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强化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_学习
如何强化 小学 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如何强化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学中应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及不同学生的年龄特征,结合生动有趣的事例、采取多种手段创设教学情境、诱导学生探索,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下面朴新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技巧。
利用练习题和考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成长离不开练习和解题。学生的逻辑思维本身就贯穿于解题的全过程。学生通过练习和解题能够有效地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展开训练。因此好的练习题应该有利于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所以设计好练习题就成为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内容。课本中安排的练习题就很注意这方面的问题,是好的范例。
但它还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并且由于学生的差异性,就使得课本中的练习题也很难做到面面俱到。这就要求广大小学数学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地设计练习题,使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我们在设计练习题时要兼顾学生的差异性和学生发展的不同阶段,根据不同阶段制定不同的培养目标,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合理的数学练习题。
运用电教媒体,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
电化教学最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愿望。教师充分利用电教媒体讲课,更能使学生了解知识的欲望油然而生。例如学习通分后,我让学生比较8/9和5/6的大小,顿时学生雅雀无声,因为前面学过的两个分数比较大小的方法已不适用了。怎么办呢?我运用学生喜爱的卡通录像,从屏幕两边分别同时出来叫8/9的蓝精灵和5/6的红精灵,各自介绍后,为了争大小,争个不休。后来蓝精灵一变成16/18,红精灵也学着变成15/18。这时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很多同学已联想到通分后再进行比较大小。
我又问“还有没有其它方法呢?此刻课堂气氛更加活跃,有的说以“1”为标准,8/9比“1”小1/9,5/6比“1”小1/6,所以8/9比﹤5/6,又有学生说,因为8×6大于5×9,所以8/9﹥5/6。通过电教媒体,我创设了这一个情境大大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识的兴趣和积极性,更加活跃了学生的思维。
方法一
精心设计作业培养创新能力
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是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而积极探索并实施多样化的数学作业形式是一个重要切入口。让我们逐步将“作业布置”转向“作业设计”,在作业内容与形式上改革和创新,让更多现实的、有趣的、探索性的数学学习活动成为数学学习的主要形式。所以教师在设计数学作业时应该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因人而异,设计出趣味性、层次性、创造性的作业,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习兴趣。比如在学完九年级“事件的可能性”后,布置学生“掷硬币”,感受概率的大小;
在教完“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时,在下课之前我向学生布置的作业:“我们已经学了长方休、立方体、圆柱、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这些图形都是规则图形,那对于一个不规则图形(如一块石头),它的体积怎样来求呢?课后请同学们去研究一下,可以请教别人,也可以查资料,明天数学课上,展示、汇报成果”。在学习图形的变换时,布置学生运用四种变换设计一个美丽的图案,进行交流,班里给予评奖并展示,提高了学生欣赏图形美的能力,让学生在玩中学习,学习中体验知识的魅力,获得成功的喜悦。在这样的作业中,让学生主动去创新,这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从学习兴趣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驱动力,是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内在因素,是学生学习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成分,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在大脑中形成兴奋中心,促使各种感官,包括大脑处于最活跃状态,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从而为学习提供最佳心理准备。在《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一个笼子里装有鸡和兔,其中头有45个,足116只,请问鸡、兔各几个?”学生马上兴致勃勃,争先恐后提笔计算,但在较短的时间难以得出正确的答案,这时我提示:“兔子提起前两只足,统统都立正!”
全班同学开怀大笑,教师问:“现在有几个头,几只足?”“45个头,90只足。”学生回答。教师又问:“少了几只足?”“26只足。”这时学生茅塞顿开,基本上异口同声地说了兔子13只,鸡是32只这个正确的答案。这样学习会更加主动、积极,产生愉快紧张的情绪和主动的意志努力状态,从而提高自己学习活动的效率。可见,数学教学必须要在“趣”上做文章。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挖掘教学内容本身内在的乐趣,依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挖掘数学教材中的兴趣诱因,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兴趣。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有意识地创设特定的学习情境,吸引学生主动学习。
方法二
提出学习目标要创新
长期以来,课堂教学目标往往由教师揭示。教师直接提出目标使教师围绕目标走,学生围绕目标转。但是着眼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组织学生自己确定学习目标,是值得大力提倡的。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设定目标的方法,不仅仅是一种形式的突破,也是教学思想上的一种飞跃。学生自己确定目标,不仅仅体现教师尊重主体,也体现教师对学生内在潜能、智力因素的开发。
,
学霸君1对1-智能测评+个性化提升,学霸君严选全国好老师1对1辅导,先学习满意再付费!学霸君在线1对1,大数据精准测评+智能场景辅导!智能场景家长实时监督
■ 年级:初中/高中/小学/中考/高考
■ 科目:数学/物理/化学/英语/语文
■ 中小学在线辅导,全程陪伴式学习
,
导入新课要创新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如果课堂的开头设计得合理,那么就预示着整堂课的成功。巧妙的开头设计,能将学生推到最佳的心理准备状态。它不但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为随后的智力活动提供愉快的背景,而且能够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之被动的接受型学习状态,转化为主动的进攻学习状态。为激发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借助图片、典故、实践等多种形式导入新课,这样还能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产生,进而水到渠成地引入新课。既凝聚了他们的注意力,启迪了他们的思维,使他们怀着迫切的心情投入学习,同时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改革作业内容和形式,在独立完成中培养能力
作业是学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重要活动,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把知识型作业改为能力型作业和创新型作业是十分必要的。
训练方法、手段要创新
从某种意义讲,教学方法、手段就是教学质量。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形成也往往取决于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实践教学在数学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充分利用数学实践,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必须强化数学实践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逻辑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作风和勇于探索的精神。通过实践,可诱导学生发散思维,体会成功的喜悦,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让学生掌握研究数学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由此可见,教学方法、手段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形成具有积极作用。
方法三
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拓展学生的思维
现代教育理论强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小学数学教学也不例外。选择有利于改变单一、枯燥、以被动听讲和练习为主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去思考、去辨析、去释疑的教学方法,成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的重要方面。
教学应充分发挥每一种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效能,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以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我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会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运用诸如讨论法、谈话法、实验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例如我在教学前班讲授“测一测,量一量”时,先拿出几种测量物体的尺子问学生:“它们是什么?”学生踊跃回答:“是量物体的尺子。”这实际上就“打开”了小学生的思维;在讲到尺子有哪些用处的时候,我又运用讨论法,让学生各抒己见,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让学生取长补短;最后我让学生亲手测量一下文具盒和铅笔的长度、课本的厚度,以及自己手掌的宽度等,这里又运用了实验教学法。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使用,既提高了教学效果,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充分利用教学用具辅助课堂教学,培养学生主动思维
在教学中运用好学具,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组织,管理和调控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使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开心。小学生受制于年龄小,活动范围小,对诸如三角形、正方形、矩形等各种几何图形很难在脑海中抽象地建立起清晰的图形轮廓,这就需要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学用具,向小学生进行形象的图形演示。我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根据每节课,每个教学环节的不同内容,精心选择合适的教学用具。
例如:在教学几何图形的认知训练时,通过让学生看图形(教具)、想实物、说名称、画图形等方法,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再如:我在教学基数和序数时,利用教具拼凑不同的几何图形:先由学生拼凑图形,然后我提出诸如:“一共拼了几个图形”、“从左往右数,第6个图片是什么图形”等问题,当小学生经过思考之后自己回答出“一共摆了6个图形”,“从左往右,第6个图形是正方形”等问题答案时,也就意味着学生初步理解了6的基数含义和数6的序数含义;然后,我再让学生将这些图片打乱,重新拼图,再提出不同的问题让学生回答,通过几个环节的几次循环教学,学生就深刻地理解了基数和序数表示的两种含义,从而培养了主动思维能力。
以上就是
小编为您整理如何强化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的全部内容,更多精彩请进入
栏目查看。
学霸君是专注于中小学生在线一对一辅导、人工智能、拍照搜题的学习平台。旗下学霸君1对1严选全国好老师,为学员量身定制个性化学习方案,辅导包含高中、初中、小学全科目。学习新场景+智能大数据分析,让中小学生更方便找到适合自己的好老师,学习更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