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备小学数学教学目标_学习
如何备 小学 数学教学目标
如何备小学数学教学目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合理确定教学目标,以目标为主线,精心组织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步步落实,才能真正达成目标,才能切实提高课堂效率,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 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数学教学的技巧.
一、确定教学目标
确定目标首先紧扣课标和教材以及学生的实际。因此之前必须认真学习课标,依据课标,深入研究教材,准确把握知识系统和每单元的教学任务,制定出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围绕学习内容,全面理解三维目标,使各项目标与具体学习内容有机的整合,这既是顺利开展教学活动的前提,同时也是课堂教学取得预期效果的重要保证。
其次把握尺度。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是教师进行教学的起点,对于教学目标的确定是十分重要的。另外,学生的个性差异也不能忽视。因此,在制定目标时,应准确把握教学要求的尺度,从实际出发,制定出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的教学目标,既不能加重学生学习负担,违背教学中的量力性原则,又不能降低教学要求。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实施目标
确定了合理的教学目标后,在实施的过程中,就必须讲究方法。出示目标是目标教学的一个基本环节。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灵活多样的出示目标的方法,能正确进行学习引导,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激励学生向既定目标挺进。
1.直接了当。通过教师简单的谈话直接了当地出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让学生人人明白本堂课要学什么,达到什么要求;2.分步出示。鉴于学生对目标的理解能力有限,教师通过分步到位有层次展示目标,并对出示的第几个具体目标作必需的解释;3.画龙点睛。在教学基本结束进行课堂小结时,引导学生发现知识规律,出示学习目标。
在这一方面洋思中学走出了成功之路――“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中先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自学指导,然后在给定时间内让学生去自学,目标确定了学生学习的方向,自学指导确定了学生学习的方法,时间规定了效益。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又节约了大量时间为后面进行自学检测,当堂训练留足了时间。
三、落实目标
练习是教学的延伸和发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障措施。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形成技能和技巧,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温故知新的主要途径。可以给学生的思维创设一个更广阔的空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课堂练习中,从以下几个方面设计检测题:1.实行分层作业。比如在教学“小数的意义”时,通过学生七八分钟的自学,学生基本掌握了课本上基本知识和技能。这时笔者针对不同的知识点就出示了几组练习题,在学生练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更正,通过练习学生基本达到熟练程度。
然后进行当堂训练,当堂训练题的设计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层教学,分层设题,分必做题、选做题、思考题,让尖子生吃好、中等生吃饱、后进生消化了,这样均衡了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度,不会出现尖子生自满、中等生自足、后进生自卑的倾向,不同层次的学生享受相同的学习数学知识的乐趣;2.灵活引进一些实践作业。例如在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初步认识”之后,就可以让学生学习后自己制作模型,在实践中来把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3.实行弹性作业。给优生开放习题,创造无拘无束的学习氛围,促使优生积极主动的练习,培养优生思维敏捷性、灵活性、创新性和实践性。
数学课堂教学方法
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解决问题合理化
学生的应用意识主要表现在“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找其现实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数学课程标准)学生学习数学不但要弄清课堂所提的问题,掌握现成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会运用课堂的方法有意识地认识周围的事物,理解并处理有关问题,使所学知识成为与生活和社会有密切联系的内容,真正做到数学“从生活中来,再用之于生活”。在这方面,教师要充分做到学生“用数学”的引导者、合作者。
例如,学了“统计知识、价格与购物计算、长度、面积、体积、容积”等测定后,我们要尽可能提供给学生实际操作的机会,引导学生把数学用之于生活,我们可以让学生量一量教室的长、宽;量一量黑板、课桌、书本的长和宽;量一量家具的长和宽、爸爸妈妈的身高;测一测爸爸妈妈的体重;算一算逛街所购货物的价格等,在“用数学”中,体验所学知识的作用,更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内力,又使学生从中品尝到学以致用的乐趣。
真正树立学生是教学活动主体的思想。
这句话作为一个口号来提是比较容易的,但真正落实在课堂上,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首先,教师必须转变角色,真正从权威的讲授者变为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的好朋友和引导者。我们经过了较长时间的实验、摸索、总结,觉得要解决这个问题,应彻底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建立起一套新的课堂教学结构。实验班初步形成的教学思路是”问题情景–操作、探讨、交流–总结、应用、拓宽”。经反复实践,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过去上复习课,老师系统整理知识,学生听完后,完成一些相应的习题,总结一下,就算是复习告终了。
复习课的改革多年来一直是一个难点。但在我们的实验班上大改过去的上法,知识的脉络由学生分小组独立整理,练习题在教师的引导下互相设计,交流练习。就 拿分数应用题的一节复习课来说吧。学生用表格、树枝图、迷宫图、实物图等多种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整理思路,不管那种形式,都把这一单元的知识联系、解题规律揭示得清清楚楚。在交流过程中,还允许同学们提出问题,进行答辩,关键的环节还能举例说明。特别是有一个小组设计了一棵彩色的大树图,用根、茎、枝、叶把有关分数乘、除法应用题在知识和解题方法上的内在联系、基本规律、把握本单元的知识基础,形象有趣地展现在大家面前,再加上巧妙的练习设计,赢得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一致赞扬,使这节复习课上出了情趣,上出了深度。学生们在学习潜力和学习方法上的出色表现,深刻地教育了老师。
儿童的天性是活泼好动,乐意在游戏和活动中学知识,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但在传统的课堂上,往往被过于严肃的”管教”和”八股式”的套话,把好问好学的积极性压抑了下去。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我们提倡教师办好三件事:一是保证学生在探讨问题时,有宽松的气氛,必要时,可以下位,可以重组小组,甚至大声争辩;二是理解童心,允许学生用自然的、带有童趣的语言表达思想,交流意见;三是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这样就可以大大解放了学生,也大大解放了老师,课堂上呈现出一种积极的、向上的、自然的、和谐的新景象。
激发数学学习兴趣的策略
,
学霸君1对1-智能测评+个性化提升,学霸君严选全国好老师1对1辅导,先学习满意再付费!学霸君在线1对1,大数据精准测评+智能场景辅导!智能场景家长实时监督
■ 年级:初中/高中/小学/中考/高考
■ 科目:数学/物理/化学/英语/语文
■ 中小学在线辅导,全程陪伴式学习
,
当代的小学生由于处在信息时代,他们知识视野较宽,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尝试、探索去发现、理解和掌握一些数学知识,由此调动学生勤于思考和勇于探索的兴趣。如:长方体体积和长、宽、高的关系比较抽象,让学生从操作12个小木块入手,边操作边思考,并借助记录整理的科学手段,从中悟出这种特殊关系的必然性,探索出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再如,在教师的指导下,小学生通过动手拼摆几何模型,运用已掌握的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进而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又如:利用学具操作,学生将圆柱侧面转化为原来学过的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从而推导出圆柱侧面面积公式。通过操作学具,学生找到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把新知联系旧知,运用旧知解决新知,把新知同化到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从而促使学生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皮亚杰的活动内化原理指出,通过感知操作――表象操作――理性操作,可使外部活动逐步内化为智慧活动。这样的教学,成为学生的科学实验,其知识是学生通过操作实验“重新发现”的,容易理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原学生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
通过直观操作,可以增强小学生学习兴趣,数学学习本身是一种艰苦的思维活动。人的头脑是思维活动的机器,而兴趣是启动思维机器的动力。在课堂教学中,采用直观,生动形象,适合儿童发展的教学方法,特别是教具、学具的使用。如:学习长方形、正方形可让学生动手折纸,亲自“发现”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四条边相等的特征。在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提供丰富而生动的感性困难材料,引导学生操作学具,通过学生摆一摆,画一画、拼一拼、量一量、比一比等活动,激发学生兴趣,调动思维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 三角形的纸片。让学生试做每个图形的对折,使图形对折后能完全重合。学生通过操作后发现有些图形能完全重合有些图形不能完全重合。
1.创设故事性情境,唤起学习兴趣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我们认为这正是教学的本质所在。我们在数学教学中适当地给学生营造一个故事情境,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会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知识。
2.创设探索性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现代教育理论曾提出过“三主”的观点:即课堂教学应以学生的发展为主线,以学生探索性的学为主体,以教师创造性的教为主导。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设一个探索性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各个侧面不同方向去思考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教给自主学习的方法
要善于创设“生活数学”
对于数学来说,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对于他们理解数学知识十分重要,这些生活经验不仅是学生的生活现实,而且可以让他们通过这些生活经验。理解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数学课堂中,创设“生活数学”情境就是模拟生活,再现生活,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如临其境。加强感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思维在小学数学中许多内容都可模拟生活场景,教师要有意识地将现实问题数学化,将数学生活化。如教学“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与周长的计算”时,我设计这样的情景:老师知道我们学校操场设计的两个小秘密:1.操场是长方形,并且长和宽都是整十数;2.操场的周长是240米。你们能根据以上条件,在小组合作下,计算出操场的面积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
他们通过主动学习,相互交流,对数据进行认真分析,整理,讨论,不仅得出了多种解决方案,而且学生情绪高涨,思维也得到发展。再如教学体积的意义时,我用两个一样的透明杯子盛了同样多的水,并请一位同学做上记号,先往一个杯子放进一个小铁块,然后分别演示把铁块取出来,再放进去,让学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这是什么原因呢?引导学生说出因为铁块放进水里了,铁块占了空间,所以水会上升。我们再换一个物体,同学们继续观察:现在往另一个杯子里放入一个鸡蛋,这时杯子里的水一下子满了出来,有的同学“呀”的一声惊叫。我抓住时机问:和刚才的实验相比,你又发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放进水里的鸡蛋比铁块大。也就是鸡蛋占的空间比铁块占的空间大。然后再引导学生归纳出体积的概念: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在教学中创设了好的生活情景,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解决生活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学以致用。例如在《设计包装纸》的实践活动课上,我出示活动题目:包装香烟,每包香烟长9厘米,宽5厘米,高2厘米(课前每组已准备10个同样大小的空烟盒子);明确活动要求和问题:把10盒包装在一起形成一个大长方体,称为一条。可以怎样包装?算一算至少需要多少包装纸?(包装纸的重叠部分忽略不计)然后让学生开始分组讨论交流,设计包装方案。
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动手实践,互相合作,在本子上记录和计算……在各小组设计的包装方案完成后,我让学生分别把不同的方案展示出来,引导学生比较并讨论:你认为哪种方案比较合理?……在活动过程中,学生通过计算不同包装方法的盒子表面积,不但求出生活中的两种包装方案,还求出用纸最少的一种(560平方厘米),同时发现了只有长方体的长、宽、高最接近时,包装纸的用料最少。
以上就是
小编为您整理如何备小学数学教学目标的全部内容,更多精彩请进入
栏目查看。
学霸君是专注于中小学生在线一对一辅导、人工智能、拍照搜题的学习平台。旗下学霸君1对1严选全国好老师,为学员量身定制个性化学习方案,辅导包含高中、初中、小学全科目。学习新场景+智能大数据分析,让中小学生更方便找到适合自己的好老师,学习更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