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数学教学中开拓学生联想思维_学习
如何数学教学中开拓学生联想思维
如何数学教学中开拓学生联想思维?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自身具备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首要条件,应营造学生积极思维的环境,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有效的数学教学方法。
创设类比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1、提出问题,显现生活背景
问题:一次会议有十人参加,每两人握手问好一次请同学们计算共要握多少次手?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从两人握手开始计算握手次数,然后依次增加到三人、四人、五人,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并记录握手次数,亲身体验发现规律。
2、适时归纳,确定方法
教师在参与小组合作讨论中,适时地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小组,让其代表展示其解决过程与方法。然后,教师不失时机地引导、归纳总结,参加会有M个人,每个人与其余人都可以握手(M-1)次,这样可握M(M-1)次手,但两两互握手两次,按实际要求,两两只能握手一次,故M个人互相握手共可握1/2M(M-1)次手。
3、联想拓展,推广普及
利用上面的这种思维方法,联想发散,可拓展到数学中许多类似问题的解决,如:M 条直线两两相交,共有多少个交点?由同一端点出发的M条射线,可组成多少个不同的角?不在同一直线的M个点,可以连多少条直线?多边形的对角线有多少条?等一系列问题。
理解深化,引伸探索
如果说思维是思维活动的最高表现,则联想思维应该是创新思维的起点,因此必须鼓励学生有根据地将思维引向深处,广处。让他们的思维发散于不同的方向。 在学生进入积极思维后,教师应该设置连续性的,一环扣一环的生活实例问题,诱导其思维向二元化、三元化的方向发展。
问题1、利用联想思维的方法计算并推导你家地板砖组成正方形的个数。
问题2、利用联想思维的方法,计算并推导魔方中所有大大小小正方体的个数。
以上教学过程,从情境到质疑,步步为营,环环紧扣,设计了让学生“动手、动脑”的实践活动内容,组织他们小组讨论,积极探究,层层深入,使学生始终保持深厚的兴趣和旺盛的学习积极性,整节课处于一种积极探究的知识,寻找答案的状态之中,不断地在解决问题中进行联想,促进学生思维在学习活动中得到主体发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思维习惯,为正确树立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数学课堂培养学生思维
1.营造学生积极思维的环境
在教学活动中,如果老师只是为了教而教,学生就容易感到乏味,提不起兴趣,也收不到好的教学效果。可以先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其寻求思路,大胆创新。创设问题情境就其内容形式来说,有故事法、生活事例法、实验操作法、联系旧知法等;就其意图来说,有调动学习积极性引起兴趣的趣味性问题,有以回顾所学知识强化练习的类比性问题,有与实际相结合的应用问题,等等。
2.积极参与实践,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服务于实践。数学教学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在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我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注重为学生提供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深入挖掘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和生产的实际中,通过参与实践,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比如,在教学“线段的比”时,让学生猜想北京到上海的铁路线有多长;然后让学生用细线操作、换算。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不仅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提高了创新思维能力。
3.与学生加强交流,建立和谐的“授受”关系
,
学霸君1对1-智能测评+个性化提升,学霸君严选全国好老师1对1辅导,先学习满意再付费!学霸君在线1对1,大数据精准测评+智能场景辅导!智能场景家长实时监督
■ 年级:初中/高中/小学/中考/高考
■ 科目:数学/物理/化学/英语/语文
■ 中小学在线辅导,全程陪伴式学习
,
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的职能不再仅仅是传递、训教、教育,而更多的是激励、帮助、参谋,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简单的“授受”的对立关系,而是以感情交流为纽带的平等的关系。
在教学活动中,要大胆放手,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我经常对学生说:“课堂是你们的,数学课本是你们的,三角板、量角器、圆规等这些学具是你们的,这节课的学习任务也是你们的。老师和你周围同学都是你们的助手,想学好知识就要靠你们自己。”在课堂上,学生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一节课下来不但学到了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自主性也得到了充分发挥。
数学课堂教学氛围
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积极构建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教师要采取民主、宽容、理解的态度,努力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支持学生发表不同意见,鼓励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确保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只有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下,学生才能放下思想包袱,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也深深的体会到,教师只有俯下身子,做学生的朋友知己贴心人,才会得到他们的信任,才能让课堂民主和谐,而这样的教学氛围也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和勇于创新精神的基本前提。教师要善于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情境和学习氛围,使学生敢说、会说,敢疑、善疑,从而培养学生的思辨质疑能力和崇尚真理的态度。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下,课堂教学才能最大化地促进有效教学。
教师积极转变观念,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课堂氛围是课程环境的一部分。课堂氛围是指课堂中各种心理和人际氛围,如学生参与学习的程度、学习积极性、师生间的互动等。任何教学都是在一定的课堂氛围中进行的,课堂氛围直接影响到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效果。心理学家根据师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注意状态、情感状态和思维状态等,将课堂氛围分为积极的、消极的和对抗的三种类型。良好的课堂氛围是积极的,师生教学过程中注意力稳定且集中,师生感情融洽;学生相信并认可老师,思维活跃;
教师尊重学生,言语生动有趣。一个良好、积极的课堂氛围下,学生更加乐于学习,有利于教学的有效进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最让教师感到无奈的就是那些比较顽劣的学生,由于他们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不高,经常会破坏破会良好的课堂环境。在这问题的处理上,教师首先要切实转变观念,摒弃“精英”教育的理念,多关注那些学习成长过程中有困难的学生,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其次,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活动。三,倡导互学互帮,团结友爱。让孩子们从小学会相互关爱快乐成长共同进步。教师作为教学的主要实施者,必须紧跟新课改的教学新理念,积极转变陈旧的教学观念,努力营造积极良好的课堂氛围。
数学课堂上的引导策略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快乐学习
“听过会忘记,看过能记住,做过才理解”。小学生的思维,离不开形象和动作,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和方法。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让学生找找、量量、拼拼等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并通过实践操作使学生获取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例如,在教学推导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时,我复习完已经学过的知识后,让学生思考:“如果不数方格,怎样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能不能把三角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再计算面积呢?”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一拼,看看会出现什么关系。学生通过动手拼一拼,发现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三角形的底,高等于三角形的高。这样就一步步引导学生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了,并且学生在以后的计算中也不会漏掉除以2的步骤。所以教师要用实践的眼光来处理教材,力求把教学内容设计成个性化的活动,让学生快乐学习,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在讨论偏离时,要进行数学性的引导
由于学生的知识结构、生活经验等众多因素的限制,他们在思考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这是很正常的事。但是我们部分老师在学生出现偏差时,不能及时地指出其错误,使学生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例如《跳绳》一课的教学。这一课的教学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会“8”和“9”的加减法。在上课时,一位老师根据文本中的插图说:“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图上有多少小朋友在做跳绳(摇绳)的活动呀?”大部分学生争先恐后地说:“老师,是2个摇绳的小朋友+6个跳绳的小朋友=8个小朋友。”就在此时,一个学生举起了小手说:“老师,还可以这样列式:1+7=8。”这位教师故作惊讶地问:“你为什么要列1+7呢?”他说:“1个戴帽子的小朋友+7个没有戴帽子的小朋友,一共是8个小朋友。”这位教师可能是出于保护孩子的积极性的原因,就说了这样一句话:“你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好孩子,棒极了!”没想到,话音刚落,就有许多小朋友纷纷举手:“老师,还可以这样列式计算:3+5=8,3个有小辫子的+5个没有小辫子的=8个。”“4+4=8,4个男生+4个女生=8个。”……每个学生都试图找出与众不同的列式。诚然,学生的积极性得到有效的保证,但是这样的列式显然是与数学的逻辑相抵触的。在我们开启孩子们潜能的时候,在我们引导孩子们积极主动地寻找不同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时候,一定要遵循问题的实质和数学的逻辑,不要让“结果”模糊了我们的双眼。因此在师生交流、讨论的过程中,教师不要怕错误的出现,相反要利用学生的错误帮助学生去思辨、论证。
以上就是
小编为您整理如何数学教学中开拓学生联想思维的全部内容,更多精彩请进入
栏目查看。
学霸君是专注于中小学生在线一对一辅导、人工智能、拍照搜题的学习平台。旗下学霸君1对1严选全国好老师,为学员量身定制个性化学习方案,辅导包含高中、初中、小学全科目。学习新场景+智能大数据分析,让中小学生更方便找到适合自己的好老师,学习更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