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_学习
如何进行 小学 低年级数学教学
如何进行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在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愉快教学,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学生学得自如,教师教得轻松,并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说说与此相关的数学方法。
引用故事,激发兴趣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引用故事或故事喻义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乐中明理,达到愉快学习的目的,实施愉快教学。例如,我在教学一年级学生解答“同学们排队做操时,芳芳的前面有10个人,后面有5个人,这一队共有多少人?”
这一题时,考虑到学生容易粗心,于是在他们解题之前,我讲述了王二小放牛的故事。王二小赶着12条牛山上吃草,走着走着他累了便骑着一头牛走,过了一会他数了数,前面有6头,后面有5头。数来数去就11头牛,王二小吓哭了。怎么少了一头牛呀,那头牛到哪里去了呢?请同学们帮王二小找回来可以吗?学生听完,都笑起来了,王二小真粗心,他自己还骑着一头牛呢,没有加上。这样同学们再来解答类似的问题不会犯王二小的错了。
动手实践,培养兴趣
小学一年级教材里就有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知识。对于一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立体几何,掌握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一方面是容易和平面几何混淆,另一方面不能正确区分长方体、正方体和其他形体。因此,我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一课时,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强烈的动手欲望,我就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产生浓厚兴趣,进而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在教学时,我是按照以下步骤进行的,看一看,数一数,摸一摸,找一找。
看一看:教师出示事先准备好的长方体、正方体及长方形、正方形模型,这些模型你们都认识吗?学生很快就认出了已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而不知道长方体、正方体叫什么名字。这时教师及时指出长方体、正方体的名称。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得出长方形、正方形只有一个平平的面,而长方体、正方体是由几个面组成的。
数一数: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按照一定的顺序边标出记号边数,长方体有几个面,正方体有几个面,学生很快都能数出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6个面。
数学教学兴趣培养
创设情境
所谓创设情境,就是通过教师有目的的设置疑问,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积极动脑,主动学习。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有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活跃思维,这样进行数学教学也就得心应手了。比如在教学“小数的性质”时,我在黑板上写了“1、10、100,”引导学生在每个数后面加上适当单位,并用“=”把三个数量连接起来。这时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积极思考抢着回答。
学生甲:“1元=10角=100分。”学生乙:“1米=10分米=100厘米。”问题解决后我接着引导学生用同一个单位利用我们今天学的知识把上面各数表示出来。学生听完热情更高了,都抢着回答:“1元=1.0元=1.00元、1米=1.0米=1.00米、1千克=1.0千克=1.00千克……根据学生的回答我又引导学生回答:1、1.0、1.00、这样的数大小相等吗?为什么相等?这时适时小结:“小数的末尾添上零或者去掉零,小数的大小不变。”通过问题情境创设,形成悬念,学生对新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积极性格外高涨,学习也格外投入。
捕捉时机
上课是一门艺术,教师要巧妙地利用师生点滴闪光点激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例如在讲解多位数读写法时,根据多数学生对万以内读数感兴趣的这个兴趣点,编制了一道数学题:“一个数的千位上的数是2的两倍,百位上的数字比最小的双数小2,十位上的数字比最小单数少1,个位上的数是百位上的数字与十位上的数字之和。”学生经过思考讨论后答出:4000,其实这道题综合性很强,既有数的概念,又有单数、双数及0的计算法则,从解题过程中可以看出学生兴趣非常浓厚,注意力集中,很快解答出就不足为奇了。此时我趁热打铁,引导学生用已有的知识也编一个多位数让大家猜,学生大都争先恐后纷纷要求发言,表现欲望非常强。教学中老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闪光点,让其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例如,讲递等式计算时有这样一道题:“14+10-10=”学生马上会说:“这道题14加10再减10,等于不加不减,结果仍是14。”这样合理的算法并不是出自老师之口,而是由学生自己解答的。这时我又出了类似的习题引导学生练,学生越做越有兴趣,又如9+9+9……连续加9加9次结果各是多少?这本是一道巩固9的乘法口诀的练习题,以往学生习惯用乘法口诀解答,也有直接用加法计算,可是这回有一个学生说他发现了一个规律:“每次写数时十位上的数比原来大1,个位上的数比原来小1。”针对此回答,我马上又出了一些加9的进位加法题,并指出这样做的好处不仅速度快,而且正确率高。因此,只要抓住了学生的闪光点,就能激起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反之,思想火花就会泯灭。
渗透数学思想
,
学霸君1对1-智能测评+个性化提升,学霸君严选全国好老师1对1辅导,先学习满意再付费!学霸君在线1对1,大数据精准测评+智能场景辅导!智能场景家长实时监督
■ 年级:初中/高中/小学/中考/高考
■ 科目:数学/物理/化学/英语/语文
■ 中小学在线辅导,全程陪伴式学习
,
1.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渗透数学的思想和方法
对数学而言,知识的形成过程实际上也是数学思想和方法的发生过程。大纲明确提出:“数学教学,不仅需要教给学生数学知识,而且还要揭示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这一思维过程就是思想方法。传授学生以数学思想,教给学生以数学方法,既是大纲的要求,也是走出题海的需要。因此必须把握教学过程中进行数学思想和方法渗透的契机。如概念的形成过程,结论的推导过程等,都是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训练思维、培养能力的极好机会。
数学讲座是一种课外教学活动形式。在素质教育的导向下,数学讲座等教学活动日益活跃,究其原因,是数学讲座不仅为广大中学生所喜爱,而且是数学教师普遍选用的数学活动方式。特别是在数学讲座等活动中适当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给数学教学带来了生机,使过去那死水般的应试教学一改容颜,焕发了青春,充满了活力。
3.在复习小结中渗透数学的思想和方法
小结和复习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如何提高小结、复习课的效果?要紧扣教材的知识结构,及时渗透相关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在数学思想的科学指导下,灵活运用数学方法,突破题海战的模式,优化小结、复习课的教学。在章节小结、复习的数学教学中,要注意从纵横两个方面,总结复习数学思想与方法,使师生都能体验到领悟数学思想,运用数学方法,提高训练效果,减轻师生负担,走出题海误区的轻松愉悦之感。
优化数学思维教学
发展内部言语,提高思维能力
思维就是人脑对信息的分析、综合、贮存、检索并作出认定的过程。“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语言和语言材料是进行思维的武器。数学教学中老师对学生提出思维要求,留有一定的空间,让学生想一想再去做,使学生言语与行动逐步起着自觉调控作用,促进思维的内化,从而发展学生独立思维的能力。例如:果园里有果树81棵,杏树棵数是桃树的4/5,杏树和桃树各有多少棵?老师不直接给解法,让学生通过认真思考,寻找多种解法。并引导学生把思考的方法说出来:一是用比例解,二是用按比例分配解,三是用分数解(可以把桃树看作单位“1”,也可转化单位“1”把总数或把杏树看作单位“1”来解)四是用归一法,五是用倍比法解。这样学生有充分思考的机会,在想一想的过程中,内部语言得到了发展,从而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通过直观演示和实践操作、动脑思考,动和说结合起来,发展学生内部言语,提高思维能力。在圆面积公式推导教学中,老师引导学生将圆转化为已学过的直线图形,让学生思考,然后运用多媒体演示,让学生观察转化过程,认识到和转化后的长方形或三角形的面积相等;注意圆的半径和转化后的图形有什么关联。再让学生分组用学具操作,进一步发现周长、半径与长和宽或底和高之间的关系。并让学生把操作过程说出来,并自己推导出圆面积公式。这样学生多种感官参与,通过观察思考,实践操作,推理、表达,不仅发展了内部言语,而且使学生概括能力和推理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
培养分散思维和集中思维
集中思维即利用已有的信息,达到某一正确结论,分散思维就是要求异、创新。一个创造性活动的全过程,要经过从分散思维到集中思维,再从集中思维到分散思维,多次循环才能完成。老师不能单纯地让学生从字面上明白或记住结论,而应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对提供的典型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以形成概念,并引导学生分析情况。如教学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面积时,一些老师直接让学生记住公式,随后进行举例练习,这样表面看来,学生记得快并能运用,教学效率高。其实学生的思维能力没有得到训练,教师应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转化成已的图形来计算,从而推导出公式,这样不仅让学生掌握了知识,还使他们学到思维的方法和规则。教师还可出示一题多解和有多种答案的开放性题目来训练学生思维。
如“修一条3.6千米的水渠,10天修了全长的1/3,修完共要多少天?引导学生用不同方法解答,学生得出十多种,既培养了学生分散思维和集中思维,又让学生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如:将4个长15厘米、宽10厘米、高5厘米的食品盒假装在一起,有多少种方法,哪种方法最节约包装纸?”“一长方体水箱从里面量棱长50厘米,水深10厘米,将一长20厘米、宽10厘米、高30厘米的铁块放入箱中,水面将上升多少?”这样不同的面重合就有不同的包装方法,铁块不同的放法,水面升高就不一样,这样就训练学生求异思维。
以上就是
小编为您整理如何进行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的全部内容,更多精彩请进入
栏目查看。
学霸君是专注于中小学生在线一对一辅导、人工智能、拍照搜题的学习平台。旗下学霸君1对1严选全国好老师,为学员量身定制个性化学习方案,辅导包含高中、初中、小学全科目。学习新场景+智能大数据分析,让中小学生更方便找到适合自己的好老师,学习更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