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统计如何教学_学习
小学 数学统计如何教学
小学数学统计如何教学?统计与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现代社会里,常常需要在不确定的情境中,根据大量无组织的数据,作出合理的决策,而统计正是通过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为人们更好地制定决策提供依据。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数学教学方法。
发展学生的统计思维
发展统计观念的基本前提是具备良好的统计思维。统计思维类似于数学中的数感、符号感,美术中的美感,以及人们对于音乐的乐感、节奏感等,是一种对给定数据及与数据有关的量、表、图的潜意识的反映,面对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时,能本能的从统计的角度进行思考,也就是当遇到有关问题时,能想到去收集数据和分析数据。例如,球迷看球赛时,会推测所喜欢的球队是否会赢,如果仅仅根据喜好去作判断,那么就不具备统计观念;如果意识到判断前需要收集一定的数据,如双方队员的技术统计资料、双方队员历次比赛成绩记录等,并且相信这些数据经过适当的整理和分析,有助于了解球队,在此基础上对球队的输赢进行判断,才是比较可靠的,这就说明你具备了一定的统计观念。
再如,看到我国国土面积为960万平方千米时,学生应该认识到这种统计仅仅是把各种类型的陆地面积简单相加,如果除去沙漠、戈壁等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区,真正有开发价值的国土则会缩减。又如,调查表明:60%小学生使用趣味造型图片卡,30%小学生使用彩色口算卡。学生应该想到100位小学生中有60位使用趣味造型图片卡,30位使用彩色口算卡;1000位小学生中有600位使用趣味造型图片卡,300位使用彩色口算卡;如果班级有50人,应该购买30张趣味造型图片卡,15张彩色口算卡。学生经常对接触到的各类统计数据、统计图表进行统计地思考,自然会促其形成统计思维。
教给学生统计方法
形成良好的统计观念的关键在于统计方法的获得和掌握,只有懂得统计方法,才能产生正确的统计思维和有效地处理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统计方法可洞悉隐藏在杂乱无章的数据信息背后的规律,为人们的决策提供依据和指出方向。当然,针对小学生的具体情况,统计方法的要求层次和广度,应符合他们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根据课标要求和小学生的可接受性,小学生应当掌握以下基本方法:学会对简单数据进行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会画简单的统计图、统计表,会计算基本的统计指标(如平均数等)。统计方法的掌握离不开实践和亲历的过程,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主动投入统计活动,经历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全过程,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我们班想在教师节购买一些大家喜欢的水果开一个祝福老师的联欢会,应该买些什么水果?各买多少才合适呢?这是一个学生熟悉而感兴趣的问题,学生通过讨论可以认识到,要根据对全班同学的调查结果来解决这个问题,然后学生决定如何进行调查,以及如何展示调查的结果,最后确定买水果的方案。这样可以使学生经历数据收集、处理的过程,体会统计的作用,掌握统计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再如,让学生调查某个商店一个月内某种商品的销量,从而据此为商店经理提出进货建议。又如,调查全班同学身高、体重情况,并对全班同学的健康状况作出分析评价等。学生只有在游泳中才能学会游泳,只有在创新中才能学会创新,只有在做数学中才能学会数学,只有在经历统计活动的过程中,才能掌握统计方法。
数学课的教学方法
巧妙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贴近学生实际生活
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发现学生在解决书面问题时比较流利,但在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时,就束手无策了。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其实只要我们深入了解就不难发现造成这种问题的主要责任者是我们教师,我们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过分地把知识“纯粹”化,而忽略了知识与生活的关系。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脱离了生活的学习,将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巧妙运用多媒体教学,把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通过多媒体展现出来,能够极大地引起学生探讨知识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相遇问题》时,设计了这样一个课件:(1)小王和小李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向而行,未相遇;(2)小王和小李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向而行,相遇;(3)小王和小李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向而行,擦肩而过;(4)小王和小李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向而行,小王先走一段路程后,小李才出发,又经过一段时间两人相遇;(5)小王和小李同时从甲乙两地向相反的方向前进;(6)小王和小李同时从同一地点向相反的方向前进。教学中通过多媒体课件,利用动画人物在课堂上仅用了很短的时间,就将现实生活中能遇到的问题具体情况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了“同时”、“两地”、“相向”、“相遇”等数学概念。通过多媒体教学,让数学知识更贴近生活,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具体、生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知识的积极性。
在游戏中教学,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好老师。如果老师一味地在讲台上讲授知识,而让学生只是坐着听课,有的学生精力无法集中很容易就走神,根本无法听老师讲课。如果我们抓住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以游戏和分组讨论两种方法进行教学,提高他们学习的动力,激发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积极主动的学习知识。例如,在教学“5的乘法口诀”时,可以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数字5,用这些5的物体编成儿歌:1只手有5个手指,2只手有10个手指,3只手有15个手指……然后通过合作学习把这些儿歌改编成乘法口诀,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兴趣得到提升,学习效果得到提高。只有营造一种愉快、和谐的班级氛围,才能调动学生学习主动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习的动力。
根据小学生好动、好玩、好奇、好强、好胜心强、喜欢新鲜事物的特点,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各种条件,在班级上组织多种多样有趣的课外活动,把数字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还可以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责任感,培养学生遵章守法的自觉性与自制力。这样,有利于让学生自觉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通过实践,学生从学习过程中懂得了学习要多动脑筋、找窍门,学会手、脑并用。学生有了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同时参与意识得到提高,自理能力逐渐形成,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交往能力和耐受挫折的能力,充分表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出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设数学课堂氛围
,
学霸君1对1-智能测评+个性化提升,学霸君严选全国好老师1对1辅导,先学习满意再付费!学霸君在线1对1,大数据精准测评+智能场景辅导!智能场景家长实时监督
■ 年级:初中/高中/小学/中考/高考
■ 科目:数学/物理/化学/英语/语文
■ 中小学在线辅导,全程陪伴式学习
,
教师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新课改教学中要求教师在教学期间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同时还要求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将学生的成长发展放在教学的首位,进而能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转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教师要做好引导工作[1]。如果教师能与学生平等对话,并且尊重学生的思想和见解,那么教师最终会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学生愿意与教师交流,那么学生在学习中遇到问题时也会主动的寻求教师帮助,进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喜欢数学教师,那学生对数学学科也自然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当然,在教师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掌控好节奏,也要对自己的言行进行严格的要求,要始终正确引导学生,这样教师才能对学生有更多的了解,也能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对应的解决问题。并且教师在与学生交流过程中不能太武断,也不能按照自己的标准要求学生,而要做到换位思考,这样才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利用创设情境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课堂教学的参与度
小学生的年龄比较小,他们对事物的感知能力比较弱,如果他们对抽象的事物无法快速理解时,情绪就比较低落,如果教师帮助学生理解比较难的问题,增加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次数,那么小学生的课堂学习状态会非常好。因此,数学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合理的教学环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在学习“平均分”这一节内容时,为了不让学生从本能意识中认为学习内容难,教师在开始上课之前为学生创设一个情境,“一天,动物园的动物们要聚会,小兔子带了6个萝卜,想把它与动物朋友们一起吃,结果来了12个朋友,小兔子一看这么多朋友,萝卜不够啊,怎样才能让每一个动物朋友吃到萝卜呢?”然后教师:“小朋友们,假如你是小兔子,你会怎么做呢?”这时学生说出各自的想法,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带入除法教学内容学习。如果教师只是单纯的告诉学生今天的学习内容是“平均分”,学生在潜意识中会认为学习的内容比较难,怕说错,因而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比较低。但是,教师利用情境法将学生带入课堂,学生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已经在运用要学的方法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多联系生活,创设教学情境,进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数学思维培养
对于学习兴趣的培养应当渗透到每个教学环节,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教师要精心设计每节课。要使每节课形象、生动,有意创造动人的情境、设置诱人的悬念、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和求知的欲望,并使同学认识到数学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指导学生运用已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释自己所熟悉的实际问题。
提高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兴趣的办法多种多样,比如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就是行之有效的办法之一。“问题是学习数学的阶梯”,“学问学问,有学有问”,这句话充分说明了“问”在学习中的重要地位。中学生最富有想象力,因此,不但要给他们以“提问题”的权利、机会和场所,更要培养他们“提问题”的能力。
在数学学习的全过程中加强思维训练。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有效方法
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在教学中不是把目光只停留在数学知识和解题方法上,而是以它们为载体,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这正是现代教学论所倡导的。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也是目前数学思维教育素质化的新热点。而它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影响着中学数学教育改革的深化与发展。数学思维的种类有很多,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从直觉思维到辨证思维,从正向思维到逆向思维,从集中思维到发散思维,从再现性思维到创造性思维,从中体现出了多种多样的思维品质。如思维的深刻性、逻辑性、广阔性、灵活性、创造性、发散性等。
这些也正是思维训练的目标与指导思想。在以问题为中心、以教材内容为素材、以思维训练为主线的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是问题暴露、思维点拨、启迪、诱导者,学生是思维的主体,是知识的探索、发现和获取者,所以教师要抓住一切机会对学生进行多元的思维品质教育,把思维品质教育渗透到备课、上课、辅导、批改作业、测试评析等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中。使学生的思维品质不断得到提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真正把学生当作数学学习的主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使他们的知识与能力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全面发展。
以上就是
小编为您整理小学数学统计如何教学的全部内容,更多精彩请进入
栏目查看。
学霸君是专注于中小学生在线一对一辅导、人工智能、拍照搜题的学习平台。旗下学霸君1对1严选全国好老师,为学员量身定制个性化学习方案,辅导包含高中、初中、小学全科目。学习新场景+智能大数据分析,让中小学生更方便找到适合自己的好老师,学习更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