“估算黄豆粒数”的游戏活动,结果,学生们方法各异:有用台秤称一称的,有用小杯子量一量的,有在纸上铺一铺的……这样的游戏就是让学生自己感受、体验、理解数学知识及其实际应用,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进而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优化数学思维教学

进行“一题多变多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一题多变是通过题目的引申、变化、发散,提供问题的背景,提示问题间的逻辑关系。在新课中,教师可以简单题入手由浅入深,使大部分学生对当堂课内容产生兴趣。在习题课中,教师应把较难题改成多变题目,让学生找到突破口,对难题也产生兴趣。同时教师要尝试让学生自己将题目中的问题或某一条件改变,对知识进行重组,自己将题目中的问题或某一条件进行改变,对已学知识进行重组,探索出新知识,解决新问题,不就题论题,能多思多变。
 

一题多解是多角度地考虑同一个问题,找出各方法之间的关系和优劣。一题多解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常用而有效的方法,遵循发散性思维的规律,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是在学生形成理性认识的基础上的第二次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的一次重要反馈。 “业精于勤”,只要我们在教学中运用以上各种解题方法培养学生,让学生去理解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触类旁通,使学生的思维时常处于多向、发散、开放状态,让他们去发现问题,就能使他们的思维上升到一个新的领域。教师通过变式教学,能使一题多用,多题重组,常给人以新鲜感,能够唤起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因而能够产生主动参与的动力,保持其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和热情。
 

要在变通中培养
 

要对问题实行变通,只有在摆脱习惯性思考方式的束缚,不受固定模式的制约之后才能实现。因此,在学生教好地掌握了一般方法后,要注意诱导学生离开原有思维轨道,从多方面思考问题,进行思维变通。当学生思维闭塞时,教师要善于调度原型帮助学生通过接通与有关旧知识和解题经验的联系,做出转换、假设、化归、逆反等变通,产生多种解决问题的设想。
 

如:王师傅做一批零件,8天做了这批零件的的2/5,这样,剩下的工作还要几天可以完成?学生一般都能根据题意作出(1-2/5)÷(2/5÷8)的习惯解答。此时,教师可作如下诱导:①完成这批零件需要多少天?②已做零件数是剩下零件数的几分之几?③剩下零件数时已做零件数的几倍?④能从题中数量间找出相等方程解法关系吗?⑤从题中几种量中能判断出比例解法、比例关系吗?通过这些诱导,能使学生自觉地从一个思维过程转换到另一个思维过程,逐步形成在题中数量间自由往返调节的变通能力,有效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以上就是
小编为您整理小学数学如何进行公式的教学设计的全部内容,更多精彩请进入
栏目查看。


学霸君是专注于中小学生在线一对一辅导、人工智能、拍照搜题的学习平台。旗下学霸君1对1严选全国好老师,为学员量身定制个性化学习方案,辅导包含高中初中小学全科目。学习新场景+智能大数据分析,让中小学生更方便找到适合自己的好老师,学习更高效。

  • 【全国好老师】严选全国好老师

    高学历高能力老师执教,各地经验教师,专业扎实,严控教学质量;

  • 学霸君1对1】中小学在线1对1辅导

    24h轻松上课,打破时间地域限制,针对性教学,孩子学习更专注;

  • 学习新场景】智能教学模式+大数据分析

    1对1个性化学习方案量身定制,课堂随时旁听,全面了解学习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