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机渗透数学史和数学文_学习
如何在 小学 数学教学中有机渗透数学史和数学文化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机渗透数学史和数学文化?当今的数学教学过于关注知识,重视结论,忽视了数学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数学文化应该走进数学课堂,渗入日常的数学教学,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有效的数学教学方法。
注重了解数学背景的文化底蕴
现行的教材结合教学内容,从一年级开始就以生动有趣、易于阅读的形式,以“你知道吗?”为题,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关数学家的故事、数学趣闻、数学发现、数学史的知识等等,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内容的呈现,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产生与发展首先源于人类生活的需要,丰富学生的数学文化,体会数学在人类发展历史中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如学习“四边形”时向学生介绍“七巧板”的有关史料,特别是古人给出的七巧板构图,使学生感受几何构图的优美和我们祖先的智慧。再如在学习“时、分、秒”时,教材呈现了古代的计时工具――刻漏(如下图),学生知道了我们今天虽然是从钟表知道时间,但之前却经历了漫长的探索过程,体验探索的不易及先人的聪明才智,激励学生热爱祖国文化,向我们的祖先学习。教学时如果能充分利用好数学新教材的文化特性,让学生切实领会到数学的文化价值,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从心里真正喜欢上数学。
注意凸显数学课堂的文化属性
数学课堂教学就是要挖掘蕴藏在数学之中的丰富的文化资源,实现其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和谐统一,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可持续发展。
如六年级(上册)《圆的认识》一课,快要结束下课时,老师作了如下安排。师:有人说,因为有了圆,我们的世界才变得如此美妙而神奇。其实在我们人类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圆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成为美的使者和化身。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伴随着优美的音乐,如下的画面一一展现在学生眼前:阳光下绽放的向日葵、生活中的圆形拱桥、中国著名的圆形景德镇瓷器、中国民间的圆形中国节、中国传统的圆形剪纸、世界著名的圆形建筑、奥运会的五环标志等等。)
数学史和数学文化的渗透一
在大部分学生眼里,数学知识是枯燥、乏味的。作为数学教师,我们有责任改变这一点。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教育应该使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享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来负担。古今中外有着悠久灿烂的数学文化,出现过祖冲之、阿基米德、高斯、华罗庚、陈景润等数学大师,我们有责任向学生展现数学所凝聚的一切,引领学生通过学习感受数学的博大与精深,领略人类的智慧与文明,使数学课堂成为一个审美的、情趣的、智慧的课堂,让学生在充满浓浓文化味的课堂中逐渐爱上数学。
例如,学到圆周率时,如果只是考虑到教给学生计算的本领,那么告诉他们圆周率是3.14便行。然而那样的数学课堂失去了童真和趣味,失去了数学文化的韵意。因此我们向学生展现圆周率在数学史上走过的艰辛历程,显示圆周率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要为学生对未来圆周率的发展留下畅想的空间。
展现知识过程,渗透科学教育
知识形成过程是指数学知识的发现理解过程,数学知识的形成都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课堂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通过了解数学产生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因此教学时,教师应注意创设情境,从具体的实例出发,展现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使学生能够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经历数学的发现和创造过程,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
数学思想、数学思维、数学精神等一些数学文化的精髓都依附在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中,因此在教给学生数学知识的同时,还要重视揭示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通过介绍知识产生的历史背景、数学的思想方法、数学家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向学生展现数学知识的产生、发展的过程,使学生在追寻数学发展的历史足迹的过程中,看到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和发展的趋势,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真正体会到数学本身的需求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数学发展的原动力,逐步形成正确的数学观。
数学史和数学文化的渗透二
,
学霸君1对1-智能测评+个性化提升,学霸君严选全国好老师1对1辅导,先学习满意再付费!学霸君在线1对1,大数据精准测评+智能场景辅导!智能场景家长实时监督
■ 年级:初中/高中/小学/中考/高考
■ 科目:数学/物理/化学/英语/语文
■ 中小学在线辅导,全程陪伴式学习
,
1.把握课上渗透的机会。在新课改教材中,相关章节后面都会有数学史的阅读材料。虽然这些阅读材料都在章节之后,但是我们在授课过程中仍要事先安排好教学顺序,将数学史的渗透安排在合适的时间段内。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不能每节课都讲数学史的内容,这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与乏味。比如在讲“杨辉三角”的时候,我们可以提到它的一系列别名,以及其在中国数学史乃至世界数学史上的地位。若教师不带领学生一起解读,那么学生很难做到自己认真阅读,这样就失去了在课上渗透数学史的机会,也很难让学生充分领悟数学文化。所以,在课上渗透数学史和数学文化需要教师仔细的讲解,它不仅能引起学生对初中数学的兴趣,还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与爱国情怀。
2.注意课外渗透的方法。作为教师我们都知道,课上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庞大而完善的初中数学体系,是不可能仅仅通过课上来完成的。这就要求我们带领学生充分利用课外时间,补充数学史和数学文化知识。在这方面,我们完全可以选取一些基本的有关数学史和数学文化的书籍,要求学生课下阅读,并在阅读之后,完成具有个性化的读后感,以此来与同学们进行交流互动。这样不仅可以督促学生了解数学史,也能帮助同学们互相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3.有目的地进行渗透。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数学史的渗透需要结合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情况,正所谓因材施教。切记不可以按照一个方法方式进行教学,这容易形成机械教学模式。举个例子,在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的时候,我们就可以顺带着讲讲黄金分割的问题,也可以讲出有关黄金分割的数学史。这样,学生在教师的讲解下就会很容易接受一元二次方程的知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因此被激发出来。
数学史和数学文化的渗透三
挖掘数形之美,渗透传统文化
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应是充分揭示数学知识产生、形成的过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努力还原、再现这一过程,重建被割裂的数学知识与现实背景之间的联系,带学生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追寻知识发展的足迹,感受数学和社会的变化。例如,在教学中《乘法口诀》时,笔者在课前让学生自己去网上收集、筛选资料,形成交流的材料,到班级交流。笔者将这些资源进行整合,制作成课件,在丰富的画面、美妙的音乐中,将《乘法口诀》的发展、演变过程展现在学生面前。又如,在教学《数学方广角――对策》时,引用“田忌赛马”的故事,播放这个故事的Flash影像,回顾赛马过程,利用课件演示对阵图,在归纳、比较的过程中,学生清楚地经历了每一个回合的过程,体会了最优化的思想。创建这样浓浓的“传统文化味”,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增添了学生的自豪感与使命感。我国传统图案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它既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社会的发展进步,也是世界文明艺术宝库中的巨大财富。
从那些变幻无穷,淳朴浑厚的传统图案中,我们可以看到各个时代的工艺水平和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文化传统。在教学《图形与变换》时,先展示给学生一些战国时期的铜镜、唐代花鸟纹锦、瓷器、剪纸、年画、脸谱等等吉祥图案,然后让学生搜集有关图案的资料,了解每幅图案的出处、年代以及代表的含义或者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学生们经过调查、上网、查阅书籍等方法,知道了图案的来历和发展;了解了祖国灿烂辉煌的文化,培养了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
显性穿插
数学史是数学知识、方法、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是数学的原始再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经历、体验知识产生的过程,而一个知识、方法或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毫无疑问是非常重要的。在数学知识、方法或思想的产生及发展过程中,有很多数学家对一些问题进行反复思考证明,并对后人产生一定的影响。著名数学家吴文俊院士说:“数学教育和数学史是分不开的。”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在讲到某一数学知识时,给学生介绍与此相关的数学史内容,不仅不会给学生的学习增加压力,反而能揭示数学的本质,让学生在学到新知识的同时体会到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并掌握数学知识。
比如,“勾股定理”是初中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在讲授这一章节时,笔者不光给出推导证明过程,还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渗透与勾股定理有关的背景和名人趣事,给出中国古代的证明思路,介绍了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发现这个定理的经过。同时告诉他们,从古至今,“勾股定理”的证法已经超过300种,甚至曾经有一位美国总统醉心于这个定理的证明,给出了著名的“总统证法”。
以上就是
小编为您整理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机渗透数学史和数学文的全部内容,更多精彩请进入
栏目查看。
学霸君是专注于中小学生在线一对一辅导、人工智能、拍照搜题的学习平台。旗下学霸君1对1严选全国好老师,为学员量身定制个性化学习方案,辅导包含高中、初中、小学全科目。学习新场景+智能大数据分析,让中小学生更方便找到适合自己的好老师,学习更高效。