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合理使用小学数学教学用书_学习
如何合理使用 小学 数学教学用书
如何合理使用小学数学教学用书?数学教师在教学研讨时总习惯借助于《教师教学用书》来对数学教材进行分析。《教师教学用书》的合理使用既是教师把握教材的依据又是教师逐步达到驾驭教材的重要途径。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数学教学的技巧.
(1)挖掘教材内涵,为学生提供现实背景
教师只有深入地理解、研究和挖掘教材中提供的信息资源,才能合理、有效地使用教材,例如: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比一比”中的“小兔盖房”,教材就提供了较完整的引人入胜的童话故事作为学习新知识的背景图,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些学生熟悉的情境,让他们进行比较,充分感知“同样多”“多”和“少”的含义,努力给学生提供一个熟悉的背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注意教材体现的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新教材的内容编排非常注意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教育思想。教师在教学时应注意对教材的延伸与拓展。 如“分类”教学,可以在课前布置学生去观察商店物品的摆放。“认识时间”教学,可以让学生为自己制作作息时间表、了解学校的作息时间表。数学题材来源于学生的生活现实,学生感兴趣,学习热情高。
(3)重视教材提供的数学实践活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在“位置”这一知识教学中,可以把教室模拟成电影院,再引导学生观察排数以及座位号的排列规律,为下面找位置的实践活动做准备。然后学生分组讨论,在准备工作后,活动开始,每人一张电影票自行进场找座位。这时候,课堂气氛异常活跃。通过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使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
(4)注重拓展其他学科资源的联系
数学与其他学科有密切的联系。教师要从其他学科中挖掘可以利用的资源,提升学生的素质。一位教师在教“百分数的意义”时,让学生根据“百发百中、百里挑一、十拿九稳”这三个成语说出百分数,学生思维活跃,发言积极。在教“轴对称图形”时,可让学生从字母中、汉字中、国旗中等找轴对称图形。这样,加强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拓展了学科视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也得了很好的落实。
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讨论交流,激发兴趣
小学生具有爱与人交往,好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教师应有计划地组织他们讨论,为他们提供思维摩擦与碰撞的环境,为学生的学习搭建更为开放的舞台。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集体合作,有利于其思维的活跃。创造心理学研究表明:讨论、争论、辩论,有利于创造思维的发展,有利于改变“喂养”式教学格局。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创设多种形式、多种目标的交流情境,以发展学生创造个性。组织学生集体合作,还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同学间相互弥补、借鉴,相互启发、拨动,形成立体、交互的思维网络,往往会产生1+1>2的效果。
现实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关键是教师能否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采撷生活数学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如教“分数的意义”引入新课时,我先请一位学生帮忙把一条漂亮的丝带分给两个学生,并让学生边分边说,引出本课的关键“平均分”。接着我问这两位学生:“他这样分,你们满意吗?”这样利用分物品的生活现象,引出“平均分”,不但使学生增加了动手操作的机会,而且使学生感到亲颖、亲切,对数学有了一种亲切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同时也激起了学生大胆探索数学的兴趣。
课堂表演,培养兴趣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通过设置各种问题情境,创设各种具有启发性的外界刺激,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激起学生要“弄懂”、“学会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欲望,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直接参与,在活动中产生思想,充分给学生动手操作,以动脑思想的机会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我在教学中除了用各种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求知欲外,还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展学生思维,增长学生知识。有时适当设计一些表演,调动学生创造的积极性。例如:我教“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时,专门请一些学生扮演数字和小数点,然后让扮小数点的学生根据我出示的小数在数字中进行移动。整个表演过程,学生情绪高涨,笑声叠起,引起了学生的共鸣,并使这种共鸣转化为求知欲,进而把注意转移到新知识的学习上。
数学课堂教学
不能只重结论不重过程,只重演绎结构不重合情推理
,
学霸君1对1-智能测评+个性化提升,学霸君严选全国好老师1对1辅导,先学习满意再付费!学霸君在线1对1,大数据精准测评+智能场景辅导!智能场景家长实时监督
■ 年级:初中/高中/小学/中考/高考
■ 科目:数学/物理/化学/英语/语文
■ 中小学在线辅导,全程陪伴式学习
,
数学思想和方法是前人探索数学真理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科学研究的方式和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对数学方法的揭示,有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去“想数学”。然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只重结论不重过程,不注意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数学思想方法的揭示,这就不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一方面,许多数学的真知都是人们通过对大量特殊事例的观察、分析、归纳、联想而抽象概括出结论,然后经过严格的数学证明,使之组成严谨的数学理论。这种严谨掩盖了数学学科生动形象的侧面。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要揭开这种严谨性的面罩,将其发现和发展的过程“返璞归真”地交给学生,使学生感到数学不仅有着严谨的特点,而且也是一门有活力的不断发展的学科。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进行严格的演绎推理外,还必须注重合情推理模式――归纳、类比、联想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大胆猜想。通过猜想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更富有创造性。
有些教师认为数学教学的基本任务只是教给学生一定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具有运用这些知识的基本能力,至于思想教育,那似乎是额外的负担。这是一种片面的理解。
首先,爱国主义教育。我国数学有四千六百多年历史,宣传我国数学史上杰出的成就,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我国现代许多数学家的爱国事迹以及他们在数学上的贡献,可以激励学生建设社会主义祖国而勤奋学习的热情。
其次,学习态度的教育。数学是一门十分严格的科学,“差之毫厘,谬以千里”,错了一个符号,就会前功尽弃。这就需要在平时教学中培养学生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态度,而决不能粗枝大叶,马马虎虎。
数学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引发质疑,让学生学会思考
古人有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将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作为教师教育的真正的核心内容来对待,就是应该让学生学会自己思考。因此,在教育教学之中,我们不仅仅要注重教师的提问,更为重要的是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对于问题应该坚持真理,勇于质疑,敢于提问,摆脱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的束缚、思维的禁锢,给学生创造一个自我展现的舞台,这样才能够让学生深入本质之中去思考。
如在“认识图形”这一课时,教师们通过几个问题的提出,学生通过采用直尺对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长进行了测量,得出了一些结论。学生通过亲自测量与探究就对于长方形以及正方形的特点掌握得更加牢靠了。如果只将“正方形的四条都相等”以及“长方形的对边相等”“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角数以及边数都是相等的”等一些结论直接灌输给学生,肯定是没有学生亲自对于这些问题进行探究所掌握得更加牢靠一些
巧妙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主动思考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的钥匙将创新之门打开,可以使得学生独立思考,活跃学生的思维。传统的教学模式把老师的讲解作为重点,将每一个知识点详细而透彻的分析工作都交给了我们的老师来进行。老师将知识一口一口咀嚼好再喂给学生,让学生形成了一种依赖性的行为,以致不知道思考应该从哪里开始,不会思考。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之中,我们应该将提问融入进去,巧妙运用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懂得自行思考,引导学生进行主动的探究,在探究之中进行主动的、积极的思考。
例如在“认识图形”教学之中,我们可以设置如下的问题:(1)数一数在正方形和长方形之中有几条边、几个角?(2)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数以及它们的角数一样多吗?(3)量一量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长,看一看它们的边长有什么特点?一石激起千层浪,这样不仅能够激起学生情感上的涟漪,而且还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动力,展开主动学习与思考。各个小组的学生都能够积极动手动脑、主动进行思考、认真去做记录,让学生养成自己去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习惯,进而通过自己努力而得到结果,这不是更有意义吗?在这样的教学之中,学生不再处于传统模式下的被动参与、消极接受的地位,而是通过被激发的好奇心,自行对于问题进行思考、分析和进一步的探索再到最后的解决,整个过程都是愉悦的。
以上就是
小编为您整理如何合理使用小学数学教学用书的全部内容,更多精彩请进入
栏目查看。
学霸君是专注于中小学生在线一对一辅导、人工智能、拍照搜题的学习平台。旗下学霸君1对1严选全国好老师,为学员量身定制个性化学习方案,辅导包含高中、初中、小学全科目。学习新场景+智能大数据分析,让中小学生更方便找到适合自己的好老师,学习更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