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师如何注重课堂教学_学习
数学教师如何注重课堂教学
数学教师如何注重课堂教学?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应注重新旧知识的迁移,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时候能轻松愉快。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有效的教学方法。
数学核心思想的适时渗透
数学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更主要的是以数学知识为载体,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掌握数学,形成正确的数学观和数学意识。
在数学课堂上,教师要适时并有意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比如,在教学“分数的大小”一课时,学生探究出多种方法来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这个过程中,转化的思想是无处不在的。当学生第一次出现“转化”的时候,教师就应充分肯定学生的做法,并告知学生转化的重要作用――它可以把复杂的问题转化、分解成多个简单的问题,从而解决问题。尤其是学生用通分的方法把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的过程,转化思想的应用,就尤为明显。如果学生能灵活运用转化思想,那么在比较其他分数的时候,根据需要,学生不仅可能把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还有可能把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子分数。不但如此,他们还会把转化的思想应用于课堂之外,或其他的学习中。学生的这些变化,都应归功于教师适时渗透了转化的思想。
新旧知识的迁移
学习的迁移,即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它广泛地存在于知识、技能、态度和行为规范的学习中。任何一种学习都要受到学习者已有知识经验、技能、态度等的影响,只要有学习,就会有迁移。迁移是学习的继续和巩固,又是提高和深化学习的条件,学习与迁移不可分割。 教师在讲授新知前,要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明确旧知与新知的矛盾点或增长点都有哪些。然后设计相对应的课前复习题,唤起学生对旧知的重新认识,整合相关知识的零散的记忆,为新知的学习扫清障碍。
这部分教学设计是在上课伊始,又基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所以,教师在呈现这部分练习时还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考虑北师大版的数学教材大都是把新知融合在情景中呈现的,所以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可以利用或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中的情景,使其延伸到课前复习,延后到试探练习,甚至综合练习、发展练习。这样对教学情境的充分利用不仅解决了学生的新旧知识的迁移问题,还会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到新知学习的必要性。
数学课堂教学方法
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在教学比武或三课擂台赛活动中,有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每一位教师上课前都要花上一段时间和借班的学生一起聊天,猜谜,有的还指挥学生唱歌,为学生表演民族舞等等。短短的十几分钟里,师生就形成了某种默契,结果,绝大多数班级的学生上课时情绪饱满,思维活跃,发言积极。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要适应创新教学的要求,教师必须主动抛弃“师道尊严”的束缚。除了在日常学习生活过程中主动关心学生,更要学会尊重学生与众不同的提问,尊重学生与众不同的观点,要把学生作为一个有着独立人格的人来对待。这样,学生才会从束缚和紧张的阴影中摆脱出来,焕发出其好奇的天性,主动探索,不断创新。
积极开展主体性学习活动。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离开了学生的主体性活动,就变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必须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地开展主体性学习活动,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发现和探索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主体性学习活动有多种形式,如自己动手操作,合作做实验,相互讨论交流等,但无论采取何种形式,都要让每一位学生获得最大可能的参与。以目前采用比较广泛的小组学习为例,由于缺乏有效的组织,事实上部分学生的主动性仍未得到充分的发挥,成为新的“小组中被遗忘的角落”。因此,教师在平时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组织能力方面的培养和指导,使小组中每个成员都能真正获得学习的主动权。
创设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
德国教育家戈特福里德?海纳特提出:“教师凡欲促进的学生的创新力,就必须在他们班上倡导一种合作、社会一体的作风,这也有利于集体创新力的发挥。”这说明,宽松和谐的氛围,是激发、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土壤,一个过于紧张的课堂只会抑制学生的思维,因为学生此时的第一选择不是思考问题,而是遵守规则。相反,如果能达到叶教授所希望的那样:“课堂教学充满生活活力”,那一定会点燃师生双方的创造火花。因此,数学教师要吸引其他学科教师善于表情达意的长处,学会用情感的外衣去“包装”数学知识。在评价数学课的教学成效时,既要重视从“教学环节的严密性,练习设计的层次性,教学语言的科学性”等数学学科固有角度进行评价,也要重视从“教学语言的感染力,教学气氛的活跃度”等情感角度进行评价。
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解决问题,增进兴趣
,
学霸君1对1-智能测评+个性化提升,学霸君严选全国好老师1对1辅导,先学习满意再付费!学霸君在线1对1,大数据精准测评+智能场景辅导!智能场景家长实时监督
■ 年级:初中/高中/小学/中考/高考
■ 科目:数学/物理/化学/英语/语文
■ 中小学在线辅导,全程陪伴式学习
,
数学知识的生命在于应用,要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的能力,激励学生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发生在身边的实际问题。如学了元、角、分的知识,就让学生给家里买生活用品、买菜等,让他们思考怎样找钱;学了利息知识,就鼓励学生将自己的零花钱亲自存入银行,让他们亲身体验利息、利率、本金等知识的实际计算。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积极为学生搭建学习的平台。
关爱学生,萌发兴趣
亲密无间的师生关系是校园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对孩子们的学习与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首先教师要尊重、相信每一位学生,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尤其是差生,要及时帮助差生弥补数学知识上的缺陷,使他们产生对数学学习的信心,才能产生学习兴趣。其次还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善于用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等来缩小师生心灵间的差距,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动手尝试,产生兴趣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经常采用操作法和启发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一、二年级学生主要依赖于直观性的教具进行思维。让学生动手操作学具,手脑协作,更有利于学生思考。如:在教学《比多比少的应用题》时,先让全体学生拿出自己学具盒里的小圆片,第一行摆红色小圆片5个,第二行摆黄色小圆片7个,他们会很高兴地拿出摆好,再让学生把红圆片与黄圆片一一对齐,这时教师问:“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会说:红色小圆片比黄色小圆片少2个,或者说黄色小圆片比红色小圆片多2个,最后列出算式:7-5=2,这既表示第一种意思,又表示第二种意思。这样学生很快就理解了这类应用题,同时还培养了观察能力、说话能力和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数学的思维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培养什么样的思维能力呢?《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一条规定是很正确的。下面试从两方面进行一些分析。首先从数学的特点看。数学本身是由许多判断组成的确定的体系,这些判断是用数学术语和逻辑术语以及相应的符号所表示的数学语句来表达的。再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来看。他们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
这里所说的抽象逻辑思维,主要是指形式逻辑思维。因此可以说,在小学特别是中、高年级,正是发展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有利时期。由此可以看出,《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把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一项数学教学目的,既符合数学的学科特点,又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每一节课的各个环节中。
不论是开始的复习,教学新知识,组织学生练习,都要注意结合具体的内容有意识地进行培养。例如复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有经验的教师给出式题以后,不仅让学生说出得数,还要说一说是怎样想的,特别是当学生出现计算错误时,说一说计算过程有助于加深理解“凑十”的计算方法,学会类推,而且有效地消灭错误。经过一段训练后,引导学生简缩思维过程,想一想怎样能很快地算出得数,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在教学新知识时,不是简单地告知结论或计算法则,而是引导学生去分析、推理,最后归纳出正确的结论或计算法则。
在教学中看到,有的老师也注意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但不是贯穿在一节课的始终,而是在一节课最后出一两道稍难的题目来作为训练思维的活动,或者专上一节思维训练课。这种把培养思维能力只局限在某一节课内或者一节课的某个环节内,是值得研究的。当然,在教学全过程始终注意培养思维能力的前提下,为了掌握某一特殊内容或特殊方法进行这种特殊的思维训练是可以的,但是不能以此来代替教学全过程发展思维的任务。
以上就是
小编为您整理数学教师如何注重课堂教学的全部内容,更多精彩请进入
栏目查看。
学霸君是专注于中小学生在线一对一辅导、人工智能、拍照搜题的学习平台。旗下学霸君1对1严选全国好老师,为学员量身定制个性化学习方案,辅导包含高中、初中、小学全科目。学习新场景+智能大数据分析,让中小学生更方便找到适合自己的好老师,学习更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