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如何辅助数学教学_学习
计算机 如何辅助数学教学
计算机如何辅助数学教学?使用计算机只是为了来辅助教学,而并不是来主宰教学的,要充分认识它的利弊,及时的走出误区,才能更好的发挥它的优势,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数学的学习能力。 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有效的教学方法。
使用计算机绘制出各种形象、生动的立体图形,让学生能透彻的观察直观的图形,从而更好的理解抽象的概念
譬如“多面体和旋转体的体积”这一课时,主要是推导柱、台、锥、球的体积公式,掌握的关键在于正确的分析和理解立体图形。为了让学生在观察图形的同时更理性的认识,在讲解锥形体积公式推导时,由于要把它切成三个三菱锥,在图形上变化较大,学生很难理解,因此,我们能用计算机将整个切割过程展现给学生,同时讲解时能将锥形切割、恢复、再切割、在恢复,如此循环,不仅能让学生更快、更清楚的得到所要推导的结果,而且能让教师的讲解变得轻松。这一过程能让学生对锥形的公式有更深刻的印象,永久记忆,得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利用计算机辅助授课解决教学难点问题
计算机不但能辅助教师进行授课,而且能解决教学上的难点。在数学教学的课堂上,计算机和粉笔、黑板一样是一种教学的工具,只不过是一种具有现代化水平的工具,老师在授课时也不能完全依赖于计算机,不要把课堂讲解完全变成课件展示。因此,教师在使用计算机来辅助数学教学时,不单要在课件上下足功夫,而且要让课件符合要讲解内容的要求,除了用来解决教学难点外,更要多钻研教学的基本功,提高自己驾驭课堂和讲解水平的能力,在教育水平上更上一个台阶,而让计算机课件达到如虎得翼的效果,让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点,突破难点内容,离开课件仍能解决实际问题。
教与学有机结合,及时反馈信息
普通的教学方法无法满足双向的信息交流,但使用计算机能做到,利用它制作的课件习题,能体现一切以学生为中心和教与学有机结合的课堂模式,反馈信息比较及时,利用人机对话,学生能充分发挥学习的灵活性和主动性,有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和学习效率的提高。同时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调整学习进度,还能进行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在课后练习中能诱导和启发学生自主思考,自动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问,还能根据课件来判断学生答题的正误,并记录下学生的答题结果,及时反馈,以便老师进行分析和处理。
数学课堂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设计加强学生的再创活动
课堂教学设计可用适当的手段对学生思路进行引导,但为了让全体同学的主体性得到更充分的发挥,心理潜能得到更好的挖掘,探索精神更快形成,教师没必要把知识点直接加以解说,而是诱导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自学。如教学“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时,遵循从具体到抽象的原则。通过直观感知——观察——操作确认的认识方法理解并掌握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掌握直线与平面平行的画法并能准确使用数学符号语言、文字语言表述判定定理。
教师取出预先让学生准备好的直角梯形泡沫板演示:当把互相平行的一边放在讲台桌面上并转动时,观察另一边与桌面的位置给人以平行的感觉,而当把直角腰放在桌面上并转动,观察另一边与桌面给人的印象不平行。又如老师直立讲台,则大家会感觉到老师(视为线)与四周墙面平行;如老师向前或后倾斜则感觉老师(视为线)与左、右墙面平行;如老师向左、右倾斜,则感觉老师(视为线)与前、后墙面平行(老师也可用事先准备的木条放在讲台桌上作上述情形的演示)。
课堂教学设计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成功的导师。由于数学知识较抽象、枯燥,难以理解,很多学生对数学本身在心理上就有一种畏惧感,不自信,没有多大的兴趣,试问他们如何能有效地去学习?所以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首要条件。如何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认为如能在引入新课时,提出具有诱惑力的问题,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便能激发学习兴趣。
而且设计并组织好新课导入,可以收到先声夺人的效果,为整堂课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既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主体参与的良方。新课导入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一则笑话、一个小故事、一个好的问题,也可以是生动有趣的教具或数学模型。不过任何一种方法,都要简单扼要且富有趣味性、引人入胜,以便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一、用爱心培养兴趣
只要教师心中充满爱,给孩子很多的帮助,让孩子获得更多的自由的发展,保护学生的自尊与自信,孩子就能与教师进行思想交流,师生共同成长,就能燃起学生心中求知的火焰。
二、参加课外实践活动
,
学霸君1对1-智能测评+个性化提升,学霸君严选全国好老师1对1辅导,先学习满意再付费!学霸君在线1对1,大数据精准测评+智能场景辅导!智能场景家长实时监督
■ 年级:初中/高中/小学/中考/高考
■ 科目:数学/物理/化学/英语/语文
■ 中小学在线辅导,全程陪伴式学习
,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数学本身就是一门理论实践性练习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巧设问题,将抽象的问题与实际相联系,保证学生的好奇心、探索欲望得到满足,激起学生内心的学习动机。同时,要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从实践中学数学、运用数学知识,增强认识能力,教师要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条件。
三、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教学效果出发,精心设计,将新的教育理念融入到每一堂课中去,注重收集新的数学学科的新成果,结合教学内容,巧妙地穿插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数学学科的教学特点,引导学生注意数学知识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还可以运用实验法、谈话法、调查法等学习方法,使学生从被动学习中解脱出来进行自主式学习、研究性学习,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各种先进的教学媒体走进课堂,教师还可以记住计算机等先进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教学效果的优化。
四、换位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通过换位学习能实现角色换位,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让学生畅所欲言,尽情表达自己的对知识的理解和想法。针对学生的活动,教师应适时、及时地给予解释或者指导分析,这更能体现教师把握教材、驾驭课堂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有时一题有多种解法,可以采取学生交流、讲解的方法,通过不同学生不同解法的展示,使学生意识到知识的灵活性,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同时增强学生的自信与参与,从而对整个班级的学习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培养学生数学的思维能力
鼓励思维独创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能别出心裁地提出新异的想法和解法,这是思维独创性的表现。尽管小学生的独创从总体上看是处于低层次的,但它却蕴育着未来的大发明、大创造,教师应满腔热情地鼓励他们别出心裁地思考问题,大胆地提出与众不同的意见与质疑,独辟蹊径地解决问题,这样才能使学生思维从求异、发散向创新推进。如解答“某玩具厂生产一批儿童玩具,原计划每天生产60件,7天完成任务,实际只用6天就全部完成了。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生产多少件玩具?”一题时,照常规解法,先求出总任务有多少件,实际每天生产多少件,然后求出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生产多少件,列式为60×7÷6-60=10(件)。
而有一个学生却说:“只须60÷6就行了”。他理由是:“这一天的任务要在6天内完成所以要多做10件。”从他的回答中,可以看出他的思路是跳跃的,省略了许多分析的步骤。他是这样想的:7天任务6天完成,时间提前了1天,自然这一 天的任务(60件)也必须分配在6天内完成,所以,同样得60÷6=10,就是实际每天比计划多做的件数了。毫无疑问,这种独创性应该给予鼓励。独创往往蕴含于求异与发散之中,经常诱导学生思维发散,才有可能出现超出常规的独创;反之,独创性又丰富了发散思维,促使思维不断地向横向与纵向发散。
诱导思维求异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赞可夫说过:“凡是没有发自内心求知欲和兴趣的东西,是很容易从记忆中挥发掉的”。赞可夫这句话说明了发散思维能力的形成,需要以乐于求异的心理倾向作为一种重要的内驱力。教师善于选择具体题例,创设问题情境,精细地诱导学生的求异意识。对于学生在思维过程中时不时出现的求异因素要及时予以肯定和热情表扬,使学生真切体验到自己求异成果的价值。对于学生欲寻异解而不能时,教师则要细心点拨,潜心诱导,帮助他们获得成功,使学生渐渐生成自觉的求异意识,并日渐发展为稳定的心理倾向,在面临具体问题时,就会能动地作出“还有另解吗?”“试试看,再从另一个角度分析一下!”的求异思考。
在教学中,我们还经常发现一部分学生只习惯于顺向思维,而不习惯于逆向思维。在应用题教学中,在引导学生分析题意时,一方面可以从问题入手,推导出解题的思路;另一方面也可以从条件入手,一步一步归纳出解题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十分注意在题目的设置上进行正逆向的变式训练。如:进行语言叙述的变式训练,即让学生依据一句话改变叙述形式为几句话。逆向思维的变式训练则更为重要。实践证明,从低年级开始就重视正逆向思维的对比训练,那些相关的基础知识、解题经验才会处于特别活跃的状态,也才可能对题中数量作出各种不同形式的重组,逐步形成发散思维能力。
以上就是
小编为您整理计算机如何辅助数学教学的全部内容,更多精彩请进入
栏目查看。
学霸君是专注于中小学生在线一对一辅导、人工智能、拍照搜题的学习平台。旗下学霸君1对1严选全国好老师,为学员量身定制个性化学习方案,辅导包含高中、初中、小学全科目。学习新场景+智能大数据分析,让中小学生更方便找到适合自己的好老师,学习更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